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详细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一题作《惠崇春江晓景》,这个题目一出来,可能有的同学就会说,老师,你是不是写错了,为什么我读到的是《惠崇春江晚景》呢?其实在古诗里面,“晓”和“晚”经常会写混,因为这两个字的字形很相似。就这首诗而言,可能“晓景”更符合诗的内容,或者说更符合画面的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景色,同时整首诗描写的事物非常清晰,光线明媚——竹外桃花、春江水暖、鸭,等等,都历历在目。所以可能“晓景”更恰当一些。

另外我们要看一个问题,就是题目中的惠崇是谁?他是宋初的一位诗僧,会写诗的一个和尚,同时也擅长画画。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这本书里面记载,惠崇工画,特别擅长画鹅、大雁、鹭鸶这些鸟类。这些鸟类通常生活在哪里呢?都在江边上。所以他也擅长画“寒汀远渚”,即清澈肃静的水,遥远的江岸沙洲,画起来往往潇洒虚旷,别人都不如他。可见他的画有空灵之美。

我们介绍这样一位画家,是希望能够通过介绍去推测苏轼所题的这幅画《春江晚景》里面到底有可能包含哪些内容。因为惠崇的画没有传下来,我们只能够借助苏轼的生花妙笔去猜想这幅画里到底画了什么。但是有时候物极必反,苏东坡太有想象力了,所以他写的这些景物在原来的画里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我们还得仔细辨析。

首先看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这个应该是真的。刚才我们说了,惠崇喜欢画江边的鸟儿。他不能光秃秃地画吧?画点水,画个大鸭子在那儿浮着,一点儿构图感都没有,对不对?他得搭配一些植物。主题是画春天的江景,所以他很自然地点缀了一些桃花,而且是“竹外桃花”,竹多花少,相映成趣。

王安石有两句诗(也有人说是唐人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有时候写春色未必要写得姹紫嫣红,画画也是一样,浓绿之中点缀了一点儿红色,可能更显得有生机勃勃的姿态,就叫“动人春色不须多”。这里的桃花也是动人春色,它不用多,只是“三两枝”,所以这应该是画中的真实景物。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刚才我们说了,惠崇很喜欢画鸭、鹅、大雁这些水边的鸟,所以我猜想鸭在《春江晚景》的画里也是真正有的。但是“鸭先知”,鸭知道春江水暖,这便是苏轼在发挥想象力了。这句话很有一种哲理的趣味。你要想知道一件事物,你必须跟它很亲近,要亲身体验。就好像游泳,你不去体验游泳,在岸上看永远学不会。你不去体验春江,就不可能像鸭子一样最早知道春天马上就要到了,江水已经开始转暖了。所以这个“先知”,是苏轼对画面的一种发挥。苏轼的想象力从此展开,一展开就会给我们布下一个迷魂阵。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一出来我们就很容易被误导,心想,这画是不是在竹外桃花之外又星星点点着了墨,点缀了很多蒌蒿、芦芽这些野菜?然后鸭子旁边是不是还有一只河豚?这么一想,画面是不是稍微有点复杂、凌乱?那么多野菜,都画得那么清楚吗?这边是蒌蒿,那边是芦芽;这个满地都是,那个长得很短,还没长出来,刚刚有点小芽;江水里的河豚,将上未上的时候那个姿态,也刚巧被画家捕捉到了?河豚和鸭是什么关系?会不会是鸭吓着了河豚,或者河豚吓着了鸭?

一个吃货,看到一幅清幽淡雅的早春图景,已经盼着暮春时节的美味了。

关键还不在这里。我们如果有一些常识就会知道,河豚浮出水面,也就是“欲上时”,并不在早春的时候,也就是不在“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时候。河豚是在暮春时节才会浮出水面。同样的道理,蒌蒿、芦芽这些野菜也是在“河豚欲上时”相差不远的时候才长出来。

话又说回来,大家知道河豚长什么样吗?河豚生气的时候就像只小猪一样。它为什么生气?只要它觉得旁边有一丝危险,就会把自己鼓得像个气球,长得还特别萌。它希望自己那么膨胀、那么圆滚滚的模样,就能把敌人给吓走。所以我们想,如果一幅清幽淡雅的水墨画中间,突然出现一个圆脸小猪一样的鱼,是不是有点煞风景,是不是有点搞笑?所以我估计,河豚、蒌蒿、芦芽这些不是画面里真实出现的。它们与画面里“春江水暖鸭先知”“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早春景色,不属于同一个时节。

那么,苏轼为什么要描写野菜和河豚呢?我们不妨看看另外一位诗人梅尧臣写的诗。他比苏轼年纪要大,是苏轼的长辈。他写过一首《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前四句说:“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暮春时节,野菜长出来了,杨花开始飞了。这个时候的河豚是最珍贵的东西,比鱼虾要值钱多了,美味多了!后面的描写,还会写到河豚长什么样,生气的时候鼓着眼睛,像只青蛙,肚子鼓起来就像只大猪一样。但是河豚有剧毒,吃它时一不小心中毒了,刚尝着美味你就告别人世了。

这首诗写得不错,当时为梅尧臣赢得了一个外号,叫“梅河豚”。梅尧臣写过很多好诗,偏偏让人家记住了“河豚鱼”。这也提醒我们,尽量还是多写点春花秋月这样一些美好的事物吧。你万一写一只乌龟,被别人知道你的乌龟诗写得好,于是叫你“赵乌龟”,这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啊!

梅尧臣的四句诗“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暮春时节,河豚跟野菜一起生长出来了,这个时候的河豚最为肥美。后来欧阳修在《六一诗话》里面记载过这首诗,还专门加了几句评论,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羮,云最美”。河豚是暮春时候最肥,于是南方人把河豚跟荻芽这些野菜放在一起炖作一锅羹,“野菜河豚羹”,美味无比。另外,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记载:“河豚宜与蒌蒿、芦笋同煮。”看来,这是一道传统名菜。

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恍然大悟了?苏东坡为什么要写野菜、河豚呢?人家是吃货,对不对?人家看到早春的景色已经想着暮春了:赶紧到暮春吧,我要吃河豚、吃野菜了。所以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的是苏东坡的想象,并不是惠崇画里真正出现的图景。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北宋·梅尧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餐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综合四句来看,《惠崇春江晚景》表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观察力,作为画家的鉴赏力,作为哲人的感悟力,以及作为吃货的想象力。当他看到一幅清幽淡雅的早春图景时,便已经盼着暮春时节的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