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原文及详细翻译

乡村四月

南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描写的是乡村四月的景色和人物活动,可以说是一幅“乡村农桑图”。作者翁卷,字续古,还有一个字叫灵舒。他是永嘉人,就是今天的浙江温州。

中国古代很多诗人经常被归类于一些小群体里面。就像现在很多歌手,出道的时候属于某个“男子天团”“女子组合”。这些“天团”“组合”里的艺人,一定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关系不错,或者风格接近。翁卷在南宋末年的时候,就属于当时一个“诗歌小天团”。这个“天团”成员有四位,都是永嘉人,是老乡,被称作“永嘉四灵”。是不是挺霸气?

为什么叫“四灵”呢?怎么不叫“四才子”之类的呢?前文说了,翁卷的字是灵舒。“四灵”中剩下的三个,一个叫徐照,他的字是灵晖;一个叫徐玑,字是灵渊;还有一位叫赵师秀,号灵秀。你看,灵舒、灵晖、灵渊、灵秀,多么整齐啊!有没有人想起说相声的德云社啊?德云社里的演员,有“德”字辈,有“云”字辈,有“鹤”字辈。翁卷他们四个人的字号里都带一个“灵”字,所以叫“永嘉四灵”。

以后你们要看到这么一个称号,不要觉得奇怪。他们不是四个小精灵、小妖怪,是四位温州诗人。这四位写诗的风格也确实有相似的地方,都喜欢写风景、山水、风俗这样一些比较轻松的题材,用字造句也比较容易理解。

翁卷这首《乡村四月》,是如何描写乡村中的四月风光的呢?第一句“绿遍山原白满川”,“绿”和“白”很有意思。他其实是想让我们猜谜语,“遍山原”的是什么?“满川”的是什么?我们看了后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知道这个“绿”可能是树,但更有可能是稻田、桑田。那么“川”是什么?川是水,这个“白”是水的白,是清澈、明亮的意思。大家想一想,如果他写成“田遍山原”或“树遍山原”,好不好?下面他也不说“白满川”,说“水满川”好不好?

我们比较一下就能看出来了。直接说“田遍山原”“水满川”,非常死板。我们知道,“水”“田”都是一些很抽象的概念,水就是一种物质,田就是一种地貌。诗人不说破,而是绕个弯子,说这种事物的性质,叫“绿”,叫“白”。这样既引发了一些猜测,让我们读诗的时候增加了一些趣味,同时也把那种绿色与白色交织的画面直接呈现到读者面前了。

再举个例子,唐代大诗人李贺形容天空,不直接说天空,他说“圆苍”。“苍”就是青色、蓝色,又圆又蓝,这就是天空。同学们以后写作文时也可以尝试这种写法。每当你去说一个事物,比如说今天去看了一个池塘,你就想一想是什么样的池塘?碧绿的,清澈的,幽深的,明亮的,暖洋洋的,晃悠悠的,等等。池塘边有一棵树,它有什么样的叶子?细叶,圆叶,黄叶,还是嫩叶?多想一些形容词,从各种角度去描述景物,你的文章就会变得生动起来。

在山水美景之中,人们辛勤地劳作。我们永远要尊重农民,尊重劳动。

下面再回到《乡村四月》,第二句写“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就是杜鹃。古人用“不如归去”这四个字来形容杜鹃的叫声。这是古人天真烂漫的一面!他们经常把鸟的叫声“翻译”成一些有意义的短语,比如杜鹃的叫声就是“不如归去”,意思就是快回去吧;鹧鸪的叫声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意思就是走得好艰难啊!很多人听到、看到杜鹃时就会想,我是不是该回家了?别再做官了,回家吧!

在清脆、响亮的“不如归去”的杜鹃声里,却是“雨如烟”,这一句与“白满川”是相照应的。“满川”说明水涨起来了。水为什么会涨起来?因为雨下得多,杜鹃就在雨中啼叫。雨下得很细,又很密,千丝万缕飘在田间,犹如飘来云雾,就叫“雨如烟”。

接下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四月”,说明已经到了初夏。春雨已经下了好多,一直下到夏天。温州靠海近,春夏时候雨水充足。在绵绵细雨的乡村四月,人们都闲不下来,都忙碌在田间,又是“蚕桑”又是“插田”。“蚕桑”就是指种桑养蚕。古人种桑树,用桑叶去喂养蚕,然后让蚕去吐丝,用蚕丝去织布;“插田”,就是把稻子的秧苗一根一根插到水田里。趁着雨水充足,乡村百姓要多种桑树,多插稻秧,这样等到秋天收获的时候就有吃有穿了。乡村的农业生产是非常辛苦的,这首诗除了描写辛苦,还传达出了一种劳动的美。它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山水美景之中,人们辛勤地劳作。

这首诗没有太多深意,就是描写乡间生活,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种特殊的类型,叫田园诗或乡村诗。很多诗人,除了吟风弄月、饮酒弹琴,还会关注广大百姓的生活。

比如说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几十首描写田园生活的作品,叫《四时田园杂兴》,后面我们会讲“昼出耘田夜绩麻”等好几首,这里先读一首:“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第一句“新筑场泥镜面平”,说在稻田边上铺了一块平地。平地用来干什么呢?是用来打稻谷的。要把它弄得很平整,像一面镜子一样。然后是第二句“家家打稻趁霜晴”,“霜晴”就是秋天晴朗的日子。秋天收获的时候,最怕下雨,雨水会把庄稼都泡烂了。一到晴天,人们就赶紧把稻谷收上来,然后打稻子。为什么要打呢?就是用各种器具捶打稻子,让稻米跟稻壳脱离。现在我们有脱粒机,做这项工作就很容易。大家可以去看超市里卖的米,都是脱完粒的,白白嫩嫩的。白米的外面本来是有一层壳的,这层壳你得把它砸下来,趁着晴天赶紧砸,这就叫“家家打稻趁霜晴”。

一到丰收的季节,又赶上晴天的时候,大家就非常开心,于是第三句写“笑歌声里轻雷动”。大家一起打稻子,一片欢声笑语,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大丰收了嘛!最后一句写“一夜连枷响到明”,是说大家心情好,干劲足,趁着大好晴天,连夜继续打稻子吧!“连枷”就是打稻用的一种农具,不断地摔打,不断地脱粒,声音就像轻雷滚动一样,一直响到第二天早上。

将这首诗跟前文翁卷那首对读,你会发现,翁卷写的是初夏耕耘,而范成大写的是秋天收获,合在一起看,就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这样的田园诗、乡村诗,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它们描写农民的生产生活,包含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我们从中可以读到劳动的美,劳动的趣味,当然还有劳动的艰辛。这些生产活动——插秧、打稻、种桑、养蚕、缫丝,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绵延几千年的物质基础。大家永远要尊重农民,尊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