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及详细翻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是呈给“水部张十八员外”这个人的,他是谁呢?十八这个数字,表示家族同辈里的排行。姓张的、排行十八的人,叫张籍。他跟韩愈关系非常好,韩愈既是他的师长,又是他的朋友。“水部”“员外”,是他的官职,当时张籍担任水部员外郎。水部属于工部,掌管水陆运输、修建一类事务,而员外郎主要是管理公务档案,官品是比较低的。韩愈当时任吏部侍郎,官位较高,放到今天属于副部级官员,生活比较舒服。这个时候他写了一首小诗,呈给好朋友张籍,题目叫作《早春》。

如果说孟浩然《春晓》写的是春天离去的那个瞬间,那么韩愈的《早春》写的则是春天到来的那个瞬间。

首先我们看“天街”。有人说它是泛指首都长安的街道,但很可能它是专指。长安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即朱雀门大街。它正对着朱雀门,又称天门街,也就是“天街”。现在北京城里,最重要的大道应该是长安街,它是东西贯通的。唐朝的长安城有一条南北贯通的朱雀门大街。

“小雨润如酥”,诗人打了一个比方,说长安早春的小雨就像“酥”。什么是“酥”呢?就是奶油、奶酪,但不是我们现在吃的那种西式奶酪,而是浮在热牛奶、热羊奶表面的那一层油,是最纯正的奶油。奶油在古代社会是很金贵的。前文说了,韩愈是一个副部级官员,应该能吃上这些好东西。同时他又是在北方的长安,相对来说喝牛奶、喝羊奶、吃奶油,机会要多一些。

写这首诗的几年之前,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在遥远的广东。再伟大的诗人也不能脱离生活去写作。他在潮州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苦,南方也没有牛奶、羊奶可以喝。那时候他要是看到小雨,不会产生“润如酥”的比喻。所以,韩愈说“润如酥”,不仅符合他当时的生活条件,而且也符合春天北方大地上的小雨的特点。

什么是“润如酥”呢?第一,雨水就像奶油一样很润、很油。第二,雨水质地很薄。现在生日蛋糕上的奶油,都是厚厚一层,那不是自然形成的。热牛奶上面自然形成的奶油都很薄。春雨,尤其是北方春天的薄薄一层小雨,就像浮在土壤表面一样,没有什么积水。这种感觉就特别像“酥”。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联想一下,杜甫也吟咏春雨,他是怎么写的呢?他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的是一个比较模糊、幽微的动态过程。而韩愈给出的是最直观、最准确的图像。另外王维还有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的是水气氛氲时的一种错觉,而韩愈写的是踏踏实实的景色。也就是说,跟杜甫吟咏春雨、王维吟咏山色的名句相比,韩愈此时是老老实实写了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韩愈观察到了美,写出了趣味,触摸到了哲理,也彰显了赤子之心。

有时候写诗就是这样啊!你发挥想象,调动各种各样的感官去写的句子,有可能也非常优美,但你最真实、最质朴地说出一句大家都能够体验到的话,或许更能引起共鸣。韩愈写的就是这样一句话,草色遥看,有,往近了看,又没有。这就是早春时候大家都能看到,但又不太在意的那个景色。韩愈帮大家说破了,说清楚了。

同时,这句话还暗含某种哲理。中国古代哲人老子说过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了一个东西,从这个东西又慢慢产生万物出来。那么“道”和“一”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古人说这个就叫“几”,其实应该写成“幾”,“幾”就是微妙的意思。唐代有个大史学家叫刘知幾,人如其名,他能够体察到历史变化中的很多微妙的东西。那么,“道”和“一”之间那个“幾”,其实也就是“春天没到”跟“春天来到”之间的那个点。哲学上有这么一个点,叫“道生一”。文学上、审美上有这么一个点,我们感悟生活时也有这么一个点,这个点击中了从无到有的关键之处。

说句题外话,我们在中国古代其实是找不到“零”这个概念的。“零”(0)是个阿拉伯数字,是西方传过来的概念。你看古代中国人一生下来就是一岁,我们现在生下来一年以后才叫满周岁,才叫一岁。在古人看来,你没生之前,你是无,生下来之后,只要出现了,就是一,没有零。中国古人对于“零”的体察,其实非常奇妙。他们从来不说,有个点叫“零”,而是告诉你,从无到有之间,有一段也许很小、也许很大、也许很长、也许很短的微妙过程。

韩愈恰恰捕捉到了春天发生的最微妙时刻,叫“草色远看近却无”,它处于有无之间。这多有趣,同时又有一种哲理在里面。

既然韩愈对早春的把握如此细致,那么他一定非常喜欢早春。于是他说“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最是”“绝胜”两个词,语气都非常坚决,表示他坚持认为早春这个季节一定大大胜过“烟柳满皇都”的季节。最后又点题了,用“皇都”呼应第一句的“天街”,首尾相照。

他为什么要说“绝胜烟柳满皇都”呢?为什么要给出如此笃定的褒贬呢?这是他审美上的一个发现。你们都喜欢“姹紫嫣红开遍”“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那样的春天,都喜欢“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那样的春天,你们一般人去看,我却不看。我是特殊的人,我是诗人,我是哲学家,我是一个倔强的人,我是独一无二的韩愈。最后这句褒贬,是一种自信的交代,既是韩愈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也是韩愈的倔强人格的表现。

韩愈这辈子,经常干一些很冲动、很倔强的事情。就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他在吏部侍郎任上,仍然坚持一贯的政治骨气,要搞改革,还和当时的大官僚李绅大吵了一架。他一直坚持己见。他被贬到潮州,就是因为坚持己见。大家都非常信奉佛教,他提出反对的意见,认为佛教对于当时的政治、社会,会产生一些糟糕的影响。当然,韩愈的批判是有偏激之处的,但是偏激的背后,是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既要看到韩愈性格上的某些缺陷,观点上的某些偏颇,也要看到这个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这是我们读这首诗,最后能够得到的一些启迪。

总的来说,通过《早春》,韩愈观察到了美,写出了趣味,触摸到了哲理,也彰显了自己的倔强性格与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