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个诚恳的开场白 ·为什么学古诗词?原文及详细翻译

·为什么学古诗词?

我认为,学习古诗词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通过最优质的语言去认识美。对于美的事物,大家可以看、听、闻、触、想,也可以用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予以表达。相对来说,语言是最综合的表达方式,它既有形象性,也有音乐性;可以灵动,也可以静穆;可以揭明,也可以暗示。世界上一切文化中,最优质、最美好的语言一定会出现在诗歌里。大家学习古诗词,就能学习到最优质、最美好的汉语。古诗词就像一只神奇的鼠标,大家点击它,就会连通古往今来那么多诗人的心灵;借助他们博大而敏感的心灵、多姿多彩的语言,大家可以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美,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比如大家读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就会在荷塘边逗留、观察;读过“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想去内蒙古大草原骑马、眺望;读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才会在别人只想着吃遍成都美食的时候,跑到武侯祠去凭吊、瞻仰;读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才会在欣赏到世界上一切瀑布的时候,不至于只会叫着“哇”“oh my god”。

第二,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无论老幼,无论尊卑,只要是有文化的人,几乎都会写诗。诗词不仅仅是文人墨客吟风弄月的奢侈艺术,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用一种优美易懂的形式、一种亲切自然的态度、一种无孔不入的眼光和笔触来记录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诗词就是认知、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一种捷径。比如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可以了解成都的地理与交通;读“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能了解金陵城,也能了解六朝贵族;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知道古人如何过春节;读“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便知道古人如何体察圣人心境,如何享受道义学问的快乐。

·我讲哪些古诗词?

对于古诗词,大家常有一种误解:读得多,背得多,尤其是读过、背过一些相对偏僻、生疏的诗词,就是本事。换句话说,似乎“诗词储备量”越大,就具有越高的诗词修养。

我曾面试过一位学生。他抱着一摞书进来,往桌上一放,说这里面的诗词我全都会背,您随便抽背!我问他,《春江花月夜》这样的长诗也能背吗?他说可以,于是马上开始背。我打断他,说我不想听你背,只想问你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写了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他居然完全语塞,呆呆地站立了大约五分钟,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很可怕?一首如此著名的诗,他能倒背如流,但是对诗歌意蕴的理解,居然如此生疏、麻木!

大家不要取笑他,应该以此为鉴,反省自己。这些最常见、背得最熟的古诗词,大家真的理解吗?这些诗词里所包含的知识,大家真的知道吗?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紫色的烟?再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朝人真的会喝葡萄酒吗?又比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为什么王昌龄要向“洛阳亲友”强调自己心灵纯洁?你给家里人发短信说:你们放心,我现在心地可善良、可纯洁了。真的会这样吗?你不怕家里人担心你脑子坏了?还有,写《泊船瓜洲》的王安石,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写“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苏轼,到底为什么来杭州当官?白居易写“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么重复,这么啰唆,为什么你这样写就会被老师骂?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能让李白都自愧不如?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有个词叫“灯下黑”。越是常见的诗词,越是倒背如流的诗词,大家就越容易对其产生“审美疲劳”和“认知疲劳”,既认识不到美,也错过了很多知识。更要命的事实是:让大家感到“疲劳”的这些诗词,恰恰是整个中国古代诗词中最优美、最基础的部分。如果对这部分诗词,草率学习,轻率对待,然后急于去学习字数更多、难度更大的作品,结果就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因此,孩子们、家长们、老师们,都应该高度重视那些最常见的诗词,力求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词达人”。

基于以上认识,我以最新的“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词篇目为主体,兼顾以往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同时适当从初中语文课本以及课外读物中遴选作品,最终选定了100首古诗词。也就是说,我讲古诗词,是紧密配合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而量身定制,对于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古诗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我怎么讲古诗词?

2018年2月到10月,我在“博雅小学堂”开设“课本里的古诗词”网络音频公开课,完整地讲授了100首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在整理、修订讲稿的基础上,我写成这本书。我讲解古诗词,遵循四条原则。

第一,大学标准,小学趣味。我以大学教学标准来要求自己,保证知识准确、思想端正、审美纯正。我给小学生讲的所有内容,如果放在大学课堂上讲,也不会有任何愧色。同时,我又力图揣摩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审美心理,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尽量用活泼、风趣的方式来讲解。

第二,既重知识,又重审美。我既不愿讲成纯粹的“诗歌欣赏”,一味煽情,内容空洞;也不想把诗词当作文化资料看待,讲成枯燥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我希望兼顾诗词的审美特色与知识功能,一方面将诗词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地理知识、生活常识、哲理道义都讲清楚、讲细致、讲踏实,另一方面抓住诗词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风格特征、情感线索等诸多因素,细致阐发,发掘奥秘,让孩子们真真切切体会到诗词的美,为之感动,因之奋发。

第三,随物赋形,灵活拓展。对于不同的诗词,我有不同的讲法。每一讲,都根据当下这首诗词的特点量身定制。讲题目,讲作者,讲字词,讲故事,讲自然,讲历史,讲人物,谈天说地,析文论艺,一切皆有可能。更重要的是,每一讲都不会拘泥于当下诗词,还会适当进行引申、拓展,讲解其他诗词,与之进行比较,这样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区分阶段,伴随成长。我根据中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惯例,将100首古诗词分成三个阶段。诗词的难易度,从易到难;讲解的深浅度,从浅到深。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学段和认知水平,灵活选取不同阶段进行学习。当然,我会考虑到孩子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巨大张力和可能性,所以我可以保证:讲解最简单的诗词,也会有一定深度;讲解最难的诗词,也会保持平易近人。三阶如下:

启蒙阶(1~2年级),25首。

成长阶(3~4年级),33首。

提高阶(5~6年级),42首。

我期待这本书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语言、学习文化,陪伴小学生成长。我也期待小学生的家长们,能陪孩子们一起阅读、欣赏、思考。我在讲诗词的时候,其实常常考虑到家长的感受和成人的精神世界。我还期待,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和借鉴。为了讲好这些诗词,我查阅了很多古籍和研究论著,有时还会借鉴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我无法一一向学者们表示感谢,但我坚信,他们也都如我一样,希望将学术象牙塔里的知识与思想,传递到孩子们的课堂中。最后,我当然还要诚挚地期待孩子们、家长们、教师们、学者们的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