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原文及详细翻译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的题目是《鸟鸣涧》,其实它是一组诗(共五首)中的一首。五首有一个共同的题目,叫《皇甫岳云溪杂题》。云溪是地名,在长安的郊区,那里有一个别墅或者说是一个小庄园,它的主人叫皇甫岳,是王维的朋友。王维连着写了五首诗,可见他在朋友的庄园里过得很是惬意。这组诗主要写了庄园附近一些清丽美好的景色,其中第一首就叫《鸟鸣涧》。我们暂且不讲这首诗,先去看看其他四首诗都写了什么。

第二首叫《莲花坞》:“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什么是“莲花坞”呢?坞就是四面高中间低的一种地形,里面可能种了很多莲花,所以第一句就说“日日采莲去”。第二句“洲长多暮归”,划船划了很久,一路赏花采莲,晚上回来就比较晚。采莲时驾着小舟,撑一支长篙,即“弄篙”。“弄篙”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把水溅起来,但“弄篙莫溅水”不是说怕湿了自己的衣服,而是“畏湿红莲衣”,怕把莲花的红色花瓣给打湿了。这一句写得多么温柔!不是怕弄湿了自己,而是怕打湿了红莲的花瓣。

只有放松全部心灵,打开全部感官,才能体验这么丰富的夜晚。

再往下一首是《鸬鹚堰》:“乍向红莲没,复出清蒲飏。独立何褵褷,衔鱼古查上。”堰就是一个小水坝,鸬鹚就是鱼鹰。这里应该是有很多鱼鹰在捕鱼。“乍向红莲没,复出清蒲飏”,“飏”是飞扬的意思,写的是鸬鹚的矫健身姿,往前一蹿就蹿到莲花中了,然后往远处一看,它又从蒲草旁边飞了出来。飞出来之后是什么样子?“独立何褵褷”。鸬鹚立起来了,立在哪儿呢?“衔鱼古查上”,衔一条鱼站在木筏上。注意,这里用了一个形容词叫“褵褷”,它的本义是羽毛初生的样子。大家可以想想,小鸟、小鸡都是毛茸茸的,羽毛比较乱。这里形容鱼鹰从水里钻了一圈出来之后,羽毛有点乱,就像杂毛的小鸟一样立在木筏上,衔着一条鱼,非常矫健、精神。

再下一首《上平田》,题目也是个地名。它写的是:“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贤。”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即《论语》里“长沮、桀溺耦而耕”的故事。两位都是隐士,一位叫长沮,一位叫桀溺,他们跟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有一些对话,认为孔子整天忙忙叨叨的,到处周游列国,你看我们隐士过得多舒服啊!孔子就驳斥他们说,你们是跟鸟兽而不是跟人类住在一起的,我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就要为社会做贡献,所以我去从事改革的运动了!王维在这里使用《论语》典故,其实就是告诉读者,我这位朋友就像长沮、桀溺一样,是一个高人、隐士。诗中的“贤”就是高明的意思。王维自己很喜欢隐居在长安郊区,因此他会觉得这些隐者也都是高人。

最后一首叫《萍池》,就是布满浮萍的池塘:“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后两句写得很有神采。“靡靡”就是缓缓的、迟迟的,是说轻舟从池塘里慢慢地划过,浮萍便也慢慢地散开,等小舟过了之后,浮萍又慢慢地合上。你感觉是已经进入了一个平静的状态了,但一阵风吹过来,垂杨的树梢扫到绿萍上,再次把它扫开了一道痕迹。这就写得非常细腻。小船过去,浮萍打开、合上,然后柳条拂过来,浮萍又被打开、又合上。只不过,上一次可能是一道比较粗犷的痕迹,这一次则是一条柔细的痕迹。

总之,以上四首诗都写得非常恬静、优美。那《鸟鸣涧》呢?王维朋友的别墅应该比较靠近一条山涧,王维在里面住宿了一夜,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跟其他几首不同,他没有在大白天、大太阳底下去观察、去欣赏,而是在月光下,综合动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感受一个闲静的夜晚。

第一句,“人闲桂花落”。请注意,“人闲”是整首诗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天天工作、学习,晚上就不可能感受到外面的春风和鸟鸣,一切都会充耳不闻。只有悠闲自在的时候,才能全身心放松,感受到深夜里的种种美好。“人闲”,是整首诗的“诗眼”,是解读全诗的钥匙。

“人闲”之后,首先观察到的景物是“桂花落”,可是后面却又说“春山空”。既然是春天了,怎么还有桂花呢?桂花应该是在秋天开放啊。可能因为山间清冷,这是春天迟开的桂花。“人闲桂花落”,这个“落”字既写出了听觉感受,也包含着嗅觉感受。

桂花落在地上发出扑簌簌、沙沙沙的声音,非常微小,可以反衬整个山谷、山涧的安静,也能够表现人的悠闲。我小时候写作文时经常这么形容环境安静(可能现在大家也这么写),就是“教室里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这个句子原本挺巧妙,但写的人多了就成了俗套。以后你们就可以改一改了,写得美一点儿,比如“教室里连一朵花落在地上的声音我都能听得见”。

除了写听觉,这句其实也在写嗅觉。桂花是十里飘香的。花这么香,落在地上,既有声音传来,自然也会感觉有香气荡漾开来。当然,在朦胧的月光下,诗人还可能看到桂花凋落的样子,这又包含视觉感受了。可见,诗人充分地利用“落”字,去突出人的悠闲自在以及多种感官的敏锐。同时,“人闲桂花落”作为一个整体,与后面的“夜静春山空”又形成了一个美好的对比,即安静的环境与悠闲的内心相互映衬。

在“夜静春山空”中,我们要注意这个“空”字。“空”与“静”“闲”都是有呼应的。“空”有空寂、寂静的意思。因为夜静,才会让人感觉春山如此空寂、寂静。你想想,要是人声鼎沸的地方,外面敲锣打鼓的,你就会觉得环境特别拥挤,有种被压制、被困住的感觉。如果外边一个人都没有,什么声音都没有,连桂花落在地上的沙沙声你都能听得见,这时候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空旷,多么宽绰,多么寂静,这就叫“夜静春山空”。

前面两句都在写山谷里如何安静,后面两句突然写了一个声音,既是反衬山谷的安静,同时也是突出这个声音本身带给人的惊喜。对于诗人而言,他的心情是放松的,他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的“时鸣”是一个很有神韵的短语。小鸟不是总在那叫,唧唧呱呱的,那就不是“夜静春山空”了。小鸟怎么叫呢?为什么会叫呢?月亮一出来,那月光太明亮、太皎洁了,以至于让山间的小鸟以为是天亮了,所以是“惊山鸟”。小鸟惊起之后会鸣叫几声,而这个声音又是时有时无、似近似远的。因此,“时鸣春涧中”既是在写听觉,也是在用听觉去暗暗地接通视觉,好像觉得小鸟应该就在不远处的涧水边,也许打开窗子就能眺望到。于是诗人脑中便可能浮现出一个画面:在皎洁的月光下,树枝上有一只小鸟在那儿鸣叫,树枝底下就是湍湍流淌的清澈的涧水。

总的来说,《鸟鸣涧》就是这样一首简约而不简单的小诗。它告诉我们,只有放松全部的心灵,打开全部的感官,才能体验到如此丰富的一幅画面。它既是画面,也带有香气,也有声音,当然还包含人的心情、感受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