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真空能量可用于推进,这个想法似乎是Shinichi Seike在1969年首次提出的。(见“Quantum Electric Space Vehicle”; 8th Symposium On Space Technology and Science, Tokyo.)

十年后的1979年9月,英国星际学会在伦敦召开星际研究会,麦道公司的H. D. Froning在会上介绍了这个理论,后来还写了两篇论文,分别是《Propulsion Require-Ments for A Quantum Interstellar Ramjet》(JBIS, Vol. 33, 1980)和《Investigation of A Quantum Ramjet for Interstellar Flight》(AIAA Preprint 81-1534, 1981)。

撇开无数语焉不详的“太空引擎”,第一位把这个理论写进小说的,据我所知是Earth Satellite Corporation的首席科学家Charles Sheffield博士,他在长篇小说《The McAndrew Chronicles》(Analog magazine 1981; Tor, 1983)中探讨了“量子引擎”的理论基础(他称之为“真空能量引擎”)。

理查德·费曼做过一次公认幼稚的计算,结论是一立方厘米的真空中蕴含的能量,就足以蒸发地球上的所有海洋。约翰·惠勒也做过计算,得出的数字比费曼的大了79个数量级。既然两位大物理学家的分歧都有79个0那么大,我们普通人表示点怀疑也就无可厚非了。但光想想这个话题还是挺有意思的:一枚普通灯泡里的真空,就蕴含着足以毁灭整个银河系的能量,如果再加把劲儿,说不定连整个宇宙都能毁掉。

休斯研究所的Robert L. Forward博士写过一篇有希望传世的论文,标题为《Extracting Electrical Energy from The Vacuum By Cohesion of Charged Foliated Conductors》(Physical Review, Vol. 30B, pp. 1700-1702, 15 August 1984)。文中认为,这种能量至少有一小部分是可以利用的。要是在科幻作家之外,还有人能将这种能量用于推进技术,那么恒星间旅行乃至星系间旅行的工程问题就能解决了。

或许还是不要吧。我万分感谢Alan Bond博士,感谢他为小说里的冰盾做了详尽的数学分析,他还向我指出冰盾的最佳形态是钝圆锥形。在未来,制约高速星际飞行的很可能不是能源,而是宇宙尘埃对冰盾的磨损和光子对它造成的蒸发损耗。

1979年,我在慕尼黑参加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还在会上发言介绍了“太空电梯”的历史及理论,见《“Thought Experiment” Or key to The Universe? 》(Reprinted in Advances in Earth Orientated Applications of Space Technology, Vol. I, No. 1, 1981, pp. 39-48 and Ascent to Orbit: John Wiley, 1984)。在长篇小说《The Fountain of Paradise》(Del Rey, Gollancz, 1978)里,我又对这个想法作了引申。

我要向Jim Ballard和J. T. Frazer表示谢意,因为本书末章的标题取自他们二位截然不同的著作。

还要特别感谢康缇的Diyawadane Nilame和他在佛牙寺的僧众,承蒙他们的邀请,我才能在那段纷乱的日子进入寺中的藏宝室。

阿瑟·C.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