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翁婿斗法

  杨坚被任命为定州总管不久,就因为定州城中的一句流言而受到北周武帝的猜忌,被调到了南兖州。南兖州的军事地位远远逊于定州,所以,这次调动对于杨坚来说等于是降级任用。杨坚会认命吗?
一、少年暴君
此时的北周武帝正是如日中天,杨坚知道,和他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杨坚是个政治上相当成熟的人,思前想后,他决定,向武帝低头,忍!当年,北周武帝以帝王之尊,尚且在权臣宇文护的手下苦熬十几年,才迎来出头之日,他杨坚有什么不能忍的呢?
杨坚打算,就在这南兖州总管的位置上先忍着,养精蓄锐,慢慢打算。可是,无论谁也不曾想到,杨坚这个持久战根本没打多久,就不用打了。就在杨坚上任六个月之后,北周武帝忽然去世了。
前面讲过,北周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平齐之后,他的雄心也进一步增长,一心想要统一中国。所以,平齐当年,北周的军队就在徐州大败陈朝的水军,第二年,也就是建德七年(578)五月,北周武帝又率军北伐,追讨北齐的残余势力。南征北战,他称霸天下的脚步似乎已经不可阻挡。
可能是连续作战太劳累了,就在这次北伐大军刚刚出发不久,北周武帝突染重病,六月一日一命归西,年仅三十六岁。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无命,无论何时,都那么令人惋惜。
但是,就在北周举国同悲的时候,杨坚却偷偷地笑了。本来,北周武帝在的时候,杨坚对前途的估计并不乐观。
首先,北周武帝是皇帝,跟他拼名分,杨坚拼不过。
其次,北周武帝雄才大略,杨坚跟他拼智力,也不占优势。
最后,北周武帝比杨坚还小两岁,就算拼耐力,杨坚仍然不行。
按照这种态势,也许杨坚一辈子只能屈居人下了。可是,现在他居然死了,这不是天助杨坚吗?北周武帝一死,他的儿子,太子宇文赟接了班。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周宣帝。
宇文赟娶了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是杨坚的女婿,这样一来,杨坚的身份可就从国戚变成国丈了。不仅身份变了,杨坚和皇帝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变了。
新皇帝还是一个刚刚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这让杨坚的野心又开始膨胀了。那么,杨坚在新皇帝手下会不会迎来转机?
那就得先看看新皇帝是何许人了。北周宣帝有三大特征,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很高。
第一,荒唐。从一上台就荒唐。中国讲究孝道,父母去世,作为儿子,肯定是锥心泣血,而且还有一系列的追思活动。这套仪式在皇家尤其严格。可是,就在北周武帝的棺材还摆在宫里,尚未安葬的时候,宇文赟居然就指着棺材破口大骂,老东西,你死得也太晚了!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宇文赟发泄完怒火后,转身就进了后宫。他干什么去了?检阅父亲留下来的妃嫔去了,只要看见模样顺眼的,都统统充实进自己的后宫。这不是违反人伦吗?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皇帝只能有一个皇后,其余再多都是妃嫔。但是,宇文赟就敢突破这个限制,他同时封了五个皇后,其中一个还是自己的侄媳妇,他也有本事硬把人家夺过来。
皇帝如此倒行逆施,当然好多大臣都有意见,纷纷搬出儒家经典来教育他。宇文赟满不在乎地说,妇人取法大地,土地有五类,所以当然可以有五个皇后。他分别封这五位皇后为天元大皇后、天大皇后、天中大皇后、天左大皇后、天右大皇后。有了这五朵金花,北周宣帝非常开心。没事的时候,他就让五位皇后坐在五辆专车上出行,每辆车门口再倒挂一只活鸡,车一动,鸡就又叫又挣扎,看着五朵金花吓得尖叫,他就在一旁哈哈大笑。天下哪有这样荒唐的天子!
第二,自大。自大到什么程度?宇文赟觉得当皇帝都不足以彰显他的身份,他想要比皇帝更高的身份。
比皇帝更高的身份是什么?恐怕只有太上皇了。即位不到一年,才二十一岁的宇文赟就把皇位传给七岁的儿子宇文衍,史称北周静帝,自己当太上皇去了。
不过,他这个太上皇可不是一般清静无为的太上皇,他的权力比皇帝大,名分也比皇帝高。高到什么程度?他自称天元皇帝,住的宫殿称为天台,对臣下讲话时也不称朕,而是自称天。他还设计了一个高高的通天冠,上面飘着长长的绶带,真是峨冠博带,恍若神仙。大臣见他之前,都要斋戒三日,而且还得洗澡,里里外外都干净了才能上殿。
北周武帝灭佛,宇文赟偏要和爸爸反着来,不仅不灭佛,他还精工制作了一尊佛像、一尊道教天尊像,然后自己坐在两座塑像中间,三位一体,在广场上接受臣民的跪拜。更可笑的是,他自大到根本不允许别人跟“高、大、上、天”一类的好词沾边。如果姓高,那就要改成姓姜;高祖就改叫长祖。这不是乱来吗!
第三,暴虐。中国古代讲刑不上大夫,可北周宣帝才不管这套。他当上皇帝后,经常派人明察暗访,把大臣的言行举止都记录下来,如果有哪点不对,马上就打。打多少?保底数是一百二十下,上不封顶,号称天杖。
后来他发现,有人身体真好,打一百二十下都不死,干脆改成二百四十杖。而且,不光大臣要挨板子,宫里的妃嫔也要挨板子,搞得内外恐惧,人人自危。
可能读者朋友们会疑惑,北周武帝不是一代英主吗?儿子如此荒唐残暴,难道他看不出来?怎么还会让宇文赟接班?有道是知子莫若父,宇文赟不成器,武帝早就看出来了,不光武帝看出来了,其他大臣也都很清楚。
前面提到过,王轨跟北周武帝说“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这个人后来还有一次借着酒劲跟武帝吐露真言:“可爱好老公,但恨后嗣弱耳。”意思是说,你这老头真不错,只可惜儿子太差了。
朝廷上下都知道宇文赟不成器,可是,武帝其他的儿子或者更不成器,或者还小,如果不让宇文赟当太子,武帝也选不出别人来。所以,只好立足于教育。怎么教育?棍棒教育。
从宇文赟被立为太子那天起,武帝就要求他和其他大臣一样上朝排班,无论严寒酷暑,一律不能休息,这是工作要求。
在生活方面更严格。宇文赟从小喜欢喝酒,武帝知道后,严令后宫,一滴酒也不能送到东宫去!这也就罢了,武帝还唯恐自己不能随时随地关注宇文赟,于是让东宫官员每天都记录太子的一言一行,按月上报。只要发现哪一天犯了错误,抓过去就是一顿痛打,打得宇文赟伤痕累累。打完了还要再威胁一句,你别以为自己是个太子就有了保障,古往今来,废掉的太子多了。难道我其他的儿子就不能接班?把宇文赟搞得胆战心惊。
虽然武帝是一番好意,唯恐儿子不成器,接不好班。可是,苦心归苦心,方法还是太粗暴了。在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下,宇文赟的思想水准没有提高,但是表演水准却大大提高了。每天装得规规矩矩,心里却酝酿着仇恨。
现在,武帝一死,宇文赟头上的大石头被搬开,他终于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他虽然身为皇帝,但是从实际年龄来说也还算是“青春期少年”,思想并不成熟,只知道一味地和北周武帝反着来。当年他爸爸北周武帝艰苦奋斗,一心要当好皇帝,那他就反其道而行之,要多荒唐有多荒唐。
二、杨坚得势
如此说来,北周宣帝其实和北齐后主是一样的人了?并不尽然。北齐后主是个真正的昏君,除了冯小怜,什么都不管;而北周宣帝虽然荒唐,但还是管了一件大事——权力。怎么管的?他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第一,用人。他把自己的亲信都安插进御正、内史等皇帝直属机构,让他们去分割朝廷的权力。
举个例子。当时有一个人叫郑译,是杨坚的同学,此人有文化,通音律,是北周宣帝当太子时的下属。两个人整天一起玩。
当时北周武帝不是派人盯着太子的一言一行吗?他看到这种状况很生气,就把郑译除名为民,赶出宫去了。宇文赟舍不得他,又悄悄地把他叫回来。郑译回来之后,流着眼泪对宇文赟说,太子殿下,您什么时候才能当皇帝?我等得花儿也谢了。宇文赟一听,心说此人天天盼着他当皇帝,真是大大的好人,也感动得不得了。如今他真的当了皇帝,马上就任命郑译为内史上大夫,委以朝政。就这样,北周宣帝身旁聚集了一批亲信少壮派。这些人在朝廷中都没有什么势力,当然只能唯北周宣帝马首是瞻,这样一来,他就有权力了。
第二,杀人。光用亲信还不够,北周宣帝还想解除那些元老重臣对他的威胁。怎么解除?他把很多元老重臣都杀了。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前面提到过的王轨,另一个则是他的亲叔叔宇文宪。
王轨是北周武帝的心腹,当年北周武帝杀宇文护,王轨就是主谋之一。北周武帝去世之前,还把太子宇文赟交给了王轨,王轨也算是托孤的重臣了。自古以来,少年皇帝和辅政大臣都有矛盾,像唐高宗和长孙无忌,康熙和鳌拜,概莫能外。何况王轨还几次三番地说宣帝不堪重任。以宣帝的性格,怎么能容得下这样的人?
宇文宪也一样,此人是平齐过程中最重要的指挥官,也是北周宗室的代表人物。当年,宇文护仅仅是堂兄,就能压制北周的三代皇帝,专权十五年,现在宇文宪是宣帝的叔叔,又素来德高望重,宣帝当然也害怕他以后心怀不轨。怎么办?也杀了吧。
杀了这两位元老重臣还不够,只要是辈分高、名声好的宗室亲王,周宣帝都把他们安排到了外地,这样一来,中央只有北周宣帝独大,这才叫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北周宣帝这样杀人、用人,建立自己的权威,对不对?平心而论,也没什么大错,毕竟主少国疑,加强皇权还是有必要的。
但是,有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北周宣帝这样大开杀戒,杨坚可从中获利了。
首先,北周宣帝杀死的这些元老重臣,也恰恰是当年对杨坚疑心最重的人。宇文宪和王轨不都说过杨坚有反相吗?这些人政治敏感度高,对国家责任心强,又有胆量跟皇帝直言。现在,这样的人死了,也就没有人再提醒宣帝警惕杨坚了。
其次,这些元老重臣一死,朝廷里的很多位置就空出来了,总得有人填补,谁来填补?宣帝宠幸的那些亲信资历还不够,而杨坚出身贵族,立过战功,再加上国丈的身份,真是既亲且贵。现在朝廷用人,岂不是非他莫属!
就这样,随着北周宣帝登基,杨坚也迅速从南兖州回到了朝廷,而且地位火箭式蹿升,一年之内,连升三级。官位大前疑,也就是首席宰相;勋位上柱国,也就是北周的最高级勋官;爵位随国公,也算是当时大臣能够得到的最高爵位。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杨坚都是位极人臣了。这还不算,宣帝不是刚刚当政一年,就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七岁的儿子北周静帝了吗?静帝虽然不是杨坚之女杨丽华的亲生儿子,但是,杨丽华毕竟是宣帝的原配皇后,在宣帝的五个皇后中地位最高。按照中国古代的规矩,这个小孩也算是她的孩子。
这样一来,杨坚又成了小皇帝的外祖父,地位更高了。每次宣帝出去巡游,都是他留守京城,这样的权力、这样的信任,和北周武帝时代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
三、翁婿斗法
北周宣帝行为荒唐,又没什么政治经验,而杨坚老成持重,政治经验丰富。既然如此,那杨坚就应该好好地辅佐自己的女婿,而宣帝也应该信任自己的岳父,让他放手工作了吧?完全不是这样。
杨坚在北周武帝时代就整天找人算命看相,早有不臣之心。现在自己位高权重,女婿又年轻荒唐,不免产生了非分之想。而宣帝虽然荒唐暴虐,但是在大事上并不糊涂,对于权力一向抓得很紧,眼看岳父声望日隆,当然会产生警惕心。翁婿两人都盯上了权力,自然就会产生矛盾。
有了矛盾,杨坚和北周宣帝的斗法也就开始了。怎么斗?有两件事比较重要。
第一件是收买人心案。第二件则是皇后赐死案。
先看第一件事。什么叫收买人心?这其实和当时的法律制度有关系。当年,北周武帝在位的时候,讲究乱世用重典,法律制度比较严苛。北周宣帝即位之后,有意减轻刑罚,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好事没办好。
北周宣帝还没有想清楚新法律到底要怎么制定,怎么推行,就盲目地把原来的法律废了。根据旧法抓进去的许多犯人也都从监狱里放了出来,算是新皇帝的恩典。可是,这些人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一出来就到社会上为非作歹,真让宣帝觉得打脸。
宣帝大为恼火,头脑一热,马上又颁布了一个新的法律,叫作《刑经圣制》,比原来北周武帝时代的法律还要严酷。矫枉过正之下,老百姓怨声载道。
杨坚看到这种情况,就向宣帝上书进谏说:“法令滋章,非兴化之道。”法律太多了,这可不是好事,希望宣帝要施行仁政。宣帝哪里是听劝的人,马上驳回了。可是,朝廷里这一正一反两种意见传出来后,坊间可就议论纷纷了,都说皇帝拒绝纳谏,而宰相杨坚是个难得的好人。这样的议论传到宣帝耳朵里,宣帝不免产生疑虑:杨坚这么做,是不是有意收买人心?他到底想要干什么?有了这样的疑虑,宣帝对杨坚的防范就加强了。
在这种情况下,又发生了第二个事件,就是所谓的皇后赐死案。
前面提到过,北周宣帝一连封了五个皇后,除了杨坚的女儿是正宫皇后外,还有其他四个由宠妃提拔成的皇后。要知道,后宫本来就是是非场,一个皇后尚且不消停,何况是五个皇后并立。按照想象,肯定争宠争得一塌糊涂了,可事实又不完全如此。其他四个皇后确实经常争宠,但是,只有杨坚的女儿,也就是宣帝的原配皇后杨丽华不争。不仅不争不抢,而且还主动团结其他四个皇后,让这个乱糟糟的后宫维持基本的秩序。
这样一来,整个后宫都对杨皇后印象非常好,愿意唯她马首是瞻。在这种情况下,宣帝是不是很应该感谢她?如果是一般的皇帝,遇到如此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好皇后,当然要念佛了。可宣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既多疑又暴虐。一看到杨丽华如此得人心,马上把她的表现和杨坚上谏联系起来了。心想,你爸爸在外面收买人心,你在宫里收买人心,你们是要联手篡我的权啊!想到这里,宣帝真是无名火起,对着杨皇后破口大骂道,你不要装贤惠收买人心,我一定要将你家灭族!
本来,这是皇帝暴怒之下的言语,并不一定当真。如果杨丽华服软,在宣帝面前跪地求饶,满足一下他的虚荣心,可能宣帝也就罢了。可是没想到,杨丽华不是这样的性格。她本来就是北周宣帝的正宫皇后,对自己的身份颇当回事,总想着跟宣帝平起平坐,又是贵族之女,从小也是骄傲惯了的,又没有真的做错什么,她怎么可能轻易向别人低头?听了宣帝这句狠话之后,杨丽华镇定自若,就是不认错。
这一下可把宣帝气坏了,这岂不是故意藐视他的权威!宣帝暴跳如雷,当场让她自杀谢罪。赐皇后自杀,这可是件大事,如果真这么执行,遭殃的可不仅是杨丽华,整个杨坚家族都得受牵连啊。
幸好在宣帝和杨丽华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早有宫女去给杨坚报信了。杨坚一听,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让妻子独孤氏飞奔到宫里,向女婿求情。可怜独孤氏一个堂堂柱国夫人,又有岳母之尊,居然忍气吞声,对着自己的女婿叩头求饶,直到头上鲜血淋漓,这才让宣帝消了气,把女儿救了下来。
不过,宣帝虽然暂时饶了杨丽华,对杨家的疑虑可并没有打消。在他看来,杨丽华这么强硬,无非是倚仗杨坚的权势,杨坚不消灭,始终解不了他的心头之恨。所以,这件事没过几天,宇文赟又传令召见杨坚。而且,他还吩咐左右佩刀武士,一旦看到普六茹坚脸上变色,就当场砍死他!
杨坚是什么人?那可是政坛老手了,早就练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领。这次宣帝召他,他也知道来者不善,但是,表面上还是神色自若、言语从容,根本没有给佩刀武士动刀子的机会。宣帝想找碴也找不到,只好又把他放走了。
虽然这次侥幸逃脱,但是,杨坚走出宫后,可真是害怕了。他知道,以宣帝的性格,既然对他如此不放心,杀他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有道是三十六计走为上,杨坚觉得,与其在北周宣帝眼前提心吊胆,朝不保夕,不如先到外面避避风头再说。可是,他已经是首席宰相了,找什么理由才能脱身?杨坚思来想去,决定去求郑译。
郑译是宣帝的宠臣,同时也是杨坚读太学时候的老同学,跟杨坚关系一直不错。杨坚把郑译拉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悄悄对他说,你也知道,我从不贪恋权位,老早就想到地方去享清福了,你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希望你看在老同学的面子上,帮我美言几句。
郑译怎么回复他呢?要知道,郑译是个佞人,也是个聪明人。他固然追随北周宣帝,但是,眼看着宣帝凶狠残暴,大失人心,又整天喝酒纵欲,他也怕宣帝长不了。而杨坚在朝廷很有势力,没准儿哪天就修成正果了,他何不结个善缘,也给自己留条后路?出于这样的心态,郑译慨然允诺。他说:“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以杨公您的道德威望,真是天下归心了,待您得志,我还得指望您罩着我,我怎么可能不替您办事?您放心,我会尽力办的!
可是,答应归答应,怎么才能让杨坚走,又不引起北周宣帝的疑虑?郑译开始动脑筋了。他知道,宣帝有一块心病,那就是自己在政治上没业绩。宣帝从小一直被爸爸北周武帝打压,形成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当了皇帝以后,总想证明自己比爸爸强。
可是,当年北周武帝平齐,这可是个大功绩,不容易超越。现在,宣帝要想比爸爸强,那就只剩下平定江南了。因为有这样的竞争之心,宣帝虽然荒唐暴虐,但对于开疆拓土一直很有热情。所以,受到杨坚委托后,郑译就从这个角度去游说宣帝了。
有一天,正好北周宣帝又跟郑译说起平陈之事,打算派他带兵进攻南陈。郑译赶紧说:“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随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如果要平定江东,不用朝廷懿戚重臣做统帅,难以镇抚,请命令随公普六茹坚随军前往,担任寿阳总管,负责前线军事。
宣帝一听,立刻觉得这主意不错。他看杨坚不顺眼已经有一阵子了,杀了他,又没理由;留着他,又怕他作乱。不如索性让他到外边去,利用他的军事才能为自己打仗。如果打好了,光荣自然还得归皇帝的英明领导;如果打不好,正好借机把他杀掉,怎么都不吃亏。
就这样,大象二年(580)五月四日,北周宣帝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准备发兵南征。接到这个任命,杨坚终于松了一口气,好歹可以活着离开这是非之地了。可是,真到整装出发的时候,杨坚又觉得郁闷了。
一年以前,他刚刚从地方回到中央,那时候,还以为从此飞黄腾达了,没想到又被打回了原形。政治斗争风云变幻,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更重要的是,他对北周宣帝也不放心。
杨坚不是整天找人给自己看相吗?看来看去,自己也有点无师自通了,他总觉得,北周宣帝长着一副短命相。有一次,他还跟自己的心腹说:“天元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吾观之,殆将不久。”天元皇帝其实没积下什么功德,看他的面色身形,也不是个能活得久的。他施加的法令繁重而又苛刻,沉溺放纵于淫声与女色,我看他就快要死了。
无论是从北周宣帝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还是从所谓的面相上看,杨坚都觉得他活不长。这就让杨坚不放心了。不放心什么?不是担心他死,而是担心他死的时候,自己正好不在场。要知道,如果宣帝死了,肯定政局又要有大变化,如果自己远在地方,鞭长莫及,怎么办?想到这里,杨坚心里又非常纠结,不走不安全,走又舍不得。
那么,杨坚到底走没走?北周的政局,又将面临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