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原文及翻译

面前这部书中的208篇古诗文,是我们的孩子们在未来的中小学十二年学习生涯里一定会学习、熟悉乃至背诵的篇章。它们中间的一些,毫无疑问是经典之作,久已脍炙人口;有一些则未必是字字珠玑,但至少也值得一读。

很可能,这些篇章是孩子们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所接触的最有长远价值的部分,他们所谙熟成诵的一篇、一句甚至一词,很多年后还会萦绕在他们的脑际,出入于他们的口耳;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无论是繁华喧闹的都市街头,还是遥远幽僻的乡镇路口,他们会凭着这一篇、一句甚至一词,相视一笑,莫逆于心:这些古诗文,会是他们未来相互辨识和相互认同的一种凭借。往大了说,有关这些古诗文的教与学,是塑造我们未来的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

 

说到古诗文的教与学,因为这些篇章并不是以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字句、程式、规范来书写的,初初接触,一定会有异样的隔膜之感。进入古诗文的世界,自然得有相应的方式和路径。

或许首先还须熟读成诵。虽然汉语古今之间有差异,但两者的关系毕竟属一种语言的变化延展,即使以陶渊明“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的姿态去读,古典诗文的意蕴依稀仿佛还是能略有了解;况且就是在过去时代,学童的学诗习文,也多以不断交替而连续的读书、背书、温书的方式开始,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然要真切把握,熟读成诵远远不够。字词意旨,句式语法,格律规范,篇章结构,都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相关知识,渐渐熟悉其中的细节和曲折,终至于了然于心。这一部分,往往是如今的古诗文教与学投入最多时间和精力的环节。这很自然,因为打通古典篇章古今之隔膜的关键即在于此,否则恐怕难免雾里看花。

然而犹有进境,桐城古文一代大家姚鼐曾指这一类“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而“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古文辞类纂序目》)。打通字句程规的隔膜之后,向上一路,还得深入体会其中的气韵精神,如此才能真正领略古典诗文之美之妙——那就得多阅读、多涵咏、多思考了。当然,最后的理想,是由诗文而知作者、知时代、知文化,鉴往而察今,化传统为骨血,走向未来。

 

你们面前的这部书,集十二年基础教育将要教学的208篇古诗文于一册,可以提供熟读成诵的方便;各篇章都给予了简要的注释,可以帮助打通古今之间字词句篇的隔膜;每一篇诗、词、文,我们都写出了或全面综合或立足独特视角的认识和感受,当然“诗无达诂”,不能说我们的理解和体会是唯一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有唯一的—— 但相信一定能有助于你拓开思路,更好把握这些古诗文的格律声色、神理气味。

古诗文是浩瀚的海洋,要真正认知其美其妙,得多学多思,扬帆远航。我们编撰的《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诗》《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以及《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词》等册,或许可说是更大的航船,期待你向大海的深处探寻,我们共同来领略瑰丽多彩的海天胜景。

陈引驰

2018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