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贾母就笑了,说:“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外客是指林黛玉。这个时候,宝玉才正式见林黛玉。经过王夫人讲宝玉,贾母讲宝玉,然后黛玉看到宝玉,层层迭进的,最后才轮到宝玉看黛玉。
“宝玉早已看见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母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作者是非常用心的,必须要描绘宝玉眼中的黛玉,因为黛玉的存在,对所有人可能没有意义,可是对宝玉有意义。宝玉看到的黛玉不是长得美不美的问题,也不是王熙凤出场时的那种感觉。而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俊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蹙”是皱眉头的意思,“罥”是挂的意思。古时女孩子画眉毛用一种松烟,有一点像墨。黛玉的眉间有一点淡淡的像烟一样的东西笼罩着,是说她不发愁的时候,都有一种发愁的感觉。她的姿态很美,两腮上满是愁容。这里形容一个女孩子的美不是讲她的容貌,而是在讲她的心情。所以宝玉看到的林黛玉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在他眼里,林黛玉看起来好娇弱,一身都是病。我们很少这样形容美女。可这是宝玉在看黛玉,表示宝玉对她有很多的疼惜,这是一个主观的描绘。我一直觉得黛玉的存在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对宝玉特别有缘的一个存在。
最奇特的描述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八个字。宝玉第一次看黛玉就觉得她一片泪光,这是一种感觉。第一回、第二回讲他们俩前世有过缘分,这一世相见的时候,留有对前世的回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完全是宝玉对黛玉心疼的描绘,而不是实际的描绘。作者写王熙凤跟写林黛玉的方法差别很大。王熙凤是黛玉眼中的一个光彩夺目的女人,而宝玉眼中的黛玉,给人一种娇弱的感觉。
文学中有一种写法叫作全知观点,是指作者不是从自己的主观立场去写,而是从我的眼中写你,从你的眼中写他,从他的眼中写我,用某一个角色观照另外一个角色。等于作者要化身成千千万万的人,再通过这些人的眼睛来看世界。在后面我们将更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这种立场,小说里每一个人的诗都是他自己写的,可是林黛玉写的诗是林黛玉的个性,薛宝钗的诗呈现的是薛宝钗的个性。作者根本没有自我。我们活在人世间,对所有事情的判断都带有某种主观色彩,可是曹雪芹常常让我们感受到,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才是真正的宽容。
这一段完全是宝玉在看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好像花在水里面的倒影一样,“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走路时,好像细柳在风里面微微摇摆。这都不是很确定的描绘,而是对宝玉心情的一种描绘。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比干,是古代传说里的忠臣,曾因力谏被纣王挖掉心脏。古传圣贤心有七窍,聪慧非常。西子,就是西施。传说中西施常常会心痛,她每次心痛时眉毛会蹙起来,叫作颦。吴王夫差觉得西施最美的地方,就在于她心痛时眉尖蹙在一起的样子。这里是说林黛玉也有一种愁的感觉,有点像西施,却还比西施更胜三分。作者用了很多典故,把宝玉第一次看到的黛玉画出来。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非常有趣。“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两个人见面时的反应很不一样,可是心里是一样的。黛玉看到宝玉心里一惊,觉得怎么那么面熟,可她没有说。而宝玉的个性是直接说出来,说得很笃定,其实他就是说,这个妹妹我喜欢。贾母笑了说:“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怎么可能见过。宝玉笑着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认,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此时神话的东西忽然连接到现实的世界里。这一世里面碰到一个人,有缘,然后说我们是远别重逢,这种感觉忽然就会跟前世连在一起。所以宝玉在这里对黛玉说远别重逢,意味着天上的一株草跟一块石头终于又相见了,用现在这一世的人身——一个男身跟一个女身相见了。贾母当然听不懂神话的部分,可是她很高兴,说这样子更好,两个人相处就会更和睦了。
宝玉走近黛玉身边,又重新仔细地打量她。宝玉在女孩子堆里长大,与女孩很随意,家里来了一个女孩子,就无所顾忌地从头看到脚。他是喜欢黛玉,所以才看了又看。他问黛玉有没有读书,黛玉说不曾读,只是上了一年学,认识几个字而已。宝玉又说妹妹尊名是哪两个字,黛玉告诉了他。宝玉又问表字,黛玉说无字。旧时比较讲究的人家,会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即表字。黛玉说无字,宝玉就笑,道:“我送妹妹一个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颦,就是东施效颦的颦,讲西施生病时的美。黛玉的美中带有一种发愁、忧郁的感觉。所以宝玉在这里就特别讲“颦颦”二字极好。探春问他典出何处?宝玉说:“《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西方有一种石头是黑色的,叫黛。林黛玉刚好用到“黛”这个字。他又说:“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他说,恐怕又是你杜撰的。宝玉常常会乱想一些典故。宝玉辩驳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dutxtwww.dutxt.com 2020 © All content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