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复旦女生:你将来拿什么来养我?

跟一个在复旦大学做辅导员的兄弟聊天,一件事情让我感到非常震惊。该兄弟班上(大三)一个男生(该男生的经济实力并不怎么样)追求同班女孩子,那女孩拒绝的言辞赤裸裸:“你将来拿什么养我啊?”
这个“物质女”赤裸裸的拒绝理由不仅让当事男生受伤,想必不少闻说此事的局外人也会愤愤不平地谴责这个“物质女”吧?
如果这种拒绝台词出自一个“步入社会的女人”口中,我们应该都能够表示理解。尽管社会上的婚姻和所谓“爱情”几乎都要建立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但我们通常总认为大学校园里的爱情应该是绝对纯洁的,校园里女生与男生恋爱时很少考虑到对方“将来拿什么养我”这类问题。即使说女生会在长辈的熏陶下有这种考虑,也绝少会明目张胆地把男生的经济状况不佳作为拒绝他的理由。所以,当“你将来拿什么养我啊?”这样赤裸裸的拒绝台词出自校园女孩的口中时,我们感到非常震惊。
想必不少旁观者在谴责这个所谓“物质女”的同时都有点同情那个被拒绝的男生吧——不是因为他被拒绝而同情他,而是他得到的拒绝理由太赤裸裸。其实大可不必,我反倒为那个男生感到幸运。假如现在这个物质女“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接受了他,甚至几年后有了婚姻,而婚后这个“物质女”开始“原形毕露”,逐渐对这个男人的经济状况不满,再闹离婚,那岂不是对这个“没能力养女人”的男人打击更大?所以,这个男生在第一个环节就被淘汰,实属幸事一桩。
另外,我也认为,应该被同情的对象不是这个被拒绝的男生,而是这个有着“很现实”爱情和婚姻观念的女生。尽管没有物质是万万不能的,但物质条件对爱情、婚姻、个人幸福的作用却常常被夸大了,尤其是被我们的“准丈母娘”们给夸大了。
我们的“准丈母娘”们往往认为让她们的女儿高攀到富家弟子是比考到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更加高效率的获取幸福生活的捷径,因此用这种自认为“经过实践、多次检验的理论”教育她们的女儿。悲哀的是,这些“准丈母娘”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假装没有意识到,她们想高攀的对象往往对她们有某种程度的歧视和偏见——事实上,即使一个出身贫寒人家的女孩选择与富家子弟结合完全是因为爱情,与物质并无任何关系,男方家庭也往往怀疑女方是图他们家钱财。当富家子弟与这些“准丈母娘”的漂亮女儿热恋的时候,那种爱的冲动和激情可以使得他们家暂时不质疑“准丈母娘”的“企图”;但是,一旦蜜月期结束,男方,尤其是其父母便逐渐开始冷静,他们不断质疑儿媳和亲家母的动机。在往后的生活里,他们可能长期瞧不起儿媳和亲家母。
这些丈母娘,当初把女儿嫁入“好人家”时沾沾自喜,向好多亲戚朋友炫耀,哪知道换来的是她们自己和女儿被人家看不起。对于婚姻的幸福而言,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绝对比家产重要,这个道理,那些“准丈母娘”及其女儿并不是不懂,而是经不起现实的诱惑。或者说,她们有时候要高攀豪门,也并不是自己的真实追求,而是为了炫耀,为了追求另外一群俗人眼中的幸福标准而已。
我相信,绝大多数男人还是更珍惜与他一起白手起家、同甘共苦的糟糠之妻,而不是等着坐享其成的女人。尽管现实中也确实有好多男人在有钱之后抛弃原配的,但并没有数据显示抛弃糟糠之妻的男人数量比抛弃坐享其成的女人的男人更多。而且,我敢断定,男人在“抛弃糟糠之妻”的时候会有很强的内疚之情,而抛弃“物质女”时绝少有内疚之情——通常都会骂“这个俗气的贱女人”。因为男人与共同奋斗过的糟糠之妻分手的原因往往是无法有效沟通,而抛弃“物质女”的原因往往是她已经不能激发起他的性欲望——男人其实很珍惜与糟糠之妻的感情和心灵交流,但与“物质女”的交流主要还是体现在情欲方面。
另外,尽管依照中国古代的伦理和法律,男人在休妻方面享有很大自由权的“七去”,但是还规定了“三不出”,其中有一条“前贫贱后富贵”(指丈夫娶妻的时候贫贱,但后来发达富贵了,丈夫不得提出离婚)就是保护糟糠之妻的权利的。现在呢,糟糠之妻被男人抛弃之后至少还能赢得旁观者的同情,而“物质女”在被男人抛弃之后,人们往往说“活该”。
各位被地产思想家冯仑誉为“推动房价上涨主因”的未婚女青年(其实冯仑这个说法不准确,冤枉了部分女青年),你认为做糟糠之妻与男人共同奋斗更能获得幸福呢,还是坐享其成等着“男人养你”更能让你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