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心

城市之心

前一阵子,淡水列车停驶的消息,每天都登满整版的报纸。许多人说出了他们心中的惆怅,然后,火车停驶了,淡水列车不仅走完最后一程,也如一道轻烟,在传播媒体中飘飞散去了。我想起一些在报刊上热门不已的事件,却在极短暂的时间内被遗忘,这越发使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善于遗忘的时代、无可奈何的时代。

就像你问我的一样:“一件事物的消失原是自然的事,为什么淡水列车会牵动那么多人的情绪呢?”

是的,不止是淡水的火车,一切世间的事物如果有了起始,终究会消失的。然而一切事物在形式上虽然失去了,有一些隐藏在形式背后的东西却会留存下来,那些能穿越时空之流的东西就是对人生的感动与启示。

如果有一个人曾搭过淡水的火车,并在其中体会到人情社会的温馨,或感受到窗外的景物之美,他就在那一刻获得了生命的感动。淡水火车于是成为他生命里不可忽视的环节,听到火车要停驶,焉有不惆怅之理?这生命里的人情之温馨与美之感动,往往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力量来源,有如火车一样推动我们前行。

无情事物的有情寄托

生命里美的感动固然能拨动我们的情弦,但这些感动若能提升到智慧的启示,感动就能长存。以淡水火车的失去为例,至少有两部分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人生观点。

一是万事万物都有因缘的生起与灭去,淡水火车的历史或许比人的生命还长,但也只是缘起缘灭的过程,它每天按着固定的时间走着相同的路线,经过相同站牌的停靠,然而,它每天运载的人都不一样,它和许多不同的人结缘,它可能看见一个小孩子上车,而眼见小孩子长大成人、老去,有一天那小孩子下车了,就永远不再上车。也可能,有的人一生只坐过一次淡水火车,那么他们就仅有一面之缘。这样想时,我们会领悟到人生的历程也有如一列火车,大部分人的生命轨迹都是相似的,所遭逢的因缘却有很大的不同,如何看见因缘聚散的实相,就会让我们穿过浮云,看见青天,知道因缘背后的意义。

二是因缘与情感是不能分开的,即使是无情的事物也可以成为有情的寄托。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再理智的人也需要情感的依靠,一个生命失落的人往往不是智识得不到满足,就是情感常常无所依托。我们心中有许多情感的油芯,必须靠外在的因缘来点燃。许多坐过淡水火车的人,都表示这列火车象征了生命生长的历程,与火车的因缘虽了,情意仍在,这才会感到若有所失。人与火车的关系让我们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因缘,不也与坐火车十分相似吗?

无情可寄是生命的悲哀

亲爱的亮亮,人必须寄情于某些事物,才能使人生过得坦然勇毅,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当然,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少会想到“寄情”这样的词,因为我们要忙着课业、忙着恋爱、忙着追求理想,实在是无情可寄。可是如果我们在青年时代不能认识自己的志趣所在、性灵所趋,等我们进入社会一段时间,婚姻、工作都稳定之后,就会很快地感受到人生的困乏与单调,接着,不仅工作的热情失去,甚至连对生命最基本的追求也被消磨了。

我在十几年极端忙碌的工作经验中,看到许多无情可寄的中老年人,他们通常会展现出两种面目:一种是冷酷的工作狂,他们不分日夜地工作,因为不工作使他们立刻失去生命的价值,使他们立刻陷进悲哀与无助之中,他们有许多人被认为是社会上的成功者,有名、有利、有权势,但我们从这些人身上看不出人的舒缓、自在、从容、坦荡的风格,这实在是令人悲悯的。

另一种是放浪的麻醉者,他们在长久上班工作后,对人生真实的价值已失去追求,甚至已经对工作感到绝望,工作只是糊口的工具罢了。不工作的时候,他们在黑暗的酒色之地把自己灌醉,或者徘徊在麻将桌与舞厅之间消磨最后的壮志。我们在这些人身上看不出人的庄严、热情、积极、承担的气质,这更加令人同情。

如果是一个具有热血与理想的青年,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就会很快察觉到自己的上司或同事有许多这样的人,这还是好的。更糟的是,我们还会发现许多主管是人格猥琐、道德沦丧的人,他们不是无情可寄,而是把大部分的心力用来斗争、争宠、互相构陷,却又自以为得计。看到这样的人,会使我们愤懑、不平,甚至捶胸顿足,我在青年时代就时常有这样的心情。

我相信,没有任何青年希望自己变成那样的人,可是为什么现今的社会竟有这么多那样的人呢?说穿了很简单,就是四个字——无情可寄。

自己有一片清朗天地

现代的城市生活,其实是很不适宜人生活的。过度的忙碌使城市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被一种不可控制的匆忙节奏所主宰,每天的时间都被零碎地分割,很少人可以从容地过日子。再加上极度泛滥的物质诱惑,使人习惯于追求感官的生活,并误以为感官的生活才是精致的生活,大家拼命地忙,舍身地工作,无非是要换得感官的满足。还有,人人崇尚比较,从衣服的牌子、薪水的数目,一直到房子、车子,无一不比,几乎没有人能安于现状、满足地生活,于是,大部分的城市人都像走马灯,转个不停。

亮亮,我在城市里的生活,到今年正好二十年,比我在乡下的岁月长得多,早年依靠呼叫器与紧急电话过日子,如今想起来还心惊肉跳。我之所以没有变成非常忙碌、极端感官、崇尚比较的城市人,到今天还能维持独特的风格面貌,未曾被这个城市“同质化”,就是因为落实了年轻时对志趣与性灵的追求,即使在最忙碌工作的那几年,我都没有放弃创作,以及对人类文化终极的关怀。这可以说是我的“寄情”。

寄情,不是在外面寻找寄托与慰藉。

寄情,是在转动的世界中,有自己不变的内在风格;寄情,是在俗世的花草中,有自己的一片清朗的天地。

但是,寄情也不是与外在环境无关,譬如说生活在乡野的人,若要寄情于山水,心中必先有山水风格;生活在城市的人,若要寄情于人文,心中必先有人文气质。若无山水风格,则不能见山水之美;若无人文气质,则不能触及城市的心。

我非常赞同在年轻的时候,就能有所立志,因为有所立志,则可以开发出人心里无限的创造性。有了创造性,则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职位多么卑微,都能构建一个平坦、自然、无怨的生命态度。

拯救城市人的心灵

今天我们居住在城市,工作、生活,心里多少有一些无奈,但必须认识到我们为何选择城市而不选择乡村山野的生活,甚至避居于山林深处。如果我们住在城市,只是因为城市比较容易谋得三餐、城市比较能享受生活,那么我们的生命意义不免会沦于狭小浅薄的境地。

我们不是为了这些而选择城市生活,我们应有更宽广的胸襟。

亮亮,至少对我来说,住在城市能让我完成一些对人、对文化、对创造的奉献,甚至是在更混乱的环境中来完成自我。城市虽是复杂的、多变的、欲望的、罪恶的地方,但在这些碰撞之中,会有火花产生,这些火花可以让我们反省人性,知道人不屈的自尊与独立的风格多么重要,并使我们知道要拯救人类的心灵,一定要从城市人的心灵救起。

最近,我常在星期天看一部美国的电视剧,这个电视剧在台湾被译成《铁胆柔情》,原名是《城市之心》(Heart of The City)。它讲的是一个纽约警官的故事,这位警官把自己看成是城市的心灵,试图用自己的热血与勇气来拯救一个罪犯充斥的城市。就是十岁的小孩子也看得出,这个小警官尽一生之力也不能完成他的志业,甚至还要付出比他的同事更大的代价(他的妻子就是被歹徒枪杀的)。

但是,它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他永远不能完成志业而永不放弃,他的热血与勇气使他有独立的风格与卓越的志气,纵使这个城市会继续败坏下去,而一个警官的奉献是使这败坏少一些、慢一些的力量。

这种不可及的、伟大的理想之坚持,就是他的“寄情”,并不是处在罪恶的城市而使他有这种“寄情”,而是因为他先有了这样的人格,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担任任何职位,他都会成为“城市之心”。

亲爱的亮亮,我相信你将来也会在城市求学、工作、生活,甚至把城市作为自己的根。我希望你在青年时代就能确立一些风格与情调,让自己也成为城市之心。我也深信你到了我这个年纪,经历许多沧桑,看过许多迷失与堕落,仍能在静夜独处时,听见自己青年时代跳动的心脏的声音,感觉热烈的血液仍在胸腹流动。

人人都可能是庸碌单调的城市人,人人也都可能成为城市之心,你愿意怎样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