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寻找真爱的练习理解和尊重才是真正的爱

曾经我们以为,坠入爱河、倾心相恋就是最美的结局,一个笑容、一句玩笑就可以俘获一颗心。可是,真正美满的婚姻需要两个人不断改变,爱也需要好好练习,然后,再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彼此。

理解和尊重才是真正的爱

牛仔上衣的风波

女人经常这样问:“为什么他不像我爱他那样爱我?”男人经常这样想:“为什么她总是轻易地蔑视我、不顾及我的感受?”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切呢?其实,大多数婚姻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双方的天然需求——男人天生需要尊重,女人天生需要爱。如果婚姻关系中的双方忽视了这一点,就会陷入相互抱怨、猜忌、指责、争吵的“疯狂怪圈”,而一旦明白并满足了对方的天然需求,就能读懂对方的编码信息,为建立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打好基础。

下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虽说彼此的相处并不是从完美的基石上开始的,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也遇到并克服了很多困难,但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会继续这样做下去,因为他们相信胜利最终会属于自己。


大学期间,巴德向珍妮特求婚,她欣然答应了。尽管他们还没有正式结婚,但是由于已经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所以,还是体会到了夫妻生活的苦恼。

订婚后的第一个圣诞节,珍妮特为巴德买了一件牛仔夹克上衣。巴德只是打开盒子,拿起上衣看了看,然后说了句谢谢,转身就走了。

“巴德,你不喜欢我买的上衣。”珍妮特说道。

巴德疑惑地看着她,说:“我当然喜欢。”

可是,珍妮特很决意地说:“不,你不喜欢。我知道,你一点都不兴奋。”

对珍妮特的回答,巴德感到很吃惊,认真地说了一遍:“我真的喜欢。”

可是,珍妮特还是表现得非常激动,当即回驳道:“不,你根本就不喜欢。如果你喜欢,你会表现得很兴奋、很开心,会说很多很多谢谢我的话。如果在我家,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会这样说‘哇,这正是我想要的’。圣诞节是多么盛大的节日啊,我们应该表达我们的热情。”


以上就是珍妮特与巴德收到礼物时的不同反应。当珍妮特被一件事情感动时,她会反复表达自己的谢意。而巴德却不会说太多的感激之词,只是心不在焉地把上衣扔回盒子。因此,珍妮特才会认为巴德不珍惜她为他所做的,不懂她的用心。可是,巴德对这件事情完全出乎意料,对珍妮特过激的反应也一片惘然。

事后,珍妮特与巴德都没有就这件事情深究下去,可是珍妮特感到很失落,认为感受不到对方的爱,而巴德也觉得感受不到她的尊重。为此,懊恼不已的巴德这样跟朋友说:“我知道珍妮特很爱我,但她已开始怀疑我是否像她爱我那样爱她。当她说我对她的礼物没有一点热情时,我感觉她似乎并不真正喜欢原来的我。”

看得出,这两个人都没有把这些想法说出来,而是闷在心里——一个未感受到爱,一个未感受到尊重。后来,巴德与一名牧师合作开办了一家婚姻咨询中心。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从事性别差异研究,才逐渐理解了“上衣风波”的事件。

很多夫妇都不相信对方

或许你也有过类似巴德和珍妮特的经历,在完全理解他们的感受之前,不妨听听下面这位婚姻方面的专家给我们讲的一个例子。


一次,我问前来咨询婚姻问题的妻子:“你对丈夫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然后,我又问她的丈夫,请他猜猜妻子对他最大的期待是什么。这时,我听到她的丈夫说得最多的答案就是“钱”。

“只要我赚了钱,我家那口子就开心了。”

“一说起老婆,我首先想到的是钱。”

事实上,妻子的答案却和丈夫的猜测相去甚远,她的答案竟然是“对自己的尊重”。


两个人以夫妻的名义生活,如果丈夫不把妻子放在眼里,就会对妻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尤其是如果丈夫当着孩子的面呵斥妻子“你懂什么”的话,更会让妻子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在上面这个问题和答案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夫妻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不了解彼此的心。其实,这无异于“同床异梦”。身体在相同的地方,心里却想着不同的事,因此,他们才不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更遗憾,并且可悲的是,这样的夫妻双方还不会试图通过对话去了解彼此的心理,当然也就无法做出对方期待的事情,当然,也会因为不了解对方的心思,萌生了怀疑和埋怨。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妇都不相信对方,下面这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

“你的丈夫(妻子)和一个女人(男人)从××酒店里出来了。”当周围有人这样说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如果夫妻相互信任的话,应该不会太在意。

一般人可能会说:“啊,是吗?可能是跟朋友有什么事吧。”

如果对方还是不肯放弃,执着地替你怀疑,接下来很可能会问:“那应该是有事吧?”

这种时候,你该怎么办呢?建议你这样说:“我知道了,那我问问我的丈夫(妻子)。”

如果问过之后,你的丈夫或妻子对你说“不是的”“没有这种事”,你应该怎么办呢?这里建议你毫不怀疑地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不过,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呢?你会完全相信丈夫(妻子)的话吗?或许,多数人对配偶的话根本不会相信,反而相信传话的人。实际上,我们问过当事人之后,应该更尊重当事人的话,然而很多人却急不可耐地做出判断:配偶肯定有了外遇。

在我们身边,有好多这样的夫妻,当初,他们因为相爱而结婚,可是,渐渐地,他们就这样把小小的火花引入了家庭,结果燃起了熊熊烈火。试问,难道这种没有信任、充满怀疑的关系就是爱吗?当你觉得眼前这个女人真漂亮、真可爱,想情不自禁地走过去拥抱和亲吻,这能算是爱情吗?这不是爱,而是暴力。

很显然,这里所说的爱情就像某种暴力,当事人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一点不想着对方,也不努力了解对方的心,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你是不可能会为对方考虑的,夫妻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由此而发了。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那就是理解和尊重。只有认可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爱、去理解,这样的感情才能称之为爱。如果夫妻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爱,无论周围人说出什么猜疑的话,他们都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完全相信自己的配偶。

爱是给予,而非索取

有这么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在一起总会争论到底谁先对谁好。

女的说:“你得先对我好,我才对你好!你不对我好,就别想我对你好!”

男的也丝毫不服气:“凭什么要我先对你好?”

看看吧,即使是处于热恋中的男女,彼此之间谁也不愿主动为对方多做点什么。女的觉得那样做了,她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成了男人的奴仆;而男的也觉得不该去伺候女的,那样就会贬损他的“大男子”身份。直至结婚以后,这种极端的“男权”与“女权”的战争也从未停息过,反而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家务事中,谁也不能心甘情愿地多做一些,为此,夫妻双方时常争吵不休。

后来的一天,悲剧终于发生了。这个男人和另外一个女人相识并相爱,在这个女人完全奉献的关爱下,男人感悟到了“爱情就是互为奴仆”的深刻道理,并且全身心地对这个女人奉献。然而,他原先的婚姻也早已画上了句号。在此之前,他的妻子竟心甘情愿地放下“女权主义”的自尊,来全心挽回这份婚姻,而这个男人却已是“爱到尽头,覆水难收”。

很显然,这个故事是在告诉女人,爱是不能单向索取的。在爱的面前,更不能斤斤计较,觉得男人给了你多少爱,你才会视情况给他多少“爱”。

其实,要想做个聪明的女人,就应该是个调配爱情的高手,怀着浓烈爱心,但是不求索取地去体贴自己的男人,反而更容易激起他对你更大的回报。


莫里和茱莉亚是大学同学,念书的时候,他们各自的教室就门对门,而且他俩还都坐在第一排。一天,莫里无意间看到坐在对面教室里的茱莉亚,觉得这个姑娘很可爱。在莫里暗恋茱莉亚半年之后,他终于在上大课的时候因为帮茱莉亚占座而搭上了话,之后他们俩便恋爱了。

当时,莫里身边的同学都劝他不要和茱莉亚待在一起,因为大家都知道茱莉亚的听觉有障碍,而且口齿也不是很清楚。但是,莫里并没有觉得这是个问题。

后来,莫里不幸感染了一种传染性极强且难以治愈的疾病。为此,由于照顾卧病在床的莫里,他的妈妈和女友茱莉亚也相继被感染,甚至在病愈之后,还都被查出股骨头坏死。莫里家里遭受了这次打击,他的妈妈和父亲便离了婚,两个孩子和妈妈相依为命。

之后的一年,莫里先是接受股骨头置换手术,然后在床上一躺就是三年。在那段时间,他无法自由活动,甚至整整一年都没有洗过澡,简直可以说是与世隔绝。莫里的妈妈因为担心儿子的病情和将来,得了抑郁症,精神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

在一个圣诞节的前几天,茱莉亚和莫里的妈妈去采购年货,莫里一个人躺在家里,这时,换防盗门的工人突然来了,莫里实在没有办法,就在地上爬着去开了门。当茱莉亚和莫里妈妈回来后,看到装好的防盗门,三个人抱头痛哭起来。

这么多年来,茱莉亚也未尝没有想过放弃,但是她记得她和莫里刚在一起的时候,是个很自卑的人。她去医院看耳神经,连医生讲什么她都听不见。还记得当医生问起她有没有家人时,她支支吾吾地说都在外地,赶不过来。后来,医生问她有没有男朋友,她就说有,就打电话给莫里。

于是,莫里赶忙从学校赶到医院。在那之后半年,茱莉亚才知道医生对他说:“这个人年纪越大,听力就会越差,也许,当她年老体衰的时候,很可能就彻底听不见了。你要当她的拐杖……”

一想到这里,茱莉亚就哽咽地对莫里说:“现在,你的腿不能动了,该我做你的拐杖了。”


爱是无私的,爱是诚挚的。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一位诗人曾经说过:“采摘花瓣的人得不到花的美丽。”花不是不美丽,而是摘花者并不懂爱的真谛。比花儿美丽的是爱,花儿的美丽是大自然天然的给予,爱的花朵是人类用心灵浇灌而成的精灵。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科林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一天,他的妻子出了车祸,不幸成了植物人。为此,科林辞退了工作,日日夜夜陪伴、照顾妻子。科林所在公司的董事长知道这件事情后,对他的这种行为深表不解,特意找他谈话,说可以帮他找最好的保姆替他照顾妻子,而且费用全部由公司出,前提是他必须回公司复职。

科林反倒一口否决了,这位董事长就说:“你的太太现在已经是一个植物人了,什么都不知道,就算你天天照顾她,她也不知道你是谁,保姆和你的照顾是没有分别的。”

但是,科林却说了一句话:“当她不知道我是谁的时候,我就要知道她是谁。”


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奉献,爱更是一门艺术。在婚姻关系中,如果我们不懂这门艺术,就会在爱里迷失方向。很多时候,爱的付出往往体现在一些小事上,费力不大却影响不小,所以,我们要时刻记住真正的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这样才会换来更为深挚的爱。相反,如果我们只知道向对方索取爱,那么,爱就会慢慢地变得枯竭。

付出和接受成熟的爱

爱与成熟的关系

爱是世界上被人谈论最多,也是最难弄清楚的课题之一。爱是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基础,不过,失去或者缺乏爱,都会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

然而,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对爱的理解却是非常狭义的,甚至是一厢情愿的,而且从不脱离家庭或性关系的角度,与此同时,这种感情还常常与占有、自私、依赖等混为一谈。

现在,情况又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许多心理学家、科学家以及医生开始倾注大量的精力思考和研究“爱”的问题,以及从未探索过的影响人类事务的力量的源泉。据此发现,我们也将不得不修正和扩充关于爱的一些传统观念。

那么,爱与成熟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博士在他的一本书中曾这样说道:“能够付出和接受成熟的爱,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完全人格的标准。”这位博士还断定大多数人都达不到这个标准,一般人对爱的理解既暧昧又幼稚。

比如,一个女人将她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以至于与世上的一切都完全隔绝,可以说,这是她的占有欲强于她的爱。要知道,爱的真谛不是局限,而是延伸。再比如,一个对女人崇拜到再也找不出可以与之相比的其他女人的男人,不能算作“有爱心”的男人,这种人是感情发展受到局限,强迫自己停留在婴儿时期,并且保持依赖心态的一个典型,很显然,这也一样不是爱。

这么看来,也许先弄明白什么不是爱,再来理解那种促使人格趋于完善的成熟会相对容易些。首先,爱与电影中出现的男女约会的场面、玫瑰加香槟的浪漫故事,或是作品中描写的关于性剥削的激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平常挂在嘴边的所谓“我爱”,真实含义大多是“我要”“我渴望拥有”“我从……获得满足”“我利用”,甚至“我深感罪恶”。事实上,这些都是“假爱”。

举例来说,很多父母常常把“爱”当作放纵孩子的借口。实际上,他们的这种做法完全是溺爱,一点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不然,那些从事问题儿童指导工作的人们也不会这么说:“我们每天都要解决一些父母们因将‘爱’和‘姑息’相混淆而造成伤害的事件。”

其实,成熟的爱的观念一如耶稣所说的“爱邻如爱己”,这也是柏拉图在《对话录》中对爱的阐释——从对一个人的关系开始,扩展到全人类和全宇宙。无论是夫妻之间、亲子之间,还是个人与全人类之间,爱的要素都是不变的。人类之间的珍爱不会阻碍人的成长,反过来,还会肯定人的其他方面的人格,并促进其成长发展。

在我们身边,有不少父母对女儿的婚姻常常愤愤不已,只因为女儿企图嫁到某个遥远的地方。记得一位母亲曾悲叹地跟别人诉说:“为什么我的女儿简就不能找一个本地的男孩结婚呢?这样,我们也好经常见到她啊。我们俩为她奋斗了一辈子,她却嫁给了一个把她带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的人,她难道就要这么报答我们吗?”

如果你说这位母亲这样做并不是爱自己女儿的话,她一定会表现得非常吃惊。要知道,她已经将占有和满足自我跟爱完全弄混淆了。实际上,爱的真谛不是紧紧地守住自己所爱的人,而是放手任他走到天南海北。

通常,成熟的人是不会占有任何人的感情的,他让所爱的人自由,就如同让自己自由一样。一位有名的作家曾给爱下过这样的定义:“爱,就是给你所爱的人他所需要的东西,为了他而不是为了你自己。”

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随意或冷漠的自我,一个怕招致伤害或是误解而宁愿隐藏起来的敏感、封闭的自我,为此,我们会采用各种姿态或伪装来保护它,虽说为此我们会表现得沉默、害羞、进取、坚强,但是内心却又一直希望有人会帮助我们发觉内在的真正自我,而爱就具有一种特殊的洞察力,可以帮助我们透视人心,能为“她爱他什么”这个永恒的问题提供答案。

此外,想要学会爱,我们还应持有一种态度,那就是关怀我们所爱的人的成长和发展,肯定和鼓励他们个性化的优点,尊重他们的本来姿态,创造自由和温情的气氛。可以说,正是爱,才为他人提供可以在爱中成长的土壤、环境和营养。

不要把嫉妒与爱混为一谈

提到爱,就不得不提忌妒这种感情,它经常被人与爱混为一谈。实际上,忌妒是我们缺乏激发自己情爱能力的结果,是占有、驾驭他人的欲望。然而,用付出来取代这种欲望就能克服忌妒。下面就是一个女人如何克服忌妒,并最终学会爱上别人的例子。


这位女子说:“十年前,我陷入深深的忌妒情绪中。我害怕失去我的丈夫,可是,他并没有给我任何值得我忌妒的理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反倒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因为这样依赖,我就少了那些恐惧和因神经质而为自己想象出来的羞辱感。像所有可笑的妻子那样,我喜欢上了搜丈夫的口袋,检查他汽车烟灰缸里的东西,不仅如此,我还经常整夜整夜地哭泣,白天又再生出一些新的疑心。”

“后来,直到有一天,我照镜子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我看见了一个讨厌的人——那就是我,头发蓬乱,满脸憔悴,衣服更像是套在扫帚柄上的一个大袋子。那一刻,我近乎崩溃地对自己喊道‘海伦,你怕丈夫离开你,但是这能怪他吗?你应该怎么办呢’。于是,我决心制订计划,改变自己。我开始减少做家务的时间,转而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我找了一份推销化妆品的工作,并且学会了如何利用它。渐渐地,我的外表开始发生变化。奇妙的是,我的感觉也开始好起来,我的态度也变了。丈夫也看出了我的种种变化,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并排除了我的怀疑。我就这样利用原来浪费在忌妒上的精力,一点点地使自己成为丈夫希望看到的妻子。”


故事中的这个女人正是因为了解了爱不是强迫,而是需要肯定,所以她才获得了爱的能力。当占有、忌妒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内心的时候,我们对他人真实的爱便会逐渐消失。如果一味地任野草滋生而不予以清除,那么,世上最美的花园也会变得荒芜。

家庭关系的一个悲剧,是我们经常不经意地以爱的名义给他人带来了伤害。渴求的父母总会说,“我们那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宠爱的父母总会说,“我们的做法是为孩子的幸福着想”。

事实上,爱的能力不仅决定着我们与家人的亲密程度而且也决定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对朋友、工作以及世界的态度,大多是由我们对家庭付出和接受的那种爱来决定的。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生活和爱其实是同一个概念。那些只把爱留给家人和亲近朋友的观念是错误的。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拥有成熟的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越是爱别人,就越容易获得爱的能力。

相信对方的心

只索取不给予的爱

丈夫和妻子因利害关系而结合,又因利害关系而相互接近。如果夫妻双方不知道这个规律,就会常常向对方索取爱情。如果对方不能给予自己想要的足够的爱,另一方就会陷入抱怨和痛苦的折磨中。然而,只有了解这个规律,才能避免这种痛苦。

现在,我们必须知道,男女结合的本质是什么。即使男人和女人因利害关系而结合也没关系。合伙做生意的人,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无不是因为利害关系而坐在一起,因为谈判双方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才能互相配合,促成生意。事实上,由于利害关系而走近的人们,从最初就应该承认这种关系,这样才能准确分割利益。要知道,付出多少理应收获多少,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不满。

可是,婚姻关系中,男女什么都没付出,却要盲目索取,显然,这就是夫妻之间的矛盾。或许有人要问了,夫妻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为什么会发生矛盾呢?这是因为夫妻之间明明就存在着明显的利害关系,只是当事人不愿承认,一味盲目地向对方索取爱,于是,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既然不是爱情,也就不能当作爱情来看待,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说,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和对方是因为利害关系而结合在一起,一旦发现对方因利害关系而接近我的时候,才不会责怪他。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也是这样的。

举例来说,老板雇佣员工,并不是为了和员工分享利益,而是为了赚钱。换句话说,如果老板单凭借个人力量赚钱的话,每个月也许只能赚500万元,但是雇佣员工之后,每个月就能赚到1000万元,甚至更多。付过工资,老板自己还有收益,所以,他才会雇佣职员。这是最基本的原理。

再让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那些到别人的公司打工做事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进入别人的公司,或是自己没有资本,或是情况不容许,或是缺少经验。他们不是为了给老板创造更多的利益而来,完全是出于自身原因。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承认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那么,对双方都是非常有利的。这里并不是说让双方都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承认人的属性本身就是追求自我利益的话,那么即使每个人都只追求自身的利益,也不会发生什么问题。

具体到婚姻关系,即使夫妻双方不是因爱情,而是因利害关系走到一起,也没有关系,照样可以过得很好。事实上,只要认清这个事实,就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可是,现实生活中,总会暴露出矛盾的一面:“我明明是用利害关系看待对方,却总是免不了要求对方用爱来对我。”看看吧,你以利害关系对待对方,却期待对方为你无私奉献。事情自然就会变得很复杂。

认可对方,理解对方

爱情是顺其自然,不能强求的,难道不是这样吗?这里,不想劝各位爱你的配偶。如果说爱就能爱,该有多好,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只要你下定决心“今天回家后,我要好好爱我的丈夫”,难道就能做到吗?不可能吧。所以,这里想奉劝一下各位,先看看你自己吧。不妨扪心自问一下:

“我有自私之心吗?”有。世界上所有人都有自私之心,你的丈夫也一样。

“除了丈夫,我还对别人有兴趣吗?”是的。你的丈夫也可能对其他女人感兴趣。当然,你也可能会说:“我虽然对别的男人有兴趣,但是不会真的做什么。我知道我的丈夫也是一样,虽然关注别的女人,但是他不会胡来。”

请各位这样想,以自己为镜,相信对方的心。虽然你的心里不是只有丈夫,但是因为你没有机会和别的男人在一起,所以并没有做过出格的事。那么,请你抛开只看自己做没做过这个事实,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一旦有机会了,你会怎么做?恐怕,你很难立刻回答出来吧。如果你能想到这一点,即使丈夫出了问题,你也不会火冒三丈,反而这样想:“看来是丈夫运气好,遇到机会了。”

像这样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猜测对方的心情,即使不用整天把爱挂在嘴边,同样也可以幸福地生活。这时即使嘴上不说爱,也是真正的爱了。所以说,认可对方,理解对方,才是爱。

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东西被我们误以为是“爱情”。然而,没有理解的爱,更像是一种暴力。比如,某个男人走到某个女人身边,说喜欢她,然后拥抱啊,亲吻啊,这应该算是性暴力吧?不过,这个男人却很委屈:“我有什么罪?我打人了吗?我抢劫了吗?我只是喜欢她而已。”实际上,这个男人只是没有考虑对方的立场,这就是暴力,因为他给对方带去了痛苦。

这种事也常常发生在亲人之间。不考虑对方立场的夫妻之间的爱,不考虑子女立场的父母的爱,都会或多或少地给对方带去痛苦。尽管丈夫或妻子口口声声地说“我这都是为你好”,对方却痛苦得要命;尽管妈妈苦口婆心地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孩子们却说被妈妈折磨得要死。虽说这些情况并非出于恶意,却还是会给对方带来痛苦。尽管我们没有恶意,却制造了矛盾,导致最后不得不分手。

意图好与不好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却是正确认识事实。当你充分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处境,如实观察自己的心,就会发现虽然我们并非完美的人,却还是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幸福地生活。

如实看待对方,打破心理错觉

谁都不会被你的想法所左右

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常常按照自己期待的模样去想象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希望丈夫这样,希望妻子那样,希望子女如何如何对我,等等,然而,如果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期待对方,对方就真的会被自己的想法左右吗?

事实上,对方表现出来的样子往往不同于自己的期待。然而,一旦期待粉碎了,矛盾也会随之加深,于是,讨厌对方所做的一切“不管我怎么发牢骚,丈夫还是酒醉晚归”“不管我怎么说,孩子还是不爱学习”,等等。总之,你的坏情绪都是因为对方不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从而导致你越来越怨恨对方。

如果下次你也遇到类似情况,丈夫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而且还酩酊大醉,我们的建议是,你只要接受这个事实就可以了,“他十一二点回家”“他喝了酒”。反之,如果你总是试图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丈夫的所作所为,只会让一切变得扭曲,越看越讨厌。

喝酒的丈夫,在妻子眼里,无不会觉得可恶,然而在酒店老板的立场来看,却是件开心的事。喝酒这种行为本身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是各自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所以才有了好与坏的区别。所以说,这不是对方的问题,而是你看待对方的角度存在问题。

没有人惹你生气,是你不能如实看待对方

秋天到了,树叶开始飘落。看到树叶飘落,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或许,绝大多数人会觉得凄凉吧。那么,为什么会感觉凄凉呢?落叶和凄凉有什么关系?树叶是为了让我们感到凄凉才落下来的吗?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普通的自然现象而已。

我们感觉凄凉,并不是落叶的错。内心的凄凉与落叶无关,也不在于秋天,是一种事实,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习惯把凄凉归咎于落叶和秋天。其实,凄凉和秋天没有任何关系。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罢了。

同样的道理,当妻子埋怨丈夫,并且气狠狠地说:“丈夫喝酒晚归,惹我生气。”其实,这不是事实,丈夫没有惹你生气,任何人都没有惹你生气。那么,事实又是什么呢?看到丈夫喝酒晚归,“我”生气了。听说丈夫出轨的消息,“我”生气了。如果你一心想和丈夫分手,正找不到借口,突然听说丈夫有了外遇,你是开心,还是痛苦?这种情况下,多半会非常开心吧。所以说,并不是丈夫出轨这个行为本身带给你痛苦。

我们经常会这样随心所欲地描绘另一半的形象,甚至还会质问为什么另一半不像我描绘的那样。想想看,我们自己信手画出对方的样子,却责怪对方为什么和我们画的不一样。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如实地看待对方,那么,这种心理上的错觉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更大的痛苦。

越狂热的爱越危险

抛弃依赖之心

婚姻生活中,如果彼此之间过度关心的话,也会成为痛苦的源泉。要知道,关心也会束缚彼此。某种程度上,我们会说婚后的人应该比单身生活的人更自由才对。想想看,当你还是一个人独自生活的时候,一旦出了门,家里就空了,而结婚的人则可以把家交给对方。

当两个人踏上美好前程的时候,可以互相鼓励。但是,婚姻中的男女却常常互相束缚,并为此郁闷不已。本来是为了过得更幸福而结婚,结果却变得不幸。本来应该可以更自由,结果却受到更多的束缚。其实,这并不是别人的错,而是我们自己造就了这样的结果。

如果一个丈夫对他的妻子爱得越狂热,或者是一个妻子对她的丈夫爱得越狂热那么,结果就会越危险。对于一个狂热地爱着对方的人,如果哪一天,对方突然脱离了自己划定的范围,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愤怒,甚至还会做出非理智的事情,这并不是爱。换句话说,“只要你在这个范围之内,我可以为你做任何事。如果你脱离了这个范围,我会毫不留情地杀死你”。实际上,这样的人有着非常强大的自我。

如果有人对你爱得发狂,那么,你一定要小心了,千万不要误以为“哦,他是如此疯狂地喜欢我”哦,他一定会好好待我。因为对于这种人来说,一旦被爱的人脱离了自己的视野,他们的喜欢就会变了味,傻到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残忍到可以不顾一切在那一瞬间,反到让彼此永远都生活在内疚和不能言语的痛苦之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喜欢对方,那么,自然就会期待对方喜欢自己,然而,一旦喜欢的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这种喜欢就会逐渐变成另一种情感,那就是愤怒。

执着来自依赖之心。执着之所以会如此强烈,是因为强烈的依赖之心在作祟。要知道,执着并非爱,只是人们错将它当成爱,如此一来,痛苦和伤心也就在所难免了。好婚姻,靠修行这里的修行就是抛弃这种依赖之习,如果你想要抛弃对丈夫的执着,那就需要改变你的人生观,避免自己的喜怒哀乐受到丈夫一举一动的左右,比如丈夫赚了多少钱、他有多爱我、他喝了多少酒、他什么时候回家,等等。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丈夫是个独立的人,那么这种执着就不会转移到子女身上。相反,如果你对这种执着置之不理,掩饰失望的情绪,疏远丈夫,那么这种执着就会膨胀,转移到子女身上,甚至还会给他们增加巨大的负担,当然,还会导致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矛盾。

执着会成为痛苦的源泉

这里并不是说丈夫多赚钱、早回家就不好,早回家当然有早回家的好,如果多爱妻子,请妻子吃美食,那就更好了。只是妻子不能对这件事过于执着。如果过分执着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只会让人生变得更加不幸,丈夫也会因为受到过多的干涉而感到痛苦,最终导致两个人都不幸福。

人在孤独的时候,如果身边有男朋友或女朋友,有丈夫或妻子,总能成为彼此停靠的港湾。但是,如果过于依赖这种关系,就会成为对方沉重的负担,不但对两个人没有帮助,反而还会束缚了婚姻。

如果妻子就连参加同事聚餐、同学聚会这些社交活动,也要看丈夫脸色的话,那么,迟早有一天会对婚姻生活产生怀疑,甚至让婚姻生活走向末路。换句话说,婚姻生活、职场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本身并没有成为我们放松身心的障碍,成为障碍的反倒是执着。

人们不是因为结婚或上班而受到束缚,而是因为执着,因为依赖。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抛弃依赖之心,放弃执着,这样才能自由自在地享受婚姻生活、职场生活和社会生活,才不会觉得痛苦。即便是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总是怨天尤人,把箭瞄准他人。我们的人生幸福应该由我们自己去寻觅,由我们自己去把握和守护。

精进我们爱的能力

家庭关系的一个悲剧,就是我们总是不经意地以爱为借口给他人带来伤害。父母对孩子的苛求总是说“为了孩子好”,宠溺孩子的父母则说他们做什么都是以孩子的“幸福”为前提。下面这则故事中的玛希太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数年前,玛希太太与丈夫离异,从此以后,她不得不担起独自照顾自己和两个孩子的责任。一瞬间,来自各个方面的改变,几乎把她压得喘不过来气,而且在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她还坚持认为必须对他们严格管教。

玛希太太说:“我当时就给孩子们定下规矩,规定他们什么时候必须做什么事,而且我从不听他们的解释,也从来不跟他们商量任何问题,更不愿听他们的意见,总之,对我定下的这些规矩,他们必须服从。”

一段时间后,玛希太太又回忆说:“渐渐地,我发现我们的家庭关系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我的孩子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躲避我,甚至躲避我对他们表示出的爱。我知道他们这是怕我这个母亲!”

“于是,有一天,我觉得有必要坐下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这时,我惊讶地发现其实自己这么做并不是为孩子着想,我只是把自己因离婚产生的压抑情绪发泄到孩子们身上,不经意地让孩子们承担了由于我个人的过错而造成的苦难。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很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该做些什么了,以便尽快解除孩子们身上的这种无形的压力。于是,我努力地尝试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我的孩子们。首先,我不再把他们当作是责任或是负担,而是把他们完完整整地作为活生生的人看待。我尽量减少一些做家务的时间,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们相处,和他们一起玩游戏或是去有趣的地方。慢慢地,我学会了怎样指导他们,而不只是简单地发号施令。

“就这样,我的心情越来越放松了,爱、温情和快乐又重新回到了我和孩子们的身边。我们的关系逐渐恢复,并且在不断地增强着。而且更令人惊喜、欣慰的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和孩子们之间的任何问题都变得好处理多了。”


玛希太太学到的不仅仅是爱,还有怎样用爱去疗愈家庭生活的创伤。

爱的能力既决定着我们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对家庭所付出和接受的爱决定着我们对朋友、工作、家庭以及世界的态度。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博士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生活和爱是同一个概念。现在看来很明显,爱,是人类能够依赖的,指引他们未来发展方向的主要原则。

把爱只留给家人或亲近朋友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去爱别人,因为我们越是爱别人,我们就越容易获得爱的能力,爱是给一切活动散布光辉的重大能源。有爱心的人健康、长寿,他们对工作、生命和同胞也总是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