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游幸江都

  大运河的开凿,尽管有长远意义上利国利民的一面,但它带给隋炀帝更多的是骂名。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游江都。巡游江都固然让隋炀帝本人风光无限,但也让后来的史家和小说家捕风捉影,大肆渲染,直至演绎成隋炀帝一生最大的罪状之一。隋炀帝为什么非要那么大张旗鼓地游江都?为什么这次巡游会招致那么多的非议?
一、巡游江都
隋炀帝把营建洛阳、开凿运河和巡幸江都作为三位一体的问题来看待。前两件事都办完了,接下来就是巡幸江都了。
大业元年(605)八月,通济渠和邗沟刚一开通,隋炀帝马上发布命令,从洛阳出发,沿着新开凿的大运河,巡游江都。这次巡游,排场可太大了,创造了三个空前绝后。
第一,船队规模空前绝后。
第二,船夫人数空前绝后。
第三,沿途供应空前绝后。
先看第一个特点,船队规模空前绝后。根据《隋书·炀帝纪》的记载,为了这次巡游,事先建造的船队有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大小船只数万艘。其中,真正使用的也有数千艘。这“数千艘”是什么概念?唐朝杜宝的《大业杂记》有一个详细的清单,包括:龙舟一艘,翔螭一艘,浮景舟九艘,漾水彩舟三十六艘,五楼船五十二艘,三楼船一百二十艘,二楼船二百五十艘,等等,加起来一共五千一百九十一艘。
这五千多艘船,可以按照船只级别和使用者的身份大致分为三等。
第一等是水殿,是皇帝和后妃乘坐的。包括隋炀帝乘坐的龙舟,萧皇后乘坐的翔螭,高级妃嫔乘坐的浮景舟和中下级妃嫔乘坐的漾水彩舟。为什么这些船统称水殿?因为它们都是宫殿式设计。
其中,隋炀帝乘坐的龙舟最大,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隋朝一尺大约相当于三十厘米,换算下来,这个龙舟就有六十米长、十五米宽、十三米高。这十三米的高度被分成了四层。其中,最上层分为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一共有一百二十(另一说法是一百六十)个房间,最下层则是宦官和船夫居住。整个船体到处装饰金银珠宝,还挂满流苏,遍插羽毛,通体金碧辉煌,分明就是一座水上宫殿!
其次是萧皇后乘坐的翔螭舟。翔螭舟比龙舟稍微小一号,但是,规格和装饰则是一样的,也是四层结构,五彩焕然。
翔螭舟之下是高级妃嫔乘坐的九艘浮景舟,一共三层,所以又叫小水殿。
浮景舟之下是贵人、夫人乘坐的漾水彩舟,一共三十六艘。漾水彩舟的规格再降一等,只有两层,又叫大朱航。
这四十七艘船共同构成了水殿,算是船队里的第一等。
第二等姑且称为楼船,是给官员乘坐的。其中,诸王、公主以及三品以上高官乘坐的叫五楼船;四品官和一些高僧、高道乘坐的叫三楼船;五品官和各国使节乘坐的叫二楼船;五品以下官员和家属乘坐的叫黄篾舫。这些船具体什么样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名称来看,或许是从五层楼到一层普通船递减的结构。
第三等则是普通士兵乘坐的运兵船。除此之外,还有装仪仗和物资的运输船。
这么多船一共搭载了多少乘客?最保守估计应该不下十万。这么大规模的船队,在水面上排列开来,从头到尾就是二百里长,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是“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船头、船尾接在一块儿,在水面上排开二百多里长,光彩夺目,把山水都照亮了。两岸还有骑兵打出来的旗帜,铺排开来,遮天蔽野。场面极其宏大。单是从第一艘船起航,到最后一艘船离港,就整整用了五十天时间。
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船队,恐怕连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或者清朝的乾隆南巡,都要望尘莫及!
再看第二个特点,船夫人数空前绝后。古代没有机动船,船要么是依靠风力,扬帆起航;要么是靠人力,由船夫划桨,或者由纤夫拉着走。隋炀帝这些船个头太大,而且运河风力不足,所以,都是纤夫拉着走的。纤夫都是由什么人来担任的呢?各种记载的说法就不一样了。按照《大业拾遗记》《隋炀帝艳史》这一类笔记小说的说法,这些拉纤的可不是一般的纤夫,而是一些妙龄少女。
为什么要选妙龄少女做纤夫?据说这是大臣王弘出的主意。他说陛下的龙舟如此华丽,如果用男丁拉纤,影响美观。不如到江南去选一千名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让她们打扮成宫女的样子拉纤,多有情趣啊。
隋炀帝一听也觉得有趣,但是又担心女孩子体力不好,万一拉不动怎么办?王弘笑说,这好办。如果一千个女孩子拉不动,就再选一千只白色的小山羊,一个美女配一只小羊,人力畜力加起来,不就行了?隋炀帝一听,大喜过望,就依计而行了。
为什么用羊不用牛马?因为在古代,羊是具有某种色情含义的动物。西晋武帝司马炎曾经乘坐羊车到后宫巡游,羊停在哪位夫人门前,就临幸哪位夫人。所以,羊和美女是风流绝配,可以凸显隋炀帝的荒淫。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一个段子。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可怕的是,事实比段子还夸张。
隋炀帝巡游,绝对不是只用了一千个纤夫,而是总共用了八万人。其中,给龙舟拉纤的叫殿脚,一共一千零八十人,分为三番,三班倒,每番三百六十人;给翔螭拉纤的也叫殿脚,一共九百人,分成三番,每番三百人。给浮景舟拉纤的叫黄夫人,每船一百人,一共九百人,以此类推,级别越低,船夫越少,一直到运兵船和运输船,就不给纤夫了,都是由士兵自己拉纤。
这些拉纤的纤夫都统一着装,特别是给皇帝、皇后和妃嫔拉纤的,一律身着锦袄,远远望去,简直就是移动的云锦一样。这样的排场,也是空前绝后。
再看第三个特点,沿途供应空前绝后。隋炀帝这个船队的乘客最少是十万人,拉纤的船夫又有八万多人,加起来,就差不多是二十万人了。这么多人,路上的物资供应怎么解决?总不能带着肉、蛋、奶上路吧?没错,隋炀帝才不带这些呢,所需物资一律由沿途州县供应。
怎么供应呢?隋炀帝下令:“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也就是说,只要是运河沿岸五百里以内的州县,都有供应物资的义务。
皇帝摆这么大的排场出来了,周围的州县哪敢不小心伺候,唯恐自己送的不够多、不够精,让皇帝不满意,所以都是竭尽所能。每个地方一送都是好几百抬,水陆奇珍应有尽有。光是被征调来送饭的民夫每天都在十万以上,真是家家骚动,人人不安。州县送来这么多东西,隋炀帝一行能吃得完吗?根本吃不完。吃不完怎么办?扔掉就是。很多东西动也没动,直接就填埋在路边了,这真是巨大的浪费!
可能读者朋友会觉得,隋炀帝这件事做得太差劲了。为了自己游山玩水,就这样浪费民力,虚耗资财,这不是一个昏君吗?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如此。游江都可能是给隋炀帝带来最多骂名的事情,历史上基本没有什么正面评价。不仅对这件事本身没什么正面评价,就连开凿大运河,都受到游江都的连累,显得不那么正面了。
唐朝后期,对隋炀帝印象很好的皮日休说过:“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本来开凿大运河的功劳是可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的,但是,一旦连上游江都,马上就成了“种柳开河为胜游”,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那么,隋炀帝这么大张旗鼓地游江都,难道真的只是为了炫耀,为了排场,为了享乐吗?是否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那就需要看看,隋炀帝在江都都做了什么事。事实上,隋炀帝在江都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安抚江南。
第二件,炫耀文物。
二、安抚江南
大业元年(605)八月,隋炀帝下令巡幸江都。经过一个月的行程,到九月,他就来到了扬州城。扬州可是隋炀帝的故地,当年,他第一次到扬州的时候,还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王子,虽说号称是伐陈的统帅,但是,那只是个名分,并没有多少真实的权力。
后来,他离开扬州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了,是十年的扬州总管生涯让他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帮助他最终夺嫡成功,成为太子。
此刻,他再到扬州,已经是龙飞九五、富有四海的大隋天子,抚今追昔,真是感慨万千,这扬州也算是隋炀帝的福地。
当年,项羽当了西楚霸王之后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富贵以后如果不回到老家,就像穿着好衣服走夜路,谁会知道呢?
隋炀帝跟西楚霸王一样,也是一个爱炫耀的人,所以,他这次下扬州,颇有点衣锦还乡的意思。既然衣锦还乡,总得给当地一些好处才是。
一到扬州,隋炀帝马上给了扬州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用来讨好当地的老百姓。大业元年(605)十月,隋炀帝刚到扬州,马上下令:“赦江淮已南。扬州给复五年,旧总管内给复三年。”所谓“给复”,就是免除租赋的意思。隋炀帝金口玉言,扬州城五年之内都不用上交租赋,扬州总管府辖区内的老百姓也有三年不用缴纳赋税。另外,所有江淮以南的犯人,都免除羁押之苦,释放回家。这样丰厚的恩典,当然赢得万民称颂。
第二个好处,用来讨好原来的陈朝皇室。大业二年(606)年初,隋炀帝宣布了一件大喜事,纳陈后主陈叔宝的第六个女儿陈婤为贵人。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也不算什么呀。当年,陈朝刚刚灭亡,隋文帝就纳陈叔宝的妹妹为宣华夫人了。没错,隋文帝确实娶了宣华夫人,而且还非常宠爱她,但是,这基本上是一种个人行为,宣华夫人得宠,其他的陈朝皇室子弟照样流离失所。最简单的例子,破镜重圆故事中的乐昌公主当时不就被掠到杨素家里当小妾了吗?现在,隋炀帝纳陈婤当贵人可不一样了,他还有配套措施。
隋炀帝下诏:当年平陈时被流放到各地的陈朝皇室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陈朝的宗室子弟不用在边疆受苦了,都回到京师来吧,根据才能在隋朝继续当官。这样一来,本来已经被打翻在地,而且被踏上一只脚的陈朝旧贵族可算翻了身了。
根据学者统计,大业年间,陈朝宗室当县令的有二十一人,当郡守的有七人,在中央当到九卿级别,也就是位居三品大员的也多达五人。
隋炀帝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这是在拉拢原来南方的政治上层。陈朝虽然已经灭亡了,但是,陈朝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并没有消失。他们的政治态度,对于整个南方地区仍然有莫大的影响力。现在,隋炀帝让他们男做官,女做妃,保证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对隋朝的态度也就随之转变了,由原来的心怀不满、暗中对抗变为感恩戴德、通力合作,这正是隋炀帝想要达到的目的。
第三个好处,用来讨好佛教界。开皇十年(590),南方皆反的时候,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就通过拜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为师,赢得了南方人民的好感。现在,智者大师已经圆寂,但是,隋炀帝和江南佛教界的缘分可并没有断掉。
根据佛教典籍《国清百录》记载,就在大业元年(605)十一月,隋炀帝将智者大师的弟子,也是天台山僧人的智璪请进了江都宫。别看隋炀帝在外面是威风八面的皇帝,但是,面对智璪大师,他却口称弟子,毕恭毕敬。而且,对天台山寺的情况也是百般存问,关怀备至。
这番善意令天台山的僧人感动不已。正好,隋炀帝做晋王时捐资兴建的天台山新寺院落成,得起个名字。天台山的僧人就趁势启奏隋炀帝说:“昔陈世有定光禅师,德行难测,迁神已后,智者梦见其灵云:‘今欲造寺,未是其时。若三国为一家,有大力势人当为禅师起寺,寺若成国即清,必呼为国清寺。’”意思是说,在陈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大和尚,很是神通,名叫定光禅师。定光禅师虽然早就圆寂了,但是他曾经托梦给智者大师,说:你别随便建寺,你是建不起来的。得到三国归为一统的时候才能建,到那时,必然有一个大有势力的人帮你建。而且这寺一旦建成,国家就会进入河清海晏的局面,所以,到时候你们就管这座寺叫国清寺吧。
天台山僧人讲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很可能不是。但是,他们既然这样说,就表明他们已经完全认可了隋朝一统天下的地位,而且愿意鼎力支持,这也正是隋炀帝要达到的目的。
隋炀帝听罢这个故事,当然大喜过望,马上亲笔题写“国清寺”三个大字,赐给国清寺。如今,隋炀帝题写的这三个字已经没有了,但是,国清寺历经修缮,还屹立在天台山里,既是中国天台宗的祖庭,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
就这样,隋炀帝用经济手段笼络了南方百姓,又用政治手段笼络了南方贵族,还用文化手段笼络了南方宗教界,一下子,南方到处都是拥护隋炀帝的声音。再加上隋炀帝几千艘船,二十万人下扬州这一壮举带来的震撼效果,大隋的形象在江南一下子就树立起来,江南的不稳定因素马上消除了不少。安抚江南成功,隋炀帝真是心花怒放。首战告捷,还得再接再厉,隋炀帝紧接着又办了一件漂亮的大事。
三、炫耀文物
大业二年(606)二月,隋炀帝下诏,让吏部尚书牛弘等议定舆服、仪卫制度。同时,任命开府仪同三司何稠为太府少卿,让他具体负责修造器物,造好之后赶紧送到江都来。
所谓舆服,就是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在中国古代,皇帝坐什么车、穿什么衣服、用什么仪仗,那都不是随便根据喜好来的,而是必须体现礼仪、体现文化、体现等级制度。但是,在隋朝之前,中国经历过很漫长的乱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原来的制度很多都丢了。现在隋炀帝下扬州,深感自己穿的衣服、坐的车子、用的仪仗都有胡人气息,不能体现礼乐文明。
要知道,南方一向以中原文化正统自居,现在,隋炀帝这么一身行头来到南方,这不是让人瞧不起吗?所以,隋炀帝才发布这么一个诏令,让牛弘和何稠商议舆服仪卫制度,并且,赶紧打造一套像样的东西,送到江都来。
牛弘是何许人?那是关陇集团中难得的读书人,当年劝文帝花钱在民间收集图书的就是他。另外,牛弘也是隋朝著名的礼学家,曾经修撰过《五礼》。隋炀帝让他主持制定舆服制度,真是知人善任。
何稠又是何许人?此人之前也提过,隋文帝临死前,搂着当时还是太子的隋炀帝的脖子跟他说,修陵墓的事务必交给何稠办。何稠是隋朝的一个著名的工程技术专家。此人祖上是西域昭武九姓之何国人,古代西域胡人素来以心灵手巧著称,何稠在这一点上深得先辈真传。
举个例子。我们看《红楼梦》,都知道“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故事,贾母给了宝玉一件俄罗斯过来的雀金裘,宝玉不小心烧了个洞,让谁补都补不好。最后,还是大观园里最巧的丫头晴雯带病给他补好了,但是,也只能做到大体相似,如果仔细看还是会看出破绽的。
何稠的本事可比晴雯大多了。据《隋书·何稠传》中记载,隋朝的时候,波斯曾经进献过一件金绵锦袍,织法复杂,花纹艳丽,谁也仿制不了。隋炀帝把它交给何稠,何稠做好之后呈上,炀帝拿来一看,竟然比原件还好。山寨版超越正版,这得多大的本事才能做到!更妙的是,何稠不仅心灵手巧,本人还是在江陵长大的,江陵的萧梁王朝灭亡之后才进入隋朝为官,因此也算是半个南方人,熟悉南方所保存的中原器物。让这样一个人来负责修造器物,当然更是不二人选。
那么,牛弘和何稠到底把这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完成得非常漂亮。
举一个例子。何稠发现,按照旧制,天子乘的五辂车都只有一个车厢。这意味着皇帝和警卫都在同一个空间里,这不是贵贱无别了吗?怎么改造呢?何稠把五辂的车厢用栏杆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警卫站立的地方,另一部分则架起须弥座,其实就是抬升高度,让皇帝坐在那里,这样一来,就突出了皇帝的威严。要知道,隋朝正是君主集权强化的时代,隋炀帝到江都来,也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何稠这么细心,隋炀帝当然满意。
就这样,在牛弘和何稠的通力合作之下,很快,皇帝和皇后的礼服、车辇,百官在各种场合穿的官服,还有三万六千人的皇帝仪仗队的行头、器物就全部做好了。而且,每一样都既符合礼制传统,又符合现实需要,还体现华丽的皇家风范,真是让隋炀帝大喜过望。既然做好了,当然得赶快亮相。每次隋炀帝出去巡游,光是仪仗队就绵延二十多里长。而且因为是新做的,所以特别光鲜亮丽,让扬州的老百姓看了个目瞪口呆。
要知道,在此之前,扬州也好,乃至整个南方也好,对北方人的印象就是一群粗鲁的草莽英雄,就算是把南方征服了,那也只是武力征服,难服人心。现在可不一样了,隋炀帝这次到南方来,炫耀的已经不再是武力,而是最能体现礼乐文明的仪卫制度,这样一来,南方人还敢再小视这个政权吗?当然不敢了。事实上,说不敢还不够,应该说,更多的是心服口服了。
四、巡游评价
细究隋炀帝到达江都之后所做的两件大事就能明白,隋炀帝巡游江都,绝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而是有着宣扬国威、巩固统一、促进交流的重大意义。通过一次巡游,不显山、不露水地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既震慑了南方,又恩养了人心,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实上,隋炀帝巡游江都,和他之前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一样,都是找准了时代脉搏,也把握好了历史发展方向的大举措,让隋炀帝的政治眼光和政治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与此同时,隋炀帝的弱点在这次巡游过程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前面屡次强调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之外,还有一点同样非常致命,那就是讲究排场,铺张浪费。
举一个例子。隋炀帝让何稠给他制作仪仗,基本精神就是越华丽越好,领受了命令,何稠当然要竭尽所能。古代皇帝的仪仗需要大量的羽毛,何稠就以皇帝的名义传令州县,让各地都进献羽毛。这样一来,那些长着华丽羽毛的鸟可倒霉了,到处都是捕猎者,它们无处躲藏。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心酸的故事。乌程(今浙江湖州)有一棵大树,树高百尺,一点枝杈都没有,就在树顶上有一个仙鹤搭的巢。这只仙鹤每天飞来飞去捉虫子喂小仙鹤,被人看到了,就要拔它的羽毛来应差。可是,仙鹤躲在树上不下来,人也爬不上去,怎么办呢?有人出主意说,干脆把树锯断算了。捉鸟的人一听觉得有道理,就纷纷找锯子,要砍树。仙鹤一看,怕树倒了伤到自己的孩子,没办法,只好用嘴把自己美丽的羽毛拔下来,扔到地上。当地人一看,这可太新鲜了,赶紧上报隋炀帝说:“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让隋炀帝又狠狠地得意了一把。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很有可能不是。但是,它反映出的人们的不满是真的。事实上,就因为这次造仪仗,隋炀帝又动用了男丁十万多人,所花的金钱更是以巨亿计。这些花费里,固然有些是必要的,但肯定不都是必要的。更何况,自从隋炀帝上台以来,这样的大工程、大活动一件接着一件,就没有停下来过,这让老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中国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凡事都有一个尺度,超过了这个尺度,好事就可能会变成坏事,雄才大略也可能会变成残暴不仁。
现在,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过了老百姓能够承受的尺度,那么,他会反思吗?他的下一步,又会剑指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