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前言:哲学类书籍我一直读得挺少的,大学的时候试着看《苏菲的世界》,但没有坚持看完。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讲得浅显易懂,算是哲学科普类。我去年看了还蛮喜欢的,所以有了这篇读后感。


配图:意大利的一个博物馆里,思考中的雕塑群像


这本书超出了我最初翻开时的预期,帮助解答了我一直苦苦思索的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话题。让我没有那么执着于现在的很多事情了,看开了。


读完此书,我们会发现哲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发展之悠久。书从欧洲历史讲到宗教发展,再从神学引申到哲学,以及之后数学乃至科学发展与哲学的故事。同时也稍微讨论了中西哲学观点的异同,比如中国哲学更含蓄,西方哲学更直白。还引用了庄子的例子。


斯宾诺莎作为一个生活清贫的哲学家,他对于人生的观点有两个,我觉得自己可以借鉴:

1.说话要尽量让别人明白,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不会影响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求知),那就尽量满足;

2.只享受为保持健康所必需的生活乐趣;


不过,同为哲学家,也并不是都过着苦行僧的日子。学术高度和道德高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比如罗素和叔本华。读了此书,才知道这两位著名哲学家的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其实比我们想象的好得多。


作者在筛选和介绍哲学观点的时候,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这个哲学观点能不能帮助我们减少痛苦,能不能让我们内心平静,能不能让我们不再空虚、不再恐惧、不再陷入物欲的无限烦恼之中?


书到末尾的地方,才揭晓主题。本书其实是想帮大家探讨“人为什么活着”这个主题。作者提到,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答案了。加缪也曾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当你好好思考为什么不选择现在自杀的原因,其实就是活着的意义。我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发现对于我来说,答案很简单,主要是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不希望父母伤心。再就是,也想活得久一些,看看世界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多体验一些新鲜的事物。


网络供图


当想通这些事情后,我就更加明白,很多时候,没有必要因为一些生活中小事而生气或者与人争执,也不用因为别人的过错而对自己失望。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感情,珍惜眼前,珍惜所爱的人。如果没有特别依恋的人,那就努力去寻找这一份牵挂。父母,恋人,以后还有子女等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自己没有太多物质的欲望,但可以去帮助自己在意的人,去实现他们的价值。



再摘抄一些书中我印象深刻的论点。


  • 康德的世界观。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认识的。我们只要安于在能认识的世界里生活就对了。


  • 黑格尔的辩证法。他认为世界不是容不得矛盾的,而恰恰相反,到处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世界的本质。

        

  • 一个人是怎么成长的呢?一个人先有一个原有的思想(正题),然后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思想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题),思想和现实问题发生了冲突,才会引起他反思人生。这个反思的结果不可能说最后完全不顾以前的旧想法(正题),最后的新思想(合题)肯定是结合了正题和反题。这就代表着人变得更成熟了。


  • 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不是纵欲,而是内心的平静。

  • 叔本华提到,意志该怎么控制欲望呢?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增强我们的理性,用理性抑制和控制感性冲动。然后,把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上升为全人类的感情和欲望,这样就可以尽量消除个人的欲望。除了苦修禁欲之外,叔本华还给出了另一个方法:欣赏艺术。他认为,人在欣赏真正的艺术的时候,内心是非功利、不带欲望的,也就脱离了生命意志的控制。


  • 民主制度与证伪主义的关系。先假定无罪,再找证据证明有罪。这制度不能保证总统想出“最正确”的决策,但可以保证一旦总统作出“错误”的决策,举国上下有无数可以阻止它的机会。


  •  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 哲学的结论告诉我们:人生其实是没有目的的。当人意识到人生没有目的的时候,对目的的本能渴望和没有目的的显示就会发生强烈的冲突,让人产生荒谬感。

 

偶尔读一读科普类的哲学书籍,使我有机会跳出日常生活,来思考一些新的人生问题,感觉还挺有启发的。


多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