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寺原文及详细翻译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诗的作者,一般题作李白,但其实它可能是宋初诗人的作品。宋代有好几本书都记载这是李白题在某个山寺的诗,从诗本身来看确实也有点儿像李白的风格。宋人有个坏毛病,看见好诗就说这是唐诗,看见特别好的诗没准就说这是太白手笔。所以这些记载都不太靠谱。不过,反过来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它肯定不是李白写的,那么我们就仍然说此诗的作者是李白,但心里要打一个问号。现在权威的李白诗集里,一般不收此诗。

诗未必是李白写的,但是确实写得很牛!短短四句诗,既显出充沛的想象力,还包含细腻的感受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是一首很长的诗,像《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洋洋洒洒好几百字,作者的想象力很容易驰骋上下。越是短小的作品越难写,无论是小说还是诗都是如此,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难写,短诗比长诗难写。接下来,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首小诗究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危楼高百尺”,首先强调这座楼真高啊!“危”和“高”是同一个意思。这是什么楼?题目告诉我们了,“夜宿山寺”,是山寺里的楼。去过寺庙的同学可能知道,寺庙不会盖很高的楼,顶多有座塔,但这里也没说是塔。很可能只是因为山寺本身在山上,地势就高,再加上有一个两三层高的小楼,诗人住在楼顶上,就感觉离天很近。

插上想象的翅膀,登楼就变成了登天。

关于这点我们要理解古人。古人没有飞机,偶尔登上一座塔就会觉得通天了。这里的“危楼高百尺”固然有夸张成分,但也不是诗人故意夸张,而是古人置身高处之时,确实会感到很新奇、很惊喜,少见多怪嘛!他们不是每天都有机会去登高的。现代人完全没有登高的新鲜感了,上山可以坐缆车,上楼可以坐电梯。古人爬一座七层宝塔就得慢慢爬上去,爬一座山就更艰苦,这就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

下一句,“手可摘星辰”。从这一句开始,诗人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说这个地方真高啊,我感觉手一伸就能把星辰给摘下来。这一句写得还真挺像李白的。李白的诗里,常有一种飞凌太空、平视宇宙的霸气,比如“欲上青天揽明月”“携手凌白日”之类,喜欢玩弄日月星辰。

不过,下面两句更像李白写的,更有想象力。他说“不敢高声语”,不敢高声说话。为什么呢?“恐惊天上人。”古人认为星空之上都是神仙。他觉得手都能碰到星星了,天上的神仙岂不是我喊一嗓子就下来了吗?我还是别惊动那些神仙了,说话轻声一点儿吧!

我们把前两句与后两句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到这么短小的一首诗里,想象力是很惊人的。诗人先写“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是很夸张的。如果四句都这么夸张、吹牛,诗就没有味道了。前面两句写得大气,写得粗糙,显现了想象力的驰骋。后面两句则是粗中有细,在驰骋的想象中包含了微妙的感触。什么感触呢?就是不敢大声说话、怕惊扰了天上神仙的心理活动。

其实仔细想一想,后两句也是在描写“危楼”之“高”,但换了个方式。如果继续写月亮也能摘、太阳也能摘,读者就审美疲劳了。诗人不再吹牛,而是描写心理活动,通过一瞬间的“不敢”和“恐”,去凸显这座楼的高。这就好比,你想告诉别人一位美女有多么美,可以不直接拍摄美女的照片,而是拍摄看见美女的那些观众们的表情,多么陶醉,多么沉迷,效果可能更佳。

登峨眉山

唐·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整体来看,《夜宿山寺》确实很像李白的诗。李白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特别爱好神仙的人。从年轻时候开始,他就喜欢登山,到处寻找神仙、仙丹。一直到老,兴趣不减,正所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早年写过一首《登峨眉山》,里面说“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就是说如果碰到一个骑羊的仙子,愿意拉着他的手一起登天。由此可见,“凌白日”“揽明月”“摘星辰”“生紫烟”,这些超凡脱俗的画面背后,都有一个奇妙的神仙世界。所以我们说,《夜宿山寺》高妙的艺术手法,以及对于神仙世界的想象,确实比较接近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