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原文及详细翻译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春夜喜雨》,不少课本只选了前面四句。课本有个坏毛病,喜欢把古诗“腰斩”。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是这样,本来有八句,被“腰斩”后剩了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很多人只会背这四句。

杜甫这首诗也要给它补齐,不能读到“润物细无声”就没了,这样情感就没有了着落。题目叫《春夜喜雨》,写了从晚上到早晨的完整一夜。读到“随风潜入夜”,这才刚到晚上呢,你咔嚓给它截没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段完整的情绪,一位完整的诗人,被拦腰斩断,太残忍了!所以,读诗一定要读完整的诗。

《春夜喜雨》在哪里写的?在成都郊外的草堂。杜甫在成都工作的时候,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找了一块风水宝地,搭建了一个屋子。屋子装修得还不错,风景更不错,在浣花溪旁边。杜甫围上篱笆,种点小花小木,日子过得挺悠闲。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坎坷奔波的,而在成都的时候,他的上级领导对他比较欣赏、照顾,相对过得比较有尊严,写了不少悠闲自在的诗和谈文论艺的诗,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轻松惬意!

千万不要拦腰斩诗,你会错过杜甫遇见春雨的心路历程。

杜甫写《春夜喜雨》的那天,心情可能尤其好,所以题目叫“喜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他是怎么写“雨”,以及怎么写“喜”的。

第一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上来就告诉你:我很开心。雨是“好雨”,“好雨”就像通人性一样,“知时节”。什么样的时节呢?春天一到,万物需要滋润的时节,人们盼望着春雨润泽的时节,正在此时“乃发生”,说明雨水真懂事,它善解人意。“乃发生”跟“当春”是相呼应的,都是夸雨水来得及时,赶上了春天最好的时候。杜甫爱“好雨”,喜欢它,很开心。

后面几句,就接着写春雨如何懂事,如何慈悲,如何润泽万物。我们看第二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注意“潜”字,我们经常把它看成动词,今天还在使用“潜入”这个词。但在这首诗里,“潜”和“入”要分开解读,就跟后面的“细”和“无”要分开解读一样。什么叫“潜入夜”?“潜”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悄悄、暗暗。雨随着风飘到了夜晚,这个过程是静悄悄的,跟后面的“细无声”是呼应的。它不是暴雨呼啦啦过来,花都被它浇死了,这里是“润物细无声”,细雨才能润泽万物。韩愈写“天街小雨润如酥”,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北方的春雨没那么多,成都的春雨却很丰沛,很容易就让土地润泽,让万物生长。

接着往下读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写深夜时分,所以我说我们不能拦腰斩诗,不然“春夜”的“夜”就不完整了。“春夜”是什么样的夜晚呢?阴雨连绵,一定是黑漆漆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诗人的心情不好的话,这样阴冷潮湿、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应该挺让他郁闷的。我们刚才说了,他在成都郊外的小河边修了一个小庄园,周围肯定有田野、小园、小路。这条小路现在却黑漆漆一片,为什么呢?因为天上的云黑,地上的路也就跟着黑,大家一起黑,就叫“俱黑”。

心情不同,看景物的效果就不同。杜甫如果心情不好,看到黑云压城,淫雨霏霏,一定觉得可恶乃至可怕。现在他心情很好,看到黑云笼罩野路,反倒更欢喜。为什么呢?云越黑,雨越多,润物的效果就越好,世间万物就越发生机勃勃。于是他会觉得上面这个云黑得好,黑得妙,黑得呱呱叫!

环境很阴沉,但是心情并不阴沉,这才有了下一句,叫“江船火独明”,一束灯光照亮了黑暗的雨夜。这一束灯光也就是诗人心里的一份欢喜。他先看一看外面,好黑啊,但他的心情不黑,心里有阳光,于是捕捉到了一处珍贵的光芒,就是江船上的渔火。渔火在一片黑暗里显得尤其温暖、珍贵,就叫“火独明”。

这两句诗,大家一定要揣摩其间的情绪流动。他的心情是好的,关注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他会觉得这样的黑夜并不阴沉,并不压抑,而是在黑暗中汇集着、酝酿着很多希望和惊喜。什么样的惊喜呢?最后一联即将揭晓谜底。所以我反复强调,这诗不能斩断,斩断了惊喜就没了。

第二天早上,“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最后一联。春天就这么花团锦簇地到来了。正是由于一夜春雨的滋润,早上起来才能看到鲜花盛开,而且色彩那么鲜艳欲滴。大家不妨去观察一下,每当下雨的时候,红花的颜色就分外鲜亮,干巴巴的就没那么光鲜照人。杜甫看到哪些地方变得“红湿”了呢?原来是“花重锦官城”了,满城都变得如此多娇。他强调,不仅有“红”“湿”这样的感觉,还有一种“重”的感觉,说明花瓣里面吸满了雨水,说明“润物”的效果太好了。花都是沉甸甸的,仿佛拿指尖一掐,颜色里面都能渗出水来。

这里有一个小知识点。成都为什么叫“锦官城”?原来,四川一直出产锦缎,就是蜀锦,色彩缤纷,质地上乘。四川人也像蜀锦一样富有文采。古代四川出了哪些大文学家呢?比如汉代的司马相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都文采斐然。因为蜀地出产蜀锦,所以在成都专门设立了掌管织锦事务的官僚机构,称为“锦官”,后来成都就被称作“锦官城”。

杜甫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不仅自己屋子周围盛开着鲜花,而且整座“锦官城”都是花团锦簇,真的是一夜惊喜啊!对于辛辛苦苦“润物”一夜的春雨而言,这又是一夜的辛劳、一夜的收获啊!

读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那个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实,它也是在铺垫,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样,都是在为最后的惊喜做铺垫。“润物细无声”也好,“随风潜入夜”也好,都笼罩在一片黑暗中。杜甫看不清雨的随风飘洒,更看不见春雨润物,他其实在调动着各种感官来感受。脸颊感受到了外面的湿气,耳朵听到了若隐若现的雨声,微微抬头似乎看到了远处江面上的渔火。然后他想象,明天早上会不会有惊喜呢?会不会有满城的大好春光呢?果然,第二天早上“花重锦官城”,得偿所愿。

所以,最后一句是整首诗的感官体验、情绪发展的自然结果。整首诗,它既要写“雨”,还得写“喜”,情感的关键点在“喜”上。表面看,处处是“雨”;仔细看,处处是“喜”。雨来了,我很“喜”,我要赞美它,雨来得好,来得妙,来得及时。然后静静地等待,怀着一份希望、一份喜悦去等待,去猜想,去感受,去聆听,去眺望。最后等来一个结果,“花重锦官城”,我的“喜”也就随着满城的鲜花而彻底绽放了。这就是杜甫遇见一场春雨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