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原文及详细翻译

春日

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说到朱熹,大家可能首先想到《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爱读书,也爱写诗。他的诗经常是借着写风景、写池塘、写春日,来谈一些哲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位哲学家在“胜日寻芳”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样的哲理呢?

“胜日”,就是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朱熹去“寻芳”,去看春花。去哪儿看呢?去泗水河边的芳草地上看春花。第二句写“无边光景一时新”,“光”和“景”两个字,都是光的意思。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说“春和景明”,“景”就是日光。古人又造了一个字,给它右边加了三撇,就成了“影”。这两个字,经常混用,因为二者确实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光,哪里来的影呢?“无边光景一时新”,就是说春光大好,处处都是新春的阳光。

前两句是铺垫。后两句他想说什么哲理呢?“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就是寻常、容易。我们把语序稍微颠倒一下,就更方便理解了。“等闲识得东风面”,其实就是“东风面等闲识得”,意思是春风的样子啊,我们很容易就能认识、发现。

圣人的学问和思想,就像春风一样无处不在,变化无穷。

春风是什么样子呢?照说春风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怎么能看到它的容颜呢?朱熹给你一个答案,“万紫千红总是春”。各色各样的花,桃花、杏花、梨花,万紫千红,它们都是春天的样子,都是春风的容颜。春风满世界吹拂,吹到这个墙角就开了梨花,吹到那个篱笆下就开了杏花,吹到池塘边就开了李花,吹到山上就开了桃花,仿佛万紫千红都是被春风吹出来的。春风本身是不好去把握、不好去观察的。但是你从每一片花瓣、每一簇新鲜的草叶上,都能寻找到春风的面容。春风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是它变化出来的东西又是很实的,千姿百态的。

朱熹说“总是春”,“总是”意为都是、全是。我们不妨再发挥想象。春天不仅在春花里,也在树叶里,在鸟鸣中,在高山上,在江水里,在天空中,在大海里,甚至每个人的笑容里都有春天。现在有一首儿童歌曲,叫《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朱熹这首诗其实也是写这么一个意思:春风的面容,也就是春天的面容,在哪里呢?在万紫千红的花朵里。

这首诗表面上看很好读。作为一个哲学家,朱熹不能简单地就写写“春天在哪里”。哲学家得借描写春天传达出一些言外之意。怎么去寻找言外之意呢?我们可以从一个词上找到突破口,就是刚才我没有细说的“泗水”。

“泗水”在哪里?在山东。你们想想,朱熹生活在什么朝代?他要是唐朝人,去山东很正常。他要是北宋人,去山东也很正常。可是他生在南宋。他生在南宋怎么可能去山东呢?因为淮河以北已经是金国的土地了。

跟朱熹同时代的一个诗人杨万里,写过《初入淮河四绝句》。他去边境办公务,迎接金国的使节。他作为外交官来到边境线上,写了四首诗。其中一首写“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说我离开了洪泽湖(在江苏)往淮河走,但是到了淮河就心情不爽。为什么呢?“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何必说桑干河才是远在天涯呢?我现在待的地方就已然是国境线,已然是天涯了。“中流”就是淮河的中流,“桑干”就是今天的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经过北京,从天津入海。桑干河当然比淮河要更北一些。

杨万里感慨国土沦陷,中原难以恢复,这是南宋人永远的痛。岳飞词作《满江红》里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也是同样的痛与恨。陆游一辈子的愿望就是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但一直到死也没有看到这一天。

在这样一个时代,朱熹怎么可能跑到山东泗水去寻芳呢?所以,“泗水”是一个想象。他为什么一定要写这条河呢?因为春秋时期孔子就在洙水、泗水之间讲学,教授弟子。后人一说起“洙泗”,就是指孔门。孔门师生在这里弹琴、上课,整理书籍,追求真理。朱熹说我要去泗水边寻芳,这是一个暗示,告诉你我不是为了写春天而写春天,而是用春天做一个比喻。一般人在春天寻芳,那我要寻找什么?寻的是圣人之道。

这首诗貌似写游春,写“春天在哪里”,其实是想探讨圣人之道在哪里,真理在哪里。他说,圣人的学问和思想就像春风一样无处不在,变化无穷。春风一吹,可以吹到杏花上,梨花上,桃花上。那么圣人之道也是到处吹拂,吹到张三这里,吹到李四这里,吹到我朱熹这里。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我怎么去学习圣人之道呢?我有没有领会圣人之道里面的一些内容呢?

圣人之道,或者说真理,它是抽象的,是比较虚的。但是真理又时时表现在很多具体的现象上。无论做高精尖的学问,还是普通的求知,无论做理科的研究,还是做文科的学问,都要追求一个终极真理。但是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没有人能够直接领略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规律是什么,这是不可能的。你得通过花木鸟兽、日月星辰、男女老幼、盛衰兴亡等种种现象,去窥探真理的身影。

佛教有一个比喻,叫“一月映千江”。真理只有一个,就像月亮只有一个。但是真理的表现有很多很多,就像月亮映照在无数江河、溪水、泉流、井水之上。无论是大科学家搞科研,还是小学生学知识,都需要遵循一条求知的路径,就是透过一个一个的现象去追寻现象背后那个共同的本质。

朱熹的《观书有感》,表面写一个小池塘,其实在说读书的道理,学习的规律。而这首《春日》,表面写看花赏春,其实在说认识真理的态度,追求真理的方法。真理是虚无缥缈、难以琢磨的,但它表现得又是那么真实,那么具体,那么丰富多彩。

圣人的学问和思想也是如此。你怎么去学习孔子的思想呢?不要枯燥地去思考,孔子说的“仁”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更需要思考的是,孔子是如何把“仁”表现出来的。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符合“仁”的?他评价什么人物的时候说他“仁”?“巧言令色”为什么“鲜矣仁”?他为什么说管仲这个叛徒也很“仁”?从这样一些具体现象中去窥测圣人的学问与思想,才是更有效、更合理的学习方法。

在宋代众多哲学家里面,朱熹是最有文学天赋和文学修养的人。他写这些诗,一方面发挥哲学家的特长,总要安放一点哲理在里面,不是简单的吟风弄月;但另一方面,他写哲理写得非常自然,水到渠成,鲜活生动。他看到池塘、活水,就想到心灵、读书、知识。他看到百花,感受到春风,就想到圣人、真理、学习。其实,朱熹写诗的过程也在向我们昭示着求知的规律与方法:时时刻刻都要提起精神,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与活跃的思考力,不断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再从本质中回望现象,让智慧不断升华。永无止境的求知,恰似永无止境的寻芳、寻美、寻诗。

延伸阅读

满江红·写怀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