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营建东都

  隋朝两代皇帝,各建造了一座城,隋文帝建造了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长安城,隋炀帝则建造了洛阳城。大兴城在当时已经独一无二了,为什么在这么近的时间内隋炀帝还要大兴土木?隋炀帝建造的洛阳城和大兴城比起来有什么不同?这座都城,又反映了隋炀帝怎样的眼光和心胸?
一、营建东都
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发布命令,营建东都洛阳。这是隋炀帝上台之后的第一项大工程,也正是这个工程,拉开了隋炀帝大兴土木的序幕。
当时隋朝已经有了一个都城大兴城了,这座都城形制严谨,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既然如此,为什么隋炀帝还要修洛阳城?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洛阳城是隋炀帝算命的结果。大名鼎鼎的《资治通鉴》里就是这么说的:“章仇太翼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帝深以为然。”有一个叫章仇太翼的术士跟隋炀帝说:您是木命,而雍州,也就是大兴城所在地偏处西边。西边属金,金又克木,对您不利,不能久居。另外,有谶语说:“修治洛阳还晋家。”您曾经封为晋王,应该重修洛阳,到那里定都。隋炀帝很信章仇太翼这套说法,于是赶紧张罗修建洛阳城。
这是不是修建洛阳城的真实理由?我觉得,这条记载不太可靠。为什么?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这条记载的来源并不十分可靠。这条记载出自笔记小说《大业杂记》。笔记小说本来就不乏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因此,算不得第一等史料。《资治通鉴》引这段话,本身就不够严谨。
第二个理由,《大业杂记》里记载的这件事不符合逻辑。要知道,章仇太翼可是废太子杨勇的党羽,跟隋炀帝的妹夫柳述关系也颇不一般。隋炀帝即位后,没干掉他已经颇为开恩,怎么可能对他言听计从呢?
既然如此,为什么素以严谨著称的《资治通鉴》要选用这条材料呢?一个可能的因素是,《资治通鉴》是为给皇帝提供借鉴而编写的史著,希望皇帝以史为鉴,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而隋炀帝在当时是个公认的坏皇帝,所以,不妨再给他加一条宠信术士的恶名,以便让后来的皇帝知道警诫。
既然隋炀帝因为命相问题决定营建洛阳不够合理,那他为什么要在大业元年(605)即位之初,就先张罗修这样一个大工程?其实隋炀帝自己写过一个营建东都的诏令,把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在诏书里,隋炀帝一共讲了三个原因。
第一,这是安抚东部地区的需要。杨谅叛乱后,杨广有一个特别深切的体会,那就是隋朝的东部地区并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变故。杨谅叛乱,东部不就有十九个州响应吗?发生变故当然得镇压,问题是,隋朝的都城大兴城远在西北,急切之间,反应太慢。此次杨谅叛乱,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现在,叛乱固然已经结束,但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是要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万一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在东边建一座都城,让东边也有一个稳定的政治核心,这样一来,以后东边再发生变故,就可以直接指挥行动了。
另外,当时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隋炀帝为了惩罚叛乱分子,把杨谅老巢并州的老百姓迁了好几万到河南来。在杨广看来,这些人都有同情杨谅的嫌疑,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怎么控制他们?最好的方法仍然是建都,就近震慑。这就跟周朝建立之后,把殷商的遗民都集中在洛邑,然后又定都洛邑是一个道理。所以说,安抚山东是营建洛阳城的最重要理由。
第二,这也是安抚江南的需要。杨谅叛乱,还体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江南地区也并不稳定,人心思变。推动汉王杨谅起兵造反的,主要就是南方人。这要怎么解决?大兴城离山东地区远,离江南地区就更远、更鞭长莫及了。如果能在东部地区建一个都城,对江南的作战能力和震慑能力也会明显增强。
这样说来,无论是出于安抚山东地区的考虑,还是出于安抚江南地区的考虑,都需要在东部地区建立一座都城,问题是,这个都城为什么一定要选在洛阳?这就涉及第三个因素了。
第三,洛阳地理位置好,作为都城,比大兴城更有优势。中国古代,什么样的都城算是好都城?有一个叫陈建的明朝人写过一篇《建都论》,总结得非常清楚。他说:“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简单来讲,所谓建都三要素,第一是地势,第二是交通,第三是要居中。以这三个要素来衡量,就会发现洛阳的优势了。
首先看地势。洛阳符合不符合要求?太符合了。洛阳北靠北邙山,南临伊水,正好是所谓的被山带河,这样的地形,有夷有险,易守难攻。拥有守城之利,这对于都城当然重要。
其次看交通。洛阳最大的优势正在于运输便利,能够很好地解决漕运问题。这也是它和大兴城相比最为突出的优势。
大兴城坐落在关中平原上。关中平原虽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但是无论如何,面积还是太小,单靠自身力量养活不了一个大都市。关中往西是比较荒凉的河陇地区,往东则是非常富庶的关东地区。所以,一直以来,坐落在关中的都城都要仰仗关东地区输送物资,特别是粮食。
可是,大兴城偏偏在交通方面有问题,让两地之间的流通非常困难。古代运输粮食一类的大宗物资,都要靠水运。大兴城若走水道东出关东,三门峡是必经之地。所谓三门峡,乃是人门、鬼门、神门三门,自古号称天险,漕船一到这里就过不去,只能改走陆路。人挑肩扛,翻山越岭,这样的成本消耗太大,划不来。如此一来,东边的粮食很难运进关中,每次关中平原闹水旱灾害,皇帝只能领着文武大臣、平民百姓,千里迢迢到东边逃荒。这多么辛苦!相反,洛阳就不存在这些问题。洛阳城水陆交通都四通八达,当然比大兴城更有优势。
最后看居中。洛阳的第三大优势在于它居天下之中。可能有人会想,中国的地标中心不是在陕西吗?怎么洛阳又成了天下之中了?虽然按照中国领土的绝对比例,洛阳可能不是天下之中,但是,按照当时中原王朝实际可能利用的土地来计算,洛阳绝对是天下中心。事实上,即使到今天,河南还是号称中州大地。
居天下之中有什么意义?按照古人的政治想象,天子就应该在天下的中心,因此,天子所居的都城也应该占据天下之中的位置。而且,如果都城在天下之中,那么,皇帝的用心也会不偏不倚。都城在大兴城的时候,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都偏重于西北,对东部和南部明显关照不够。但是,把洛阳建成第二首都,无论东、西、南、北哪方有事,都可以立刻做出反应。与此同时,也可以借助都城来协调利用东南西北各地的人力、物力,这样,国家的发展不就更平衡了吗?
这样看来,营建洛阳绝不是一个算命先生一两句话就能左右的决定,恰恰相反,它是隋炀帝深思熟虑的结果,也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既然营建新都有这么多好处,那还犹豫什么?隋炀帝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就在大业元年(605)三月,随着他一声令下,洛阳城正式破土动工了。
二、东都形制
要建一座新都,隋炀帝可谓轻车熟路。因为有大兴城在那里做参照,就仿照大兴城的建造方式好了。隋文帝修建大兴城的时候,不是让宰相高颎领衔,工程技术专家宇文恺实际主持设计施工吗?这一次,隋炀帝照葫芦画瓢,照旧请宇文恺做总设计师,也还是让宰相领衔。只不过,当时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杨素了,所以,领衔的宰相也就从高颎变成了杨素。
工程技术班子不变,设计理念、设计思路也就基本不变,所以,乍一看,洛阳城还真像大兴城。两座都城之间有三大相似之处。
首先,它也是先设计,后施工,一张白纸好做文章,所以特别规整。
其次,它也是由皇帝住的宫城、大臣办公的皇城和老百姓住的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修在北边的高坡上,居高临下,俯视芸芸众生,还是突出皇权至上的主题。
再次,它也实行里坊制度,整个外郭城划分成一百零三个坊,说它“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也未尝不可。
事实上,这座新建的洛阳城周长六十七里,比大兴城小了大约四分之一,乍一看,完全可以说它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大兴城。但是,仔细看,它和大兴城又有不同。哪里不同呢?
第一,洛阳城明显比大兴城华丽了。隋文帝是个追求质朴的人,所以,大兴城也建得非常简朴,城墙都不是一次完工的,而是一段一段接上去的;宫殿的材料也是拆东墙补西墙,尽可能地废物利用。但是,到了隋炀帝修洛阳城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再也不主张因陋就简,每座宫殿都极尽华丽之能事。
举一个例子。洛阳城里,皇帝举行典礼的正殿叫乾阳殿。这座大殿气派到什么程度?根据史书记载,这座宫殿“殿基高九尺,从地至鸱尾高一百七十尺,十三间二十九架”。它的台阶高达九尺,仅台阶就高三米左右,而大殿更是高达一百七十尺,按照今天的算法也足有五六十米高,整个大殿由十三间房子二十九根横梁组成。既宽阔又高耸,真是雄伟壮丽,高大巍峨。
为什么要这么雄伟?这才能凸显皇帝的气派!《红楼梦》里刘姥姥说“大家子住大房”,只有这样美轮美奂的大殿,才能真正凸显皇家的威仪。
事实上,不光是洛阳城的宫殿比大兴城的宫殿华丽,连洛阳城的禁苑也明显比大兴城的禁苑华丽。洛阳城的禁苑又叫显仁宫,就是皇帝的私人苑囿。其地位大体相当于大兴城北面的大兴苑。但是,大兴苑和大兴城一样,都有点因陋就简的意味,只是一片空旷的场地,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设施。现在修洛阳城的禁苑,建设理念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一样在哪里呢?这座禁苑建得比洛阳城本身还漂亮。《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记载:“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方丈、蓬莱、瀛洲诸山,高出水百余尺,台观宫殿,罗络山上,向背如神。”大意是说,大业元年(605)五月,洛阳城西边的配套设施禁苑开工。洛阳城本身的面积是方圆六十七里,这个禁苑则是方圆二百里,约为洛阳宫的三倍大,而且里面有山有水。虽然都是假山和人工湖,但是,务必追求真实感。
怎样才最逼真?扩大规模就会增强真实感。按照这个思路,禁苑里面的水域周长有十几里,简直像内海一样,一眼望不到边,而方丈、蓬莱、瀛洲三座假山则高出水面一百多尺,直插云天,简直像真山一样。
这还不算,更让人觉得难以想象的是禁苑的装点。这禁苑有山有水,春、夏两季肯定非常漂亮,无须装饰。那秋天和冬天怎么办?不要紧,天然景致没有了,自会有人工景色来补齐。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宫树秋冬凋落,则剪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内亦剪彩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到了秋天和冬天,树叶凋落,花也没了的时候,人们就把绫罗绸缎剪成叶子和花的样子粘到树上去,一望之下,栩栩如生。丝绸做的假花草整天被风吹雨淋,总有褪色的时候,一旦褪色,马上又换一批新的,让禁苑之内始终一派春意盎然。水面也是用绫罗绸缎剪成荷花、荷叶、莲蓬、菱藕的样子,一旦皇帝巡游,就先行把冰除去,然后把这些剪好的装饰品放在水面上,确保皇帝的世界里永远没有灰色,没有冬天。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大观园所谓的琉璃世界,珠宝乾坤,不就是这番光景吗?建造大观园花光了贾府的资财,想来,洛阳城的建设也让隋朝的国库狠狠地动了动筋骨。
就这样铺张,还不是禁苑的全部内容。禁苑最迷人的地方是里面的十六院。这十六院都是沿河而建,里面住着最迷人的美女。每一个院子都有一位四品夫人做主人,客人当然就是隋炀帝了。这些主人为了招揽隋炀帝这个客人,都使出种种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隋炀帝当然愿意享受这样的生活,经常趁着月夜带几千名宫女从洛阳宫骑马来到禁苑夜游,而且,每次来的时候,还要让人演奏《清夜游曲》,一边骑马,一边听曲,一边想着十六院的女主人,这就不光是华丽,而是淫靡了。当年,隋文帝哪里体验过这样的生活!
可能有读者会想,洛阳城和大兴城不都是宇文恺修的吗?怎么差别这么大?
一是因为领衔的宰相变了。修大兴城的时候,领衔的宰相是老臣高颎。那是一个著名的老成持重之人,而且特别反对浪费。修洛阳城的时候,领衔的宰相变成了贵臣杨素。此人家资巨万,自己的房子都不比皇宫差,让他修皇宫,他能不高标准严要求吗?当初,隋文帝晚年修仁寿宫,就是杨素领衔监修的,结果搞得非常华丽。隋文帝让高颎去验收,高颎老是不客气地汇报说,奢侈太过,多伤人力。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两人做事风格的差异。现在,杨素全权主持工作,当然就把自己的享乐理念灌注到洛阳城里来了。
二是皇帝的风格也变了。隋文帝是个克己复礼的人,所以,杨素给他修仁寿宫,奢侈了一些,还怕他追究,自己吓个半死。但是,新皇帝杨广和他的父亲并不一样。杨素和宇文恺早都看出来了,新皇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人。怎样才能讨他喜欢?杨素和宇文恺的原则就是“穷极壮丽”。这样一来,洛阳城当然就比大兴城华丽了很多。
三是洛阳城跟大兴城功能不同。大兴城的定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定位。但是,洛阳城就不一样了。它固然也是位居第二的政治中心,但是,除此之外,它还要成为全国的仓储中心和经济中心。
如前所述,杨广一定要修建东都洛阳,除了加强对东部和南部的控制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储存漕粮,不再当逐粮天子。既然洛阳水陆交通方便,隋炀帝就打算把这里建成一个仓储基地。所以,他在洛阳城内以及洛阳周边建了几个大粮仓,挖窖储粮。
首先是洛阳城里的含嘉仓。这个粮仓有多大?根据近年来的考古挖掘成果和唐代记载,这座粮仓能储存粮食五百八十三万多石,以一石折合八十一斤来算,大约二十四万吨。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数字。但这还不是洛阳粮仓的全部。
除含嘉仓之外,隋炀帝还在洛阳设置了洛口仓和回洛仓。其中,洛口仓有三千口粮窖,每窖能容八千石,折合近一百万吨,而回洛仓设置三百口粮窖,收储的粮食也达到十万吨以上。这三大粮仓的存粮量已经达到一百三十多万吨。这个数字,即使在今天也不容小觑。
再看经济中心。洛阳城修好之后,隋炀帝马上就让周围居民都进城,农转居了,这一举措初步奠定洛阳城的人口规模。可是,一个城市要繁荣,不仅仅要有人,更要有富人。为了让洛阳尽快繁荣起来,隋炀帝又迁了几万家富商、几千家地主和几千家手工业者到洛阳,拉动内需。伴随着大规模的移民,洛阳的户口总数迅速地达到了二十多万户,总人口也有百万之众。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恐怕只有大兴城可以媲美。
有人,有钱,再有工商业,经济就活跃了。经济活跃的指标要看市场。
大兴城有两个市场,一个叫东市,一个叫西市。而洛阳城则有三个市场,分别是北市、南市和西市。而且,每个市场都有直接可以行船的河渠和码头。这样一来,运输、贸易就方便了许多。
就这样,经过隋炀帝这么一番打造,洛阳城迅速地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华富丽的城市,一下子就把冷峻严肃的大兴城比下去了。
三、洛阳得失
综合参考洛阳城的规模、华丽程度和功能就能明了,这座新城可不仅仅是大兴城的一个东方缩小版,事实上,隋炀帝对它的期望值相当高。高到什么程度?在隋炀帝眼里,洛阳就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换言之,洛阳城一建立,隋朝的整个重心都向东方倾斜了不少,这可是隋炀帝时期国家定位的一大变化。
那么,今人应该怎样评价这座新都城?有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隋炀帝修这座城,眼光相当精准。要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很大,在古代交通、信息不畅的情况下,只靠一个首都来管理这么大的国土存在很多困难。为此,古代人很早就发明了两京制。比如西周定都镐京,又营建东都洛邑。隋炀帝在大兴城之外又修建东都洛阳,当然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但是,他考虑的问题还不止于此。修建洛阳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关陇贵族集团对政治的垄断,让国家的政治气度更宏大一些。要知道,隋朝定都大兴城,其实和它的历史传统有关。隋朝继承北周,北周继承西魏,无论政权怎么更迭,都是关陇贵族占统治地位。关陇贵族出身于关中地区,家族势力也在关中地区,所以,他们的都城也必定放在关中。
这样一来,大兴城其实就成了关陇贵族集团的大本营。
如果这个政权还只是一个地区性政权,这样做当然可以。但是,此刻的隋朝已经不再是一个地区性政权,而是一个全国性政权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死守大兴城,死守关陇集团的老根据地,就会显得非常狭隘。当初王頍和萧摩诃之所以撺掇杨谅造反,就是因为他们是南方人,怎么也融入不了隋朝的统治核心。这就是偏重于一端的政治模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现在,随着洛阳城的建立并且成为新的统治中心,杨广其实也是在向东方和南方人做一个表态:大隋王朝是一个整体,以后,国家要打破原来的地区垄断,隋朝的机会将会向每一个人开放。这是极有眼光的一件事,也是营建洛阳城最大的意义。
第二,就在修洛阳城的过程中,隋炀帝急功近利的苗头已经显现了。洛阳城是从大业元年(605)三月开始修的,到大业二年(606)正月,这座新城已经完工,总共才用了十个月。如此大的工程量,为什么这么短时间就能完成?因为投入的人工太多了。按照史书记载,修建东都洛阳,每个月投入的人工有两百万人。
这个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比较一下前朝就知道了。当年,北周的天元皇帝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也曾经想修建洛阳城。为此,他每月役使四万人筑城,这在当时已经是物议沸腾。要知道,北周天元皇帝可是一个著名的暴君,他动用的民力只不过是每月四万人,而隋炀帝为了迅速完成任务,居然能一次性动用两百万人,这就让劳役显得非常夸张。这样看来,虽然洛阳城还只是隋炀帝建立的第一项大工程,算是牛刀小试,但是,隋炀帝急功近利、滥用民力的苗头已经初露端倪。
第三,在修洛阳城的过程中,隋炀帝好大喜功、奢侈腐化的倾向出现了。无论是建宫殿,还是修园林,隋炀帝都务必要做到最好,这让人在惊叹的同时也感到一丝不安。有道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即使像隋文帝那样节俭的皇帝,杨素尚且想要建一座美轮美奂的离宫来讨好他;如果皇帝本身就追求奢侈,那么,大臣的行为就会更加没有节制,这样一来,老百姓的负担就越发沉重了。
当初,隋炀帝下令修洛阳城之前,曾经下过一道诏书。在诏书里,他说:“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大意是说,当皇帝是要以一人治理天下,但绝不是让天下奉养一人。国家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坚固,国家才能安宁。老百姓若是富足,天下也就富足了。所以今天建设这个宫殿,绝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不能让雕墙峻宇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相反,要让卑宫菲食的节俭传统代代相传。
这话说得多好听!可是,真到执行的时候,他却把自己的话全忘了。他忘了节俭,百姓也就没了安宁。就是这座洛阳城,让老百姓付出了“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的代价。所以,《隋炀帝艳史》里才说:“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虽然是小说家语,但是相当深刻。
就是这种代价,让这个本来大有益处的都城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隋炀帝的统治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么,隋炀帝下一步会向何处去?他是会继续这种思路,还是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