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杨素之死

  杨素是隋炀帝一朝最大的功臣,隋炀帝给了他高官厚禄。他也是隋炀帝最为猜忌的大臣,隋炀帝让他胆战心惊。一赏一防之间,杨素尝尽了伴君如伴虎的辛酸。面对猜忌成性的隋炀帝,老谋深算的杨素会面临怎样的结局?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猜忌杨素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会发现,有些时代,是皇帝大放异彩,而大臣默默无闻,比如秦始皇时代;有些时代,是皇帝和大臣交相辉映,比如唐朝时期的唐太宗和魏徵;还有些时代,是大臣彪炳史册,而皇帝作用不突出,比如明朝的张居正时代。
隋炀帝时期属于第一种情况,皇帝大放异彩,大臣默默无闻。隋炀帝东奔西走,除了在西巡问题上裴矩发挥了一些作用之外,其余功业中,很少有其他大臣的影子。隋炀帝时期的大臣为什么显得默默无闻?很简单,因为隋炀帝非常猜忌,不愿意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从杨素之死这个问题上能看得清清楚楚。
杨素是何许人?他是对隋炀帝上台帮助最大的功臣。毫不夸张地讲,没有他,就根本没有隋炀帝。他对隋炀帝有三大功劳。
第一,帮助他当上太子。当年,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在宫里巴结母后独孤皇后,在朝中巴结宰相杨素,这两个人利用自己巨大的影响力,里应外合,这才促使隋文帝改变心意,推倒了法定太子杨勇,改立了杨广当太子。在这个过程中,杨素居功至伟,所以说,没有杨素的大力襄赞,杨广根本当不上太子。
第二,帮助他当上皇帝。隋文帝病重之际,杨广一直和杨素互通声气,跟他商量接班事宜。还因此发生了所谓密信误传事件,信差误把杨素写给杨广的回信交给了病榻上的隋文帝,隋文帝一怒之下,想召回废太子杨勇,重新洗牌。这时候,又是杨素帮助太子杨广控制住隋文帝,同时派杨素的弟弟杨约勒死废太子杨勇,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才保证了杨广顺利登基。所以说,没有杨素帮忙,杨广也很难当上皇帝。
第三,帮助他坐稳皇位。因为隋文帝临死之前这么一番波折,所以,当时朝野上下都议论纷纷,怀疑杨广当皇帝的合法性,杨家老五——汉王杨谅甚至起兵造反,直接向隋炀帝发出挑战。汉王杨谅兵强马壮,而隋炀帝准备不足,一时之间,形势相当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又是老将杨素领兵出征,一举消灭杨谅的势力,这才让杨广坐稳了皇位。
把这三大功劳加起来,杨素对杨广都做了什么事情?典型的扶上马,又送一程,算得上是劳苦功高,恩重如山。
杨素对隋炀帝恩重如山,反过来说,隋炀帝对杨素也不错,让他做高官、领厚赏,还予以隆重表彰。
杨素做了什么高官?尚书令,也就是尚书省的正长官。尚书令是宰相,但是又不同于一般宰相。
不同在哪里呢?要知道,隋朝的宰相是由三省长官构成的,尚书令、内史令和门下侍中都是宰相,但是,独独尚书令比其他两省长官的级别都高。其他两省长官是三品官,而尚书令是二品官,这也是隋唐时期职事官系统中的最高官职,绝对是位极人臣。
正因为位高权重,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后期开始,尚书令的职位就不再轻易授予大臣,隋、唐两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只有杨素、李世民、郭子仪三个人曾经当过尚书令。这三个人中,李世民南征北战,打下了唐朝大半个江山,而郭子仪则是收复两京,再造唐朝,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杨素能够和他们比肩,算是相当高的荣誉了。
怎么叫领厚赏?举几个例子。平定杨谅叛乱之后,隋炀帝赏赐杨素布匹五万段,高级丝绸一千匹,女伎二十人。大业元年(605),杨素官拜尚书令之后,又赐给他东都洛阳“甲第一区”,也就是高级住宅一套,另外,还赏赐布匹两千段。而且,按照史书记载,这样的封赏可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不可胜数,待遇相当优渥。
怎么叫隆重表彰?杨素平定杨谅叛乱之后,隋炀帝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上说:“公乃建累世之元勋,执一心之确志。古人有言曰: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公得之矣。乃铭之常鼎,岂止书勋竹帛哉!功绩克谐,哽叹无已。稍冷,公如宜。军旅务殷,殊当劳虑,故遣公弟,指宣往怀。”杨公您最优秀的地方,不仅仅是建立了不世之功,还因为您有一颗忠贞不二的心。古人说“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在我心里您就是劲草,您就是忠臣。我一定要把您的名字镌刻在鼎上,让您的名字流芳百世。现在天越来越冷了,您在外面作战一定要注意身体。我没有办法亲口向您表达谢意,就派您的弟弟到您身边去转达我的意思吧。
一封信,不仅有崇高的评价,还有亲切的关怀,皇帝能做到这个程度,作为臣子,也就应该知足了。
如果只看这些,那就得承认,隋炀帝和杨素是君臣关系的典范了。杨素对隋炀帝劳苦功高,隋炀帝对杨素也仁至义尽。是不是呢?完全不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真实情况是,隋炀帝对杨素充满了戒备和猜忌。
为什么这么讲?从两件事能看得非常清楚。
第一件事。隋炀帝让杨素当尚书令,本来应该是百僚之首,位高权重,但是,杨素当了尚书令之后,反而闲下来了。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办的几件大事里,几乎看不到杨素的痕迹。这说明杨素虽然位极人臣,但事实上已经被隋炀帝挂起来了。
从第二件事就看得更清楚了。大业二年(606),有太史上奏说:“隋分野有大丧。”
所谓分野,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占星术的一个说法。古代人把黄道分成十二个部分,分别叫作星纪、玄枵等十二星次,类似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或者现在所说的十二星座。这在天文学上叫分星。然后,再把这些星次和地面上州、国的位置对应起来,就叫作分野。
古人认为,占星专家可以通过观看天象,来占卜它所对应地面上的吉凶祸福。观测天象是太史的责任,这时候,太史声称,根据他对天象的观测结果,隋这个分野有大丧,这意味着会有一个重要人物死去。
太史把这个“科研成果”汇报给了隋炀帝,隋炀帝怎么反应?隋炀帝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下子暴露了他的心迹。他立刻把杨素封为楚国公,食邑实封二千五百户。表面上看,这是进一步抬高杨素的地位,实际上,他这也是在搞厌胜,拿杨素挡灾。因为古代人认为,隋和楚在同一个分野。按照隋炀帝的逻辑,既然这个分野上会死一个重要人物,那就让杨素去应这个天象吧。这不是巴不得让杨素去死吗?
隋炀帝为什么这么巴望杨素死?很简单,杨素功劳太大了,正所谓功高震主。而且,他的官职、封爵都已经达到极限,让皇帝无以为报了。一个大臣,如果让皇帝产生无以为报的惶恐之感,那么,皇帝巴不得他死就是必然的了。
隋炀帝猜忌杨素,杨素知不知道?作为隋朝数一数二的聪明人,他怎么可能不明白?看明白皇帝的用心之后,杨素出了一个怪招。他一改不拘小节的洒脱风范,拼命求田问舍,积累财富,表现出一副贪婪的模样。按照《隋书·杨素传》的记载:“素贪冒财货,营求产业。东、西二京,居宅侈丽,朝毁夕复,营缮无已。爰及诸方都会处,邸店、水硙并利田宅以千百数,时议以此鄙之。”杨素在东、西两京大张旗鼓地买房子,装修房子,早晨装,晚上拆,故意搞得尽人皆知。另外,在地方也大肆买进土地以及旅馆、水磨等经营项目,拼命赚钱。他这么一搞,朝野上下自然议论纷纷,都很鄙视他,杨素的声望一下子大幅下降。杨素为什么要这么干?这其实叫韬光养晦,古人又称之为“自污”,就是以各种方式来证明,我这个人很没有理想,就认得钱;我也没什么威望,全国舆论都鄙视我。
要知道,虽然理想和威望是褒义词,贪婪和鄙视是贬义词,但是,比起一个有理想也有人缘的大臣,皇帝倒宁愿喜欢贪婪和受人鄙视的大臣,因为前者对他构成威胁,后者则构不成威胁。这其实也是汉朝建立之后,功臣萧何求田问舍的故技重演。
那么,杨素这样自我败坏、韬光养晦有没有用?并没什么用处。杨素聪明,隋炀帝也不傻呀!杨素越这样,隋炀帝就越不放心。而他越不放心,杨素也就越紧张。最后会怎么样呢?
二、杨素之死
杨素在大业二年(606)七月二十三日死去了,享年六十二岁。怎么死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
第一种记载说,杨素是被隋炀帝毒死的。《大业杂记》中记载:“初,太子之遘疾也,时与杨素同在侍宴,帝既深忌于素,并起二卮同至,传酒者不悟是药酒,错进太子,既饮,三日而毒发,下血二斗余。宫人闻素平常,始知毒酒误饮太子,祕不敢言。太子知之,叹曰:‘岂意代杨素死乎?命也!’数日而薨。后素亦竟以毒毙。”大意是说,有一天,杨素和隋炀帝的太子杨昭一起侍宴,隋炀帝就想趁机毒死杨素。于是他让人调制了一杯毒酒,命宫女传给杨素。可是,宫女并不知道这是毒酒,误传给了太子。结果,三天之后,太子中毒发病了,吐了两斗血,杨素倒是什么事都没有。这时候,宫女才知道,自己把酒传错了。太子听说这件事后,长叹一声说:没想到我倒替杨素死了,真是命啊!隋炀帝一看,自己没毒死杨素,倒先把太子毒死了,恼羞成怒,只好再接再厉,二次投毒,终究还是把杨素毒死了。而且,按照相关史料,杨素之死和太子之死,中间只差一天的时间。
第二种记载则是说,杨素是病死的。根据《隋书·杨素传》的记载,大业二年(606)夏天,杨素生病了,而且,病势比较危重。杨素是当时隋朝头号大臣,对他的病况,隋炀帝表现得相当关心。为了让他早日康复,隋炀帝天天派御医来探望杨素,而且把御用药品也拿出来,赐给杨素吃。总之,对杨素关怀备至。但是,每次御医回宫,隋炀帝必定都要问他一句:杨素到底什么时候能死啊?
隋炀帝那边是天天探视,唯恐杨素不死,杨素对皇帝的用心也是心知肚明,他知道,皇帝这么天天来打探,自己若是再拖延下去,恐怕就要不得好死,而且死无葬身之地了。怎么办呢?杨素把自己的心腹,也是当年一起为隋炀帝效力的弟弟杨约叫来了。对他说:“我岂须更活邪!”皇帝这么巴望我死,我还活着干什么?从此干脆就不再吃药,而且故意折腾自己,导致病情加重。到七月二十三日,杨素终于一命呜呼。
这两种说法,一个说投毒,一个说病死,到底哪个更贴近事实?个人觉得,应该是第二种更为合理。
第一,《大业杂记》是一本笔记小说,而《隋书》属于正史,一般来说,正史的史料可信度超过笔记小说。
第二,《大业杂记》的记载多有不合情理之处,而《隋书·杨素传》倒是完全符合逻辑。试想,皇帝如果想要毒死首席大臣,那一定要经过周密策划,精心准备,谁放药,谁送酒,事成如何处置,事败如何补救,都应该安排得清清楚楚。怎么可能出现皇帝冒险投毒,送酒的宫女浑然不觉,居然误送到太子手里这样的荒唐事?这是不合情理的。
相反,《隋书·杨素传》的说法倒是入情入理。杨素受到皇帝猜忌,自然心理负担沉重,郁郁成疾。他既然生病,隋炀帝当然是满怀期待,天天盼他死。杨素一看皇帝表现得这么迫切,也觉得心灰意懒,干脆不吃药,加速了自己的死亡。这样的心理,这样的做法,都非常符合逻辑,也非常符合人情,可信度相当高。
第三,《大业杂记》之所以这样记,其实是因为隋炀帝的太子恰好死在杨素前一天,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哪有这么无巧不成书的事,再加上隋炀帝猜忌杨素这一客观事实在先,于是就炮制出这么一个故事来。
这样综合来看,杨素确实应该是病死的,但是,在病死的前前后后,都有隋炀帝制造的巨大精神压力。这样看来,说杨素是隋炀帝逼死的,也未尝不可。
不管怎么说,到大业二年(606)夏天,杨素终于死去,隋炀帝除去一个心腹大患,总算可以睡一个好觉了。要怎么安葬这个还算懂事的老臣呢?隋炀帝下令:务必厚葬。隋炀帝追赠杨素为光禄大夫、太尉公、十郡太守,这是政治待遇。另外,给他辒车、班剑、鼓吹,这是提高葬礼规格。还有,赐给杨素家人粟麦五千石、布帛五千段,这是经济待遇。这还不算,隋炀帝还下令,给杨素树碑立传,表彰他的卓越功勋。这样的待遇,也算是生荣死哀了。
不过,就在这些表面文章都做完之后,隋炀帝顺口说了一句话,一下子把他苦心经营的君明臣贤、君臣一体的面纱撕了个粉碎。隋炀帝说:“使素不死,夷其九族。”幸好杨素懂事,自己死了,如果再不死,我一定杀他九族。这样杀气腾腾的狠话,真是让人听了毛骨悚然。
这还没完。就在杨素死后不久,有术士对隋炀帝说,杨素的坟上“白气属天”,这表明要有兵祸,是灭门之相。这不是暗示杨素家会有人造反吗?隋炀帝心里又不踏实了。怎么处理呢?
没过多久,杨素的弟弟杨约路过杨素坟墓,想起哥哥生病之后不敢吃药、只求快死的辛酸往事,忍不住趴在墓道上号啕大哭。
有人把这件事上报给隋炀帝,隋炀帝马上又疑虑暗生。杨约也是宰相,手里权力不小,如果他觉得哥哥冤枉,要替杨素报仇,也是麻烦。为了保险起见,隋炀帝干脆把杨约贬为淅阳太守,让他离开朝廷了。
想当初,杨约也没少为隋炀帝做贡献。最早的时候,杨广就是通过他来游说杨素加盟,一起陷害前太子杨勇。后来,隋文帝去世之际,又是杨约帮隋炀帝勒死了废太子杨勇,保证了隋炀帝顺利接班。既是功臣,又是文臣,基本不构成威胁,本来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就因为他是杨素的弟弟,隋炀帝就要这样严加防范,可见内心对杨素的猜忌有多深。
三、评价
那么,应该如何评价杨素之死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先得看看,杨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杨素这个人非常复杂,身上同时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第一方面,文韬武略,识人成人。
所谓文韬武略,是说杨素是隋朝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武的方面,他是隋朝四大名将之首。隋朝的四大名将分别是杨素、史万岁、贺若弼、韩擒虎。其中,贺若弼和韩擒虎的功劳主要体现在平陈,史万岁则体现在打突厥,都有局限性。只有杨素,无论是平陈、打突厥还是中原的战争,他都参加了,而且,都是台柱子。另外,杨素还有一个纪录无人能够打破,那就是他打仗从来没有失败过。把这两个优点加起来,他作为四大名将之首的地位也就无人撼动了。
再看文的方面。在上册书中我曾经提到,隋文帝恐怕是冒牌的弘农杨氏。但是,杨素可绝对是正牌弘农杨氏出身。出身贵族,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擅长草隶,工于诗文。他写诗的水平,在隋朝也是数一数二的。仅以代表作《出塞》为例:“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
这首诗是在吟咏汉朝的两个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既可以指卫青打漠南匈奴,也暗含霍去病的典故。霍去病当年有一句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不是正好和这首诗的情境类似吗?因为匈奴还没有打完,所以将军们又出征了。第二句,“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这是讲霍去病东临碣石,攻打东北的匈奴。“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这里连用两位将军的典故。所谓冠军,是指冠军侯霍去病。而长平则是长平侯卫青。因为有这两个人的奋击“横行万里外”,所以,才会有“胡运百年穷”的结局。很显然,有这样的将军拼命打仗,胡人的势力不能长久,这才缔造了汉家的荣光。表面上看,这首诗吟诵的是汉朝的两个将军,实际上呢,杨素这是在自我标榜。因为我奋力厮杀,所以我们大隋才得以安宁。
杨素的诗篇既有风骨,又有气度,和隋炀帝非常相似。清朝文学评论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曾经感叹:“武人亦复奸雄,而诗格清远,转似出世高人,真不可解。”杨素是一员武将,也是一个奸雄,但是他的诗清新高远,就好像出世的高人,真让人困惑不解。这种令后人惊叹的水准,正体现了杨素卓越的文韬。
再说说知人之明,成人之美。如果说文韬武略主要讲才能,那么知人成人,就主要指他为人方面的优点了。先举两个例子,证明他的知人之明。
第一个例子。隋朝四大名将之一的韩擒虎有个外甥,名叫李靖,当年还是个年轻人,没什么名气。结果,杨素一看到他,马上指着自己的座椅说:“卿终当坐此!”小伙子,总有一天你会坐到我这个位置上来。这句话杨素说得准不准?准得无以复加。这个李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李卫公,他是唐朝最著名的将军,也是唐朝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的形象画在了唐朝的凌烟阁上,他的《卫公兵法》直到清朝还是考武举的必读书,他和红拂女的爱情,更是中国人心中的千古传奇。
第二个例子。隋朝有个人叫封德彝,当时也是个小官,谁都没太注意他。但是,杨素一看,马上和他倾心结交,而且也指着自己的座位说:“封郎终居此坐。”封郎,有一天你会坐到这个位置上来。这句话后来实现没有?也实现了。封德彝是李渊晋阳起兵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他本人在唐朝官居宰相,是唐朝初年最有影响力的大臣。
杨素指了两次椅子,就给唐朝指出了一将一相,这还不是知人之明吗?
什么叫成人之美?除了前面讲过的,杨素放侍妾乐昌公主与落魄的前夫徐德言破镜重圆的故事之外,再讲一个《隋唐嘉话》里的故事。隋文帝时期有个宰相叫李德林,他的儿子李百药非常聪明,出口成章,但是跟好多文学青年一样,比较多情也比较轻浮,竟然吃了豹子胆,跟杨素的爱妾私通。结果东窗事发,被杨素发现了。
怎样处理这对奸夫淫妇?杨素最开始的反应是勃然大怒,必欲杀之而后快。可是,李百药一抬头,杨素的刀又放下了。为什么?因为李百药“年未二十,仪神隽秀”,年纪不到二十岁,是个英俊少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杨素一时动了恻隐之心,对李百药说:“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听说你写诗写得好,现在你就写诗描述一下你此刻的处境和心境,如果写得好,我就放了你。
李百药也毫不含糊,一气呵成,文采斐然。杨素看完,气也消了,不仅不杀,反而拱手把爱妾送给了李百药,“并资从数十万”,还推荐李百药升了官。所谓成人之美,还有比这更彻底的吗?
说了杨素这么多优点,大家可能会觉得,这简直是个万人迷、超级偶像。但这并不是全部。因为杨素还有第二方面的特性。
这第二方面是热衷功名,不择手段。
这个特性从杨素对隋炀帝的三大贡献中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三大贡献固然成就了隋炀帝的皇位,也让杨素位极人臣,但是,从传统的政治道德和政治原则考虑,那可就是彻头彻尾的不忠不义,对隋朝的政治稳定造成了很大伤害。
把杨素这两方面的特性结合起来,杨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隋书·杨素传》的说法非常经典:“考其夷凶静乱,功臣莫居其右;览其奇策高文,足为一时之杰。然专以智诈自立,不由仁义之道。”考察他那些平叛靖乱的功劳,没有哪个功臣能比他更强;考察他的对策诗文,也没有哪个文人能比他更强。但是他只认得智力,只懂得诈术,他根本就不会考虑仁义之道。
一言以蔽之,杨素其人,才胜于德。这样的人其实相当危险,因为他们能力超群,而又不讲道德,不顾大局,一旦他们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那么,他们对国家的危害可能比任何人都大。
有了这样的前提,再来评价杨素之死,就会意识到,隋炀帝猜忌杨素,乃至逼死杨素,有当时的必然性。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功臣型的大臣,搞阴谋的能力高于搞建设,这样的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一旦政治局面安定下来,他的出局也就在所难免了。
尽管杨素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是会觉得,隋炀帝的做法太凉薄了。特别是杨素死后,隋炀帝说的那句“使素不死,夷其九族”,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一代佐命元勋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不仅让人产生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哀,也让人清楚地感觉到这个皇帝的冷酷。而一个皇帝,若是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对团结朝臣是非常不利的。
更重要的是,隋炀帝对大臣的清洗并没有就此打住,相反,紧接着,又有几个并未像杨素那样功高震主,而且也颇有治国理政之才的老臣相继被隋炀帝清除,给隋朝的朝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