注释2

[1]雷蒙德·威廉斯著,樊柯、王卫芬译:《政治与文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2]《芬尼根的守灵夜》(Finnegans Wake),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里面用的语言看似是英语但又不是英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猜测。戴从容翻译的中文版第一卷已在201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徐冰(1955— ),中国当代艺术家,现居北京、纽约,其为人所知的大部分作品皆与文字有关,如使用全新创造的“汉字”写成的“析世鉴”(又称“天书”);又如以汉字思维方式书写英文单词的“英文方块字”。1997年徐冰因其在书法和版画方面的成就获得了麦克阿瑟奖。

[4]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哲学家及观念史学家,被认为是20世纪的顶尖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在1958年的演说“两种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中,区分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对以后关于自由和平等间关系的讨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积极自由指发展创造新社会的自由(freedom to);消极自由指不受干扰、保护个人权利的自由(freedom from)。社会主义运动强调积极自由,资本主义强调消极自由。此外,伯林还提出了一个思想家分类法——“狐狸”与“刺猬”。所谓“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即“推诸字面意思,可能只是说,狐狸机巧百出,不敌刺猬一针防御”(《俄国思想家》,中译本由彭淮栋翻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26页)。

[5]1964年,十九岁的昂山素季就前往英国牛津大学的圣休学院就读,主修哲学、政治与经济,并于1967年毕业。2018年,学院本科生学生会(Junior Common Room)投票决定,鉴于昂山在缅甸罗兴亚穆斯林难民潮中的行为,取消了学生会休息室“昂山素季厅”的冠名。

[6]特雷莎·梅(Theresa Mary May,1956— ),英国保守党籍政治家,曾任英国首相及保守党领袖,是继同属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后第二位出任英国首相的女性。

[7]埃蒙德·特拉内·巴恪思爵士(Sir Edmund Trelawny Backhouse,1873—1944),1899年到北京,担任莫理循的助理,协助翻译工作,之后他余生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中国。巴恪思1944年1月辞世于北京,在临终前一年,他完成了自传体著作《太后与我》。在书中,巴恪思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他在清朝末年寓居中国的生活。

[8]民粹主义(populism),又译为平民主义、大众主义、人民主义、公民主义,字根源自拉丁语populus,是人民或群众的意思,通常被用来与精英主义、贵族制、共治主义或金权政治相对,其大意认为掌握权力的精英是腐败的,不值得信任,而民众直接的、没有论证的意愿是合理的。知识分子的民粹主义不是一个固定的说法,大意指对任何成型的理论的怀疑,强调实践经验和社会位置对认知的决定作用。

[9]在1917年3月8日(儒略历2月23日)开始于俄罗斯发生的民主革命,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其即时结果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逊位,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俄罗斯帝国灭亡。

[10]David Mills Daniel, Briefly: Ayer's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SCM Press(November 26, 2007).

[11]约翰·伯格(John Berger,1926—2017),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创作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之一。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书,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

[12]自2018年2月22日开始,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内的64所英国高校的45000多名教职员工,举行规模空前的罢工,抗议英国高校联合会拟对教师养老金计划做出更改。

[13]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是美籍犹太裔政治学家,原籍德国,以其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闻名西方思想界。汉娜·阿伦特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她的著作涉及权力的本质以及政治、直接民主、权威等主题,对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此处提及的内容可参看她于1972年出版的文集《共和的危机》(Crises of the Republic),是阿伦特对于1960年代美国社会观察的结果。

[14]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第二代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以及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做出的贡献有广泛影响,并因此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5]“推拉理论”(Push-Pull Theory),是指流入地的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成为促使人口流动的拉力,而流出地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是由拉力、推力、中间障碍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6]John Berger, King: A Street Story, Vintage(November 14, 2000).

[17]Charles Letourneau, Sociology, Based upon Ethnography,1881.现在教科书中所谓社会学是对西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兴起的回应,是晚近的历史新编。社会学的最初目标是要解释“世界性的差异”。

[18]2018年8月4日项飙受邀参加了中间美术馆发起的,以《流动与悬浮:学术和艺术中的现实问题感》为主题的对谈;2018年12月13日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悬浮:流动、期望和社会成长》为题做分享,阐述了一种普遍的国人“悬浮”心态。

[19]王雅隽,《“做打火机的人类学家”项飙》,《香港01》,2016年4月8日,第2—3页。

[20]可参看端传媒对于项飙的访谈:《专访人类学家项飙:我们应该“认命”但不能认输》。

[21]相关内容可以参看《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该书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论文的依据是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作者将开弦弓取名为江村,书名为Peasant Life in China: 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本时沿用原书扉页上的《江村经济》一名。

[22]马克斯·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见《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23]安东尼·瑞德(Antony Reid),1939生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籍,国际知名的东南亚史专家,认为应当把东南亚地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1450-1680)是其成名作。中译本两卷由商务印书馆于2010年4月出版。

[24]这句话出自谢冕的散文名篇《永远的校园》。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

[25]项飙:《世界、学理与自我:一个中国人类学者的海外探险》,作为《全球“猎身”》的序言收入书中。

[26]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与文化批评家之一,后殖民理论的创始人,并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参与巴勒斯坦的政治运动。同时他也是一位乐评家、歌剧学者和钢琴家。

[27]Anna Tsing, Friction: An Ethnography of Global Conne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28]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瑞典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医生,瑞典科学院创始人之一。他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础,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也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学之父之一。

[29]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美籍法裔画家、雕塑家、国际象棋玩家与作家,20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驱,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其作品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他第一个给蒙娜丽莎加上两撇小胡子,将小便池当作艺术品送去参展,他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二战后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改变了人们认识艺术的方式。

[30]项飙:《寻找一个新世界——中国近现代对“世界”的理解及其变化》,《开放时代》2009年第9期。

[31]项飙:《普通人的“国家”理论》,《开放时代》2010年第10期。

[32]项飙:《家:占有与驱逐》,见[美]马修·戴斯蒙德著,胡䜣谆、郑焕升译:《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33]“基础设施型权力”是美国历史社会学家迈克尔·曼(Michael Mann,1942— )提出的概念。基础设施型权力和专制型权力相对,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渗透、通过对社会行动的协调和服务而达到管治社会生活的目的。比如通过修建高速公路、修建大转盘来调控交通,就是一种基础设施型权力。

[34]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1950— ),是英国有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在目前社会学和文化学领域的研究中也享有盛誉。保罗·威利斯的作品主要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领域,并强调消费文化、社会化、音乐以及大众文化。现执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是《民族志》期刊创始人兼高级编辑。其1977年的作品《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被誉为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35]这位东正教传教士是N. I. Il'minskii,见A Neglected Source of Lenin's Nationality: Isabelle Kreindler. Slavic Review, Vol.36, No.1(Mar.,1977), pp. 86-100。

[36]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1935),著名英国在华传教士,在中国温州传教二十六年,牛津大学中文教授,英国知名汉学家。

[37]20世纪以来,有过几次关于妇女回家的大论争:30年代一次,80年代初一次,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次,世纪之交一次。这几次论争固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但都跟经济和就业问题有关。

[38]遇罗锦,1946年生于徐州,三岁时随全家迁至北京。1980年5月16日,34岁的遇罗锦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交诉状提出离婚。其间她写成纪实文学作品《一个冬天的童话》,发表于北京的文学季刊《当代》。在当时的中国,离婚被认为是道德禁忌,一方不同意另一方就离不成,遇罗锦的离婚案公开,在当时引起激烈反响。当时北京的杂志《新观察》与上海的杂志《民主与法制》先后就此讨论了一年,各方观点针锋相对。

[39]《婚姻法司法解释三》,2011年出台,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是最高法院对现行婚姻法的有效补充。解释指出,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

[40]这场争论起因于1994年8月9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轿车文明批判》一文,该文首次明确反对“轿车进入家庭”,文章的作者郑也夫是挑起这次轿车大论战的第一人。1994年11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经济学家樊纲的文章,标题是《“文明批判”的批判》。随后,茅于轼、胡鞍钢等学者就这一论题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是反对或是支持,但都有一个愿望,让中国汽车工业走健康之路。这些争论性的文章发表于各大媒体上,引发关于“轿车是否进入家庭”的大讨论。

[41]2009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带领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计算,提出基于人均累积排放指标的全球各国未来排放权方案,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该年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他又用研究数据直指目前一些主流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在大会上明确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方案。

[42]《半月谈》,由新华社受中宣部委托创办,1980年5月10日创刊号出版发行,32开本,64页,除北京外,同时在长春、济南、合肥、南京、上海、福州、武汉、长沙、重庆、昆明、西安、郑州、乌鲁木齐印刷发行。1985年《半月谈》发行量达到360万,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时政类期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