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鸡原文及详细翻译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寅,即明代著名大才子唐伯虎。他是画家、书法家,也是诗人、文人。诗题叫《画鸡》,既是写生活中鸡的样子和习性,也是写一幅画上的鸡的形象,这幅画就是他创作的。我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咏物诗,就是用诗歌去描写生活中的动物、植物、物品等,比如骆宾王的《咏鹅》。题画诗,就是用诗歌描写一幅画,诗句通常会题写在画面旁边,比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写“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题画诗。

第一句,“头上红冠不用裁”,上来就告诉你,他画的不是下蛋的母鸡,而是公鸡。公鸡有气势、雄伟,能够展现积极向上的豪迈精神。公鸡头上的鸡冠通红透亮,威风凛凛。大家可以搜一搜鸡冠的图片,它就像一顶帽子,像一座小山峰。

对鸡冠的具体样子,唐伯虎也不细说,而是强调形状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他想告诉大家,我画鸡冠的时候,不像很多拙劣的画家那样喜欢反复描画,在这里修一笔,在那里改一下,而是顺其自然、一气呵成地画出来。说到“裁”字,贺知章《咏柳》也用了这个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谁裁出”与“不用裁”,都是想说明自然界中很多优美的东西是浑然天成的:细叶是春风裁出来的,鸡冠是艺术家裁出来的,都不是刻意雕琢的产物。

第二句,“满身雪白走将来”,说明大公鸡身上的毛色是雪白的。雪白中有一点红,就是鸡冠。颜色对比非常鲜明,就像白雪中盛开一朵红花,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前两句着重写公鸡的颜色,只写其表,下面两句要写其里了。作为一只动物,“表”是它的形貌,“里”就是它的习性、精神。公鸡最重要的习性是报晓。古人没有闹钟,经常是听到鸡鸣,便起来读书、干活。家家户户都养着公鸡,一到拂晓的时候,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呼唤着朝阳的生气,给人以憧憬,给人以动力。

在唐伯虎之前,很多诗人都写过公鸡报晓的场景,比如李贺的“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毛主席非常喜欢李贺这句诗,在自己的词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里面借用了这个句子。毛主席写的是“一唱雄鸡天下白”,大家注意,语序有了颠倒,不要背错了。李贺这句诗为什么讨喜?因为他不是说清晨天色变化引起了鸡鸣,而是说公鸡的鸣叫,叫出了一片崭新的天空,想象力非常壮美、奇特。

到了唐伯虎这里,他并不直接写公鸡报晓的时刻,而是写“平生不敢轻言语”,先说它不报晓的时刻,写它平时不敢叫的样子,然后再写它只在最恰当的时刻、最需要它的时刻叫一声,就引得“千门万户开”了。

读到这里,我会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至今人们还很喜欢这个成语。人往往不是突然就成功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积累,甚至漫长的压迫和沉默,直到有一天得到一个最恰当的机会,做出最正确的事情,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人要在最恰当的时候,做最恰当的事情。

唐伯虎正是从公鸡报晓的事件里,琢磨出了一个小哲理——公鸡平时是不随便鸣叫的,只在最恰当的时候亮出它的声音去影响天下,能够让万户千门为之洞开。所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既写出了公鸡的习性,又从此习性中透露出了公鸡的精神。在这个时刻,公鸡简直就是正确人生观的代言人啊!

古代诗人经常是这样,从万事万物之中感受其习性,然后从习性中感悟人生哲理。这里再举一个小例子,晚唐有个诗人叫陆龟蒙,他去池塘边看浮萍,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用临池更相笑,最无根蒂是浮名。”我们知道,浮萍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不像荷叶是扎根在水底的淤泥里的。诗人看到浮萍的习性以后,就想到了一个人生哲理,说你不要嘲笑浮萍,你想想人生吧,人生不要只追求表面的美好,追求虚浮的名声,它们就像浮萍一样浮在水面、供人观赏,但只要风一吹,再好看都会消散。浮名是多么虚幻啊!应该去追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同学们也要明白这样的道理,比如老师表扬你声音好听、写字好看,你不能沉溺其中,认为自己说什么、写什么别人都会喜欢。其实声音和书写带来的喜悦,只是一瞬间的。如果想让别人喜欢你这个人,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声音、文字背后的思想及情感是多么动人。这不是说“名”不重要。老师的表扬让同学们都知道你声音好听、字写得好,当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你需要有更多扎实的东西去支撑。只凭着好名声,很快就会被别人忘记。当你的声音传达的是渊博的知识,当你的书法写下的是深刻的思想,你才会真正得到喜爱和尊重。

总之,唐伯虎在《画鸡》这首诗里,或者说在他这幅画里,传达出了一种睿智的人生感悟:人就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要在最恰当的时候,做最恰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