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原文及详细翻译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读起来非常欢快,李白简直要飞起来了。我必须详细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家才能理解李白为什么开心成这个样子。

诗写于李白的晚年,此时他已经59岁了。在此之前他犯过一件大错,与著名的“安史之乱”有关系。大家以后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老师肯定会讲到唐朝的重大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安是安禄山,史是史思明。两个将军作乱反叛,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差不多打了快八年。经历“八年之战”之后,整个大唐王朝就由盛转衰了。这场战争也影响了唐朝很多著名诗人的人生历程,李白也是其中之一。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很多高官大员、皇亲国戚,乃至唐明皇,都纷纷逃难。在逃难的过程中,士兵对杨国忠、杨贵妃十分不满,觉得就是他们害惨了国家。唐明皇不得已将杨贵妃吊死,栖遑去了四川,再也无心管理国家,匆匆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唐肃宗。

唐肃宗上台之后想重整旗鼓,把全国划分成若干个军事区域,每个区域安插一个王(就是他的兄弟们)当司令员,希望可以齐心协力打败叛军。下了这道命令之后,当时有一个王在江西,就是永王李璘。他脑袋很不清楚,做事又比较鲁莽。新皇帝让他负责好江西,不要乱跑。他不听,非要往东北方向打,跑到其他王所负责的区域去了。

李白像一只毛茸茸的小熊,轱辘轱辘滚下山坡,他就是这么欢喜!

唐肃宗一听说消息就急了:这还得了!我刚下命令你就敢违抗,这不是造反吗?于是永王就被安上了造反的罪名。他可能还真有这种想法,至少他非常渴望建功立业。如果永王真能平息叛乱、安定全国,谁当皇帝还真就不好说了!因此唐肃宗非常愤怒,就赶紧派人去围剿永王。永王志大才疏,没什么本事,一打就散了,很快就被“团灭”。

在永王的故事里,李白担任了什么角色呢?他一度躲到了庐山,是永王把他从庐山抓出来的。但到底是被抓还是自愿出山,不太好说。李白很有可能是想趁机建功立业,跟着永王收复中原。他这个人很糊涂,为永王写了很多赞歌,说他了不起,很快就能收复长安、平定天下。这些都是不该说的话。等到永王被剿灭,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在很多人的搭救下,才免了死罪。但活罪难逃,朝廷将他流放到了夜郎。夜郎在如今的贵州,非常遥远。李白从江西出发,顺着长江逆流而上,一路走得非常艰辛,好不容易走到夔州(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突然传来了一个大好消息。

在古代封建王朝,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帝王首先就想着自己是不是做错事了,便会赶紧宽恕一些罪犯,希望借此得到老天的谅解与帮助。当时,长安周围一些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唐肃宗便大赦天下,宣布所有被判死刑的人可以免死,所有被判流放的人以及其他罪犯,都改成无罪。真是天大的喜事!我们想想,本来李白是个流放犯,一路辛苦,还要走很远才能到贵州。现在突然告诉他,你自由了!他从下游往上游走,那是流放的路程;现在他从上游往下游走,“千里江陵一日还”,想去哪就去哪,走的是自由之路,因此才会走得如此轻快,心情如此飞扬!这是本诗的大背景。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背景需要说说,就是“白帝城”附近的地理地貌。白帝城就在夔州,在长江三峡附近,靠近三峡中的瞿塘峡。我们今天去三峡,还略微能感受到三峡的地势地貌。为什么要在三峡建一个大坝?因为那里水流非常湍急,是从高山高原上奔涌而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能量,可以用来发电。

郦道元《水经注》里有一小段文字描写三峡,说到夏天水大的时候,如果有什么急事需要快速传达,坐船能够“朝发白帝,暮宿江陵”,从白帝城到江陵(即湖北荆州)有一千多里(实际差不多是八百里),居然能一天之内到达,简直快得像风一样!因此,李白这句“千里江陵一日还”还真有可能,与三峡的地理地貌有关。当然,他心里非常快活,就愈发感觉船行速度极快,这是一种心理加工。

在李白还不知道皇帝大赦的时候,他是逆流而上的。顺流而下有多快、多爽,逆流而上就有多慢、多难。如果去翻李白的诗集,就能找到一首极其绝望的《上三峡》,应该就是《早发白帝城》之前不久写的。他说“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上面是高高的巫山,夹着一条线的青天,底下是从巴蜀流过来的江水。他接着写,“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江水本来应该是无穷无尽的,但李白心里很绝望,就说水可以穷尽,但青天我是到不了了。为什么?因为他是逆流而上的,看着遥远的天空,想着遥远的目的地,自然会有“流放难,难于上青天”的绝望感觉。

下面四句,“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与当地一首民歌有关。“黄牛”是一块礁石。民歌说“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意思是逆流而上的时候,早上经过礁石,到晚上往回一看,礁石还在那。如此走了三天三夜,还是没离开礁石,可见行船速度有多慢!我们可以求证一下李白此时的心理阴影面积——本来他就不愿意去流放的地方,途中偏偏遇到这么恶劣的环境,感觉自己寸步难行,人生无望,于是头发都白了。

上三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当我们把遇赦的大背景与三峡行舟的小背景放在一起,才能深切地体验到李白写《早发白帝城》时的心情。就好比是有人拿着鞭子抽着他,让他往山坡上推一块大石头。山太陡了,他走几步,停一下,甚至还摔一跤,走了很久往上一看,山顶还是遥不可及。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快马加鞭来了一队人马,告诉他,你自由了,不用挨鞭子,更不用往山上推石头了,自己往山下随便走吧!他一定会立刻推开石头,像一只毛茸茸的小熊一样,轱辘轱辘滚下山吧!

讲完背景故事,我们再把诗完整地看一遍。其实这首诗一共就只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城在山腰上,地势本来就高,往西边一看,又是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便显得这座城池宛如天堂般美好。同时,彩云不仅是实际出现的景物,而且还意味着一种理想。在李白看来,他的绚烂如朝霞般的人生理想,又重新浮现出来了!朝霞对他来说,简直是欢送的队伍、祝贺的焰火啊!

后面三句是第二部分,可以用三个字来总结——快、快、快。“千里江陵一日还”,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耳边全是猿声,一下就过去了,快!“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是快!因此,这首诗就是先向着天空大地呼喊:“我的生命又有希望了!我李太白又回来啦!”后面则是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快”。此时,李白的白发飘洒在江风里,苍老的面容映照在江水里。他已不再是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中仙人,他也不知道自己会奔向哪里。他只想狂奔,没有尽头,只有尽兴。他把自己永恒飞奔的身影,镌刻在了大唐的诗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