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国霸业的兴废》

许倬云老师的一本小书,根据一些演讲整理的,所以有些篇幅语言上比较口语化,但是基于许倬云老师对古今中外历史通透了解的功底,总能时不时冒出几个亮点,值得翻一下。

作者把政治、国家类比为生物体,一样有生老病死循环往复的生命周期。把历史拉长了看,确实如此,朝代更替虽然有短有长,终究逃脱不了兴衰的道理。这个周期的长短,会因为不同的治理方式,内部改革和外部影响而或长或短。而总体上来说,如果一个体制在长时间以后主动从内部改革,接受新鲜血液,往往会把这个周期拉长;如果脱离了周围环境的变化,食古不化,最终会被迫接受外部的推翻。

作者用非常短的篇幅概括了中华的历史,可能太过粗略了,有点笼统。提到几个关于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点比较有趣。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不时有强人出现,自立门户揭竿而起群雄纷争;而明朝以后,除非迫不得已不会推倒当权,这与儒家的君臣思想深入中华文化有很大关系。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禁锢了人们的道德行为和思维,并不能简单的评价其好坏;对于执政者而言,在法律之外,通过道德、舆论去约束民众的行为是更容易深入人心并且成本更低的方法;但长远而论,或许会影响人们更开放发散自由的思想和创造力。蔡伦造纸、四大发明以后,影响世界跳跃性发展的发明都在西方。扯远了,作者想表达的是意识形态在成为钦定正宗时,所形成的巨大的拘束人心的力量。

所以,当权者一定是一样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植根于文化的,尤其对于一个地域宽广,民族众多,人口巨大的国家,如果没有儒家文化的根基,很难想象长期的稳定。

另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关于气候变化。最近几年气候变化对政治经济商业等方面的影响已经被越来越重视。作者从历史中看到的是五胡乱华、欧洲蛮族大入侵时期,都与那个时代全球气候变冷,北方民族往南方迁移有关。气候,把全球不同的经度区域结合到了一起。

讲到中国近代的历史,作者很直白地指出孙中山在革命初起的时候,其实属于当时对地方绅仕阶层并没有很大影响力,甚至辛亥革命都非常仓促,革命的口号和方向也经不起敲打,而三民主义是在后期逐步提出的思想。真正的历史就是这样,随着整个局势的变化,逐步找到清晰的方向。

作者也讲到了历史上的罗马,日不落帝国,今天的美国,以及这几年关于中美之间关系的一些说法,提到易经中的一段,亢龙有悔,不如群龙无首,这也正是中国目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