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玄感败亡

  杨玄感趁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后方空虚之际起兵反隋。他在战场上连连得胜,队伍迅速发展到十万之众,但却在短短的两个月后落得兵败身死的结局。这戏剧性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杨玄感为什么从一呼百应走向了一败涂地?
一、旗开得胜
杨玄感采取的是下策。他说:“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上策也。”
杨玄感为何认为李密所出的下策是上策?
首先,百官的家口都在东都洛阳,一旦拿下洛阳,把这些人当作人质,就可以动摇隋炀帝的军心。
其次,如果我们连近在咫尺的洛阳都拿不下来,那还有什么威风可言,谁还跟我们再去打别处呢?
战略方向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具体战术问题了。杨玄感把手下士兵分成两路,直奔洛阳城而去。
第一路由他的弟弟杨积善率领,一共三千人,从偃师沿洛水向西推进。
第二路由他的另一个弟弟杨玄挺率领,一千多人,由白司马坂越过北邙山,向南推进。
此外,他还亲自率领三千兵马,作为杨玄挺的后援,跟着杨玄挺走。
大战在即,杨玄感这几路大军实力如何?一句话,样样不行。
首先,兵源不行,不是船夫,就是老百姓,都是临时抓来的,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
其次,装备也不行,按照史书的记载,他的这些士兵“皆执单刀柳楯,无弓矢甲胄”。每个人就是一把大刀,一个柳条编的盾牌,弓箭、铠甲统统没有,也就是说,既没有顶用的进攻用具,也没有顶用的防守用具。
就这么一支军队,能打赢吗?那就看跟谁打了。
他们的对手是谁呢?隋炀帝出征之前,派自己的孙子,也就是死去的元德太子的儿子越王杨侗驻守东都,但是,杨侗这时候还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所以,真正主持工作的是民部尚书、东都留守樊子盖。此人在隋朝一直以清廉著称,曾经当过武威太守,治军也颇为严整。
杨玄感派两路大军进犯,樊子盖也派两路大军还击。其中,由河南县令达奚善意率领五千军队,抵抗杨积善;再由河南赞治裴弘策率领八千军队,抵抗杨玄挺。按道理,他们率领的都是正规军,装备精良,人数上也占优势,对抗杨玄感应该不成问题,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先看达奚善意这边,他一看见杨积善部队气势汹汹,居然不战而逃了,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撤退,而是狼狈逃窜,铠甲、兵仗都丢了一地。杨玄感这边正缺装备,立刻就都接收了过去。
再看裴弘策这边,他倒是和杨玄挺打了一仗,但也没打赢,最后还是丢盔弃甲地逃跑了,这样一来,杨玄挺这边的士兵也都用捡来的装备武装起来了。不过,就在他们捡装备的时候,裴弘策这边已经慢慢地收住了阵脚,又集结成一个军阵。这个军阵就在前面三四里地的地方等着杨玄挺。
在这个时候,整体形势依旧对官军有利。但杨玄挺毕竟是将门之子,颇有韬略。他一看官军已经在前面布上阵了,马上收住脚步,严禁自己的士兵往前冲,相反,倒是先让他们都坐下来休息。两军对峙,裴弘策的军队虎视眈眈地盯着杨玄挺。但是,盯来盯去,杨玄挺这边一直端坐不动,裴弘策那边的士兵逐渐盯得不耐烦了,越来越松懈。这时候,杨玄挺率军忽然一跃而起,冲杀了过去。裴弘策这边一路败退,一直退到洛阳城东边的城门太阳门。最后,裴弘策只带着身边的十几个人逃进了城里,其余七千多人,除了战死的,剩下的全都投降了杨玄感。
为什么隋朝官军这边兵源充足,武器精良,却打不过杨玄感手下那帮装备奇差的船夫呢?一言以蔽之,两边的士气不一样。杨玄感这边的船夫都是被隋炀帝强征来的民夫,怀着对隋炀帝的满腔怒火,所以造反既是自救,也是救人,当然士气旺盛。而官军这边其实也对隋炀帝颇为不满,和叛军观点倒基本一致,当然也就无心打仗了。
就这样,杨玄感依靠着民心民意,旗开得胜,不但很快就冲到了洛阳城下,而且军队的人数不断增加,装备也大大改善了。
这还不算,还有更好的事情等着杨玄感。大军压城,隋朝的一大批官僚子弟居然都投降了。怎么回事呢?说起来,这还算是东都留守樊子盖送给他的。樊子盖出生在南方,他爸爸那一辈逃到北齐,北齐灭亡之后又进入北周,给北周效力。后来,北周被隋朝灭亡,他又成了隋朝的官员;在平陈战争中立过功,又在凉州当过刺史,居官之处都以清廉著称;个人能力很强,很得隋炀帝的赏识。
大业六年(610),他到江都朝见隋炀帝,隋炀帝对他说:“富贵不还故乡,真衣绣夜行耳。”你现在已经当上凉州刺史了,算是个大官。这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为何不回家乡炫耀一番?为此,隋炀帝还专门赐给他六千石米面,让他到老家庐江(今安徽庐江)祭祖。这可是莫大的荣耀。
总而言之,樊子盖在隋炀帝面前颇为讨喜,所以隋炀帝才让他辅佐杨侗,留守东都。他对隋炀帝感恩戴德,也一心一意想要为朝廷出力。
问题是,他想出力,可东都官员并不买账。他出身不高,又不是一直在朝廷当官,不过是刚刚从凉州这么一个偏远地方调过来的空降兵,哪里来的威信!特别是败军之将裴弘策,本来品级和他差不多,更不甘心受他指挥。裴弘策刚打了败仗,本来心里就怯,这时候樊子盖又让他出战,他就拒不从命。怎么办呢?樊子盖为了严肃军纪,居然丝毫不讲情面,把他推出去斩了。这样一来,樊子盖的威风倒是有了,令行禁止,可他也把城外住着的那些隋朝官僚子弟吓坏了。
这些子弟的父祖都跟着隋炀帝出征去了,临走之前,把他们留在了洛阳周边的别墅里,其实也算人质。现在杨玄感作乱,这些子弟本来应该进城和樊子盖一起保家卫国才是。但是一看樊子盖杀人立威,这些人都怕了。樊子盖这个蛮子翻脸不认人,可别撞在他的枪口上,成了下一个刀下鬼!于是谁也不敢进去了。
既然不敢进去,那就投降杨玄感吧,反正杨玄感也是关陇贵族出身,这些官僚子弟之中不少人跟杨玄感的交情比跟樊子盖要好。互相攀扯着投降的一共四十多人,四大名将之一韩擒虎的儿子、隋初四大宰相之一观王杨雄的儿子、隋炀帝的宰相裴蕴的儿子、虞世基的儿子,还有水军大将来护儿的儿子都在其中。这样一来,杨玄感原来设想的通过控制官僚的儿子来扰乱隋炀帝军心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还不算,随着战果的扩大,不光官僚的儿子投降了,官僚本身也投降了。投降的官僚之中,有两个人最为重要,一个是隋朝的内史舍人韦福嗣,还有一个是大将李子雄。
韦福嗣出身京兆韦氏,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族,和杨家又是世交,所以他一投降,杨玄感马上就把他任命为机要秘书,凡有大事都跟他商量。
李子雄在隋炀帝手下当过右武卫大将军,那是最高级别的武官了,属于难得的专业人才,所以,他一投降,杨玄感就把军事上的事情都托付给他了。有了这一文一武,杨玄感觉得自己手下人才济济,整个军队的士气也提振了不少。
眼看形势一片大好,杨玄感内心空前豪迈,真的升起一股为民请命、再造山河的豪情。他就在洛阳城的上东门外发表演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我作为上柱国,家有万金,不贪求什么富贵。现在不顾及被灭族的后果断然起兵,只是为了解民于倒悬啊!
一番话说到了痛处,老百姓也跟着热血沸腾,争着献上牛、酒犒军。洛阳周边子弟要求参军的每天都有一千多人。这样一来,杨玄感手下的士兵很快就发展到五万人,比开始起兵的时候严整多了。
二、隋军反击
杨玄感是不是能这么一直凯歌高唱下去?那还要看他下一步怎么走。此刻,他势力发展得很快,但是,那都是在洛阳周边,洛阳城可始终在樊子盖手里。此前交代过,一个小小的高句丽辽东城,因为修得比较坚固,隋朝几十万大军一个月都打不进去,何况是精心修筑的大隋东都洛阳!杨玄感猛攻了一个月,洛阳城还是壁垒森严。
这对杨玄感而言相当不利。因为就在他和樊子盖僵持不下的这一个月里,隋朝的各路救援大军从各个方向朝洛阳扑过来了。
第一路大军是首都大兴城的救援部队。当初,隋炀帝东征,让樊子盖辅佐越王杨侗留守洛阳,让刑部尚书卫文升辅佐代王杨侑留守大兴城。现在,卫文升听说杨玄感叛乱,立刻就率领七万大军直奔东都而来。
卫文升是个狠角色,路过杨玄感他们老家华阴的时候,先把杨素的坟给挖了,把杨素的尸骨也给扔出来烧了,这一方面是宣誓和杨玄感不共戴天,另一方面也是杜绝士兵投降。因为中国古代人讲究孝道,一个把你爸爸挫骨扬灰的人,就算投降也不能被原谅。这样一来,士兵断了投降这条路,只能和杨玄感拼命了。
从大兴城到洛阳要经过函谷关,当时有人就劝卫文升说,函谷关可是险要地方,万一杨玄感在这里设埋伏怎么办?我们不如持重一点,先让人探探消息再说。
卫文升说,杨玄感的本事我心里有数,他此刻一心攻城,不可能有伏兵函谷关的远略!所以我们无须观望,果断出关就是了。
果然,路上并没遇到杨玄感的伏兵。就这样,卫文升的大军成了率先赶来的一路。
第二路大军是来护儿的部队。杨玄感起兵的时候,谎称来护儿造反。这话传到来护儿耳朵里,可把他给气坏了。你小子自己谋反也就罢了,居然敢败坏我的名头!来护儿立刻召集将领,让他们做好准备,马上回师救援东都!问题是,当时他们的军队还在东莱海口待命,准备渡海攻打平壤,将领一听来将军要回师,都害怕了,纷纷说:如今皇帝陛下严厉,没有他的敕书,我们能随便乱动吗?
来护儿勃然大怒,厉声道:“洛阳被围,心腹之疾;高(句)丽逆命,犹疥癣耳。公家之事,知无不为,专擅在吾,不关诸人,有沮议者,军法从事!”洛阳被围,这是心腹大患;高句丽违抗天命,只是癣疥一样的小病。国家有难,当大臣的就应该知无不为,怎能患得患失!这个决定是我做出的,和你们没有关系,一旦皇帝怪罪下来,我绝不连累你们。现在,如果有谁敢阻挠我,一律军法从事!当天就率领大军往回走了。
当然,来护儿也不是鲁莽之人,在开拔的同时,他又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赶紧去见隋炀帝,向隋炀帝禀明情况。这两位来公子见到隋炀帝,把来护儿的行动跟隋炀帝一说,隋炀帝真是喜出望外,立刻就给来护儿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公旋师之时,是朕敕公之日,君臣意合,远同符契。”你回师的日子,正好就是我在这里发布敕令,让你回去救援的日子啊!看来咱们君臣情意相投,就好像符契一样吻合。总之一句话,这件事来护儿做对了!
就这样,因为来护儿不等敕命,当机立断,第二路大军也从东面进逼东都了。
第三路大军就是隋炀帝亲自统率的军队。隋炀帝一听说杨玄感造反,赶紧烧营回军,并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和左候卫将军屈突通火速先行,直扑洛阳。
屈突通也是关陇贵族集团成员,素以严厉著称,当时有个歌谣,叫作“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宁可吃进去三斗大葱,也不愿意跟屈突通打交道。这样的恶人得多么令人畏惧!毫无疑问,从这首歌谣里就能看出来,屈突通绝非平庸角色。
这样,第三路大军又从北向南扑过来了。
这样一来,杨玄感就陷入最初起兵时李密所讲的那种四面受敌的境地了。那么,他能不能对付得了这些人?其实,别看杨玄感此前一直担任文职,但是,所谓将门有将,从小耳濡目染,他真是一个不错的将军,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是“玄感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又善抚悦其下,皆乐为致死,由是每战多捷”。杨玄感带兵打仗永远身先士卒,每次都说“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给我上”。这样一来,弟兄们当然都乐于追随主帅。另外,杨玄感平日里对士兵也很不错,亲切和蔼,所以士兵都愿意给他卖命,因此打仗的时候总能获胜。这些优点,多像西楚霸王项羽啊!这样的将军,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卫文升最先前来救援,也最先感受到了杨玄感的威力,跟杨玄感一交战,马上损失惨重,手下士兵死伤大半。而杨玄感倒是越打越勇,手下人数都超过十万了。
可是,俗话说得好,好虎架不住一群狼。以杨玄感的勇猛,抵挡卫文升一支军队还可以,但很快,屈突通大军也到了黄河北面,马上就要渡河过来了。
在两面夹击之下,降将李子雄给杨玄感出了一个主意。李子雄说:“通晓习兵事,若一得渡河,则胜负难决,不如分兵拒之。通不能济,则樊、卫失援。”屈突通是个厉害角色,如果他渡过黄河参战,我们的麻烦就大了。所以,一定要把他挡在黄河北岸,不让他过来。怎么才能不让他过来?只有分兵。一支军队继续对付卫文升,另一支军队赶紧去拦截屈突通。当然,还得有一部分军队留下来包围洛阳城。
这种战略在兵法上叫围城打援,而且,是同时打两支援军,一支是卫文升,另一支是屈突通。
这个主意,不能说不好,算是在历史上久经考验的经典战术。但是它有个问题,杨玄感的兵力本来就不占优势,这样一分为三,兵力就更弱了。更何况,洛阳城里的樊子盖也不是傻子,他正指望着屈突通的援军,杨玄感想到打援,樊子盖能让他去吗?
果然,杨玄感打援的部队刚要开拔,樊子盖就立刻率领大军出城作战,而且屡战屡胜,把杨玄感牢牢地拖在了洛阳城下。
至此,所谓围城打援的计划也就没能实施得了,屈突通很快就渡过了黄河。这样一来,杨玄感这边的形势可真是危急了。这时候,李子雄又进了一言:“东都援军益至,我军数败,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振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亦霸王之业也。”现在各路援军都过来了,我们不能再死围着洛阳城,应该往关中走,到了关中之后,打开永丰仓来赈济百姓,奠定群众基础,接着我们就在关中地区盘踞下来,面向东方和隋炀帝争夺天下。
这不就是李密提出的中策吗?当初可是被杨玄感断然否决掉的,现在,他若是再不走这一步,眼看就要被隋朝的各路官军包饺子了,所以,杨玄感二话不说,同意开拔。
问题是,怎么跟手下解释要放弃洛阳这件事?直接说我们打不过了,眼看就要被包饺子了,未免影响士气,杨玄感并不想这样做。这时候,李密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李密说:“弘化(今甘肃庆城县)留守元弘嗣握强兵在陇右,可声言其反,遣使迎公,因此入关,可以绐众。”跟将士们不提我们打不过,只是说,甘肃那边也有人造反了,现已派使者迎接我们过去,所以我们得赶紧去扩大战果。这不就变被动为主动了吗?
杨玄感一听,很有道理,就这么宣传吧。
此前提到,卫文升从关中出来的时候,先到杨玄感的老家华阴扫荡了一圈,华阴杨家损失惨重。正好这时候,杨玄感在华阴的亲戚赶过来了,要杨玄感替他们做主。这样一来,杨玄感就顺理成章地把这些落难的亲戚说成是元弘嗣派来迎接他们的使者,然后宣布说:“我已破东都,取关西矣!”我已经攻破了东都洛阳,现在要去攻取西关了!于是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往西进军。
三、兵败身死
杨玄感这时候再西进关中,形势怎么样呢?这时候形势已经很不乐观了。但是,在关东与关中(今河南和陕西)之间,有一个著名的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就是潼关。如果杨玄感能够迅速进入潼关,再严防死守,不让关东各路大军入关,未来就仍然还有希望。但是,潼关东边的弘农郡又出了一件事,把杨玄感拖住了。
弘农有一个隋炀帝修的行宫,叫弘农宫。杨玄感率领大军来到弘农宫旁边的时候,路边忽然出现了一群百姓。这些人拦住杨玄感说:“宫城空虚,又多积粟,攻之易下。”弘农宫防守特别空虚,而且里头粮食特别多,很容易拿下。
杨玄感一听不免动心,既有粮食,又有群众基础,还很容易得手,要不要打?杨玄感很难抵制住这一诱惑。
问题是,这些百姓是哪儿来的?虽然史书里没有记载,但是我怀疑,这批人根本就是弘农太守派来的!为什么这么猜测呢?因为当时的弘农太守名叫杨智积,是隋炀帝的堂兄弟。既然是宗室,当然爱国。所以,杨玄感还没有到的时候,他已经跟手下人讲过了:“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难克也;当以计縻之,使不得进,不出一旬,可以成擒。”杨玄感听说朝廷大军将到,打算向西谋取关中。若是他这个计划成功了,我们再控制他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应该设计牵制住他,让他没法向西推进。这样一来,不出十天,就可以把他抓住。
他的计谋是什么呢?我觉得,这百姓拦路邀兵,就是他的一步棋,这步棋的目的正是要诱惑杨玄感留下来。果然,杨玄感上钩了。既然已经上钩,杨智积就要走下一步棋了。
第二步棋是激怒杨玄感。杨玄感大军放缓了行军脚步,来到弘农城下,杨智积先登上城墙,对着杨玄感破口大骂。一时间,忘恩负义、势利小人这类羞辱性语言向杨玄感滚滚袭来,这还不算,杨智积不光骂杨玄感本人,连他祖宗八代都通通问候了一遍。杨玄感是当时第一号的贵族公子,素来骄傲自负,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怎么能够容忍别人这么羞辱他,当即下令大军停止前进,进攻弘农!
他这个命令一出,李密可看出了危险,立马苦谏。李密说:“公今诈众西入,军事贵速,况乃追兵将至,安可稽留!若前不得据关,退无所守,大众一散,何以自全!”杨将军,我们可是骗将士们说有人在关中迎接我们,然后才一路星夜兼程赶来的,骗人不可长久,得在整个事情被揭穿之前赶紧进关才是,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逗留。另外,就算不考虑骗人的事,我们后边不是还有追兵吗?万一我们在这儿逗留下去,追兵很快就会赶上来,到时候我们进不了潼关怎么办?一旦前后夹击,大军溃散,那您也罢,我也罢,还能自全吗?
这一番话,从军心说到形势,说得再透彻不过了。可是,杨玄感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哪里听得进去,给李密的回答就两个字——攻城!
攻城在古代极端艰巨,杨玄感既没有云梯,也没有冲车,只能火攻。他率领大军冲到弘农郡的城门下,放起火来,想要把城门烧开,然后率领大军冲进去。
他这边放火,杨智积那边怎么办?杨智积真是个聪明人。你在外面放火,我在里面也放火。而且添油添柴,让火烧得特别旺。他这一招,其实也是火攻,就算是你把城门烧坏了,面对城门里熊熊燃烧的火墙,也不敢往里闯,否则就成了自焚了。
就这样,眼看着弘农城门的大火烧了三天,杨玄感心头的怒火倒是逐渐熄灭了。他也知道自己中计了,赶紧放弃弘农,接着往西走。可是,到这时候再走,已经晚了。就这三天的时间,宇文述、屈突通、来护儿、卫文升“四大天王”已经追了上来。
就在皇天原(今河南灵宝西),杨玄感的大军和四路官军对峙上了。双方布阵长达五十里。眼看着乌泱泱涌上来的各路官军,杨玄感这边的气势先不行了。有道是兵以气胜,气势一衰,这仗就没法打了,一天之内,杨玄感连吃三个败仗。
且战且走,到八月初一,双方又在董杜原摆开了决战的阵势。此时杨玄感只有一路人马,官军可是分为四路,四路合围一路,怎么谋篇布局都容易。这样一来,这一仗的结果也就毫无悬念了,杨玄感惨败,只剩下十几个骑兵,跟他一起往上洛方向(今陕西商洛)跑去。
杨玄感一跑,隋朝的官军当然得追,眼看就要追上了,杨玄感回过头来,喑呜叱咤,声音有如雷鸣闪电一般,居然把追兵吓得落荒而逃,真是英雄本色!
问题是,这种喝断当阳水倒流的气势只能吓人于一时,不能吓人于一世。走到这一步,杨玄感也知道,自己不行了。眼看着队伍越走越少,最后,只剩下杨玄感和弟弟杨积善两个人了。杨玄感长叹一声,对弟弟说:“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
杨积善和哥哥想的一样。他二话不说,手起刀落,杨玄感委地而亡。看着兄长已逝,杨积善也要自杀,但这时候官军已经追上来了。杨积善一急之下,未能一刀刺中要害,被官军活捉,连同杨玄感的尸体一起,被押送到东都洛阳。
就这样,杨玄感起兵历时两个月,终告失败。
杨玄感为什么会失败?他的起兵,又给隋炀帝的统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