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原文及详细翻译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的诗,小朋友们估计读得很少,因为不太适合你们读。李贺的外号是“诗鬼”,不是说他写诗很恐怖,而是说这个人太敏感,又太悲观,显得阴气森森。据史料记载,他长得非常清瘦,身体很不好,最后只活到了27岁。他考试、做官都非常坎坷,天性又有些抑郁,写起诗来又是呕心沥血,伤气伤神,所以活不长。他20岁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说“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大家看,他多么悲观!

不过,李贺的《马诗》却非常适合大家读,属于李贺诗集中比较健康、积极的作品。《马诗》不止一首,他一共写了二十三首,写于元和九年(814年)。这一年正好是马年。他客居潞州的时候一口气写了二十三首,全部跟马有关。我们先来读第五首。

第一句,“大漠沙如雪”。“大漠”,就是边塞的沙漠。沙漠是什么样子?“沙如雪”这个比喻写得好,一语双关,既说沙的颜色像雪,白花花一片,一望无际,同时也暗含一个意思,即边塞是非常寒冷的。

很多诗人写过边塞的奇寒气候。比如王之涣写“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塞外的春天很晚很迟。岑参《白雪歌》写“胡天八月即飞雪”,是说农历八月的时候北方塞外已经下雪了。他继续写“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说整个大漠全部被冰覆盖,连天空的云都冻起来了。这就是边塞的奇寒风光。岑参是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写了很多,李贺则是用简简单单一句“沙如雪”,准确地形容出了边塞的独特气候与风光。

第二句,“燕山月似钩”。燕山就是燕然山,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燕然山在中国历史与诗歌中,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名。东汉时期窦宪曾经大败匈奴,他让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刻在燕然山的石壁上,希望能永垂不朽。自此以后,很多渴望在边疆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都会怀念窦宪的这次胜仗,怀念班固的这篇文章。比如范仲淹《渔家傲》词里,写“燕然未勒归无计”。“勒”就是刻。这句词的意思是说,我没有打一场大胜仗,没有把功勋刻在燕然山上,我就没法回去。自古以来,燕然山象征着边塞战功。

“月似钩”,这三个字也值得琢磨一下。“钩”是什么?很多弯曲的金属物件都可以称为“钩”。弯曲的剑,钓鱼的钩,用来悬挂东西的钩,马身上的装饰物,衣服上、帘子上的装饰物,都是“钩”。既然这首诗的地理空间设定在边塞大漠,又写到象征着边塞战功的燕然山,那么把“钩”理解为弯曲的剑,可能更恰当一些。“燕山月似钩”,就是写边塞天空的弯月,犹如战士佩带的弯剑。

李贺《南园》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意思是,好男儿应该带着宝剑去边塞攻伐敌人、收取土地。这里的“吴钩”也是弯剑。由此可见,“燕山月似钩”看似宁静,其实蕴藏着凌云壮志。这就为后两句酝酿了英雄气概。

瘦骨嶙峋的李贺,希望自己是一匹骏马,奔驰在秋天的生动气韵之中。

第三句,“何当金络脑”。“金络脑”就是用金属制成的马笼头。大家如果有机会骑马,不妨观察一下,马的嘴巴上罩着一个笼头,是系缰绳用的。“金络脑”的“金”,是一种修饰、美化,不可能真的用黄金去做,其实就是铜或铁的马笼头。他为什么要强调金这种色泽呢?李贺是个特别敏锐的人,对于色彩、声音、气味都很敏感。前面先写“沙如雪”,然后写“月似钩”,色泽都很明亮。那么“金络脑”则是最亮的那个点,好像是银河中最亮的一颗星。“何当金络脑”,就是说骏马什么时候能够套上金络脑,载着我奔驰在“大漠沙如雪”之中,奔驰在“燕山月似钩”之下呢?

最后一句,“快走踏清秋”,其实是对前面三句的总结。根据前面三句的铺垫,我们能猜到最后一句一定是描写骑马奔驰的场景,但李贺仍然给了我们惊喜。“快走”就是跑得很快,这两个字很平凡。不平凡的是最后三个字,“踏清秋”。同学们,这三个字充分展现了汉语的魅力。如果把“踏清秋”翻译成英文,或者翻译成现代汉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匹马是在清秋中踏呢,还是踏着清秋呢?可是秋天怎么能被踏在脚下呢?这就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没有那么多语法,就是把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放在一起,让你自己去联想。

从实际场景来看,作者的意思肯定是骏马在清秋中踏着土地飞奔。它踏的肯定不是秋天,而是土地,是沙漠。但是如果直接写“快走踏沙漠”,又太老实、太刻板了。李贺故意说“踏清秋”,这里包含一层难以言喻的美感:秋天让人觉得轻快,秋高气爽嘛!那么这匹骏马仿佛奔驰在秋天的生动气韵之中。秋天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季节名词,而是化成一股徜徉在天地间的清爽之气,在这样的气流中,有一匹骏马在飞驰。它仿佛不是在地上奔驰,而是像我们坐飞机一样,在气流中颠簸,在动荡中勇往直前。

如此轻快如飞的情景,实际上是李贺想象着自己实现理想之后的样子。这是李贺瘦弱的身体里蕴藏着的壮志。这个理想一直没有实现,但是他一直在那里畅想着、追求着。

李贺写了二十三首《马诗》,里面经常带着炽热的追求,也带着一些牢骚。他通过种种骏马的形象去刻画自己内心的壮志和痛苦。让我们再读两首吧。

第四首是这么写的:“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他说这马不是普通的“凡马”。那是什么样的马呢?“房星本是星”,古人认为马是由天上房星的精气凝聚而成。这是古人的一种观念,认为大地上的超凡之物会跟天上的星辰有呼应关系。李贺的意思是,这匹马是天马下凡。

前两句是虚写,下面两句写得很实:“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并不是膘肥体壮的马才能叫骏马,很多人都认为瘦硬的马才能跑得更远。我们看现在奥运会上有两种运动员,一种是博尔特那种,肌肉发达;一种是肯尼亚的长跑选手,非常瘦,但是有耐力,有骨力。李贺说“向前敲瘦骨”,说明骏马很精瘦。敲一敲,他觉得“犹自带铜声”。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此马虽然瘦,但肌肉很结实;另一层意思是可能就是因为它瘦,所以很多人看不出这匹马的内力与潜力,毕竟伯乐很少。如果有人上去敲一敲马骨头,声音应该带着铜的质感吧!这是一种联想,看到它瘦,就会觉得它的肌肉非常刚健,就像金属一样。我们现在看一些很健美的人,他们的肌肉好像是古铜色,是不是?李贺说,我现在就是一匹瘦马呀,我虽然有能力,可是没人来敲打我,没人看到我非凡的一面。

再看第十首:“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项羽的故事。项羽被刘邦打败了,到乌江亭边。乌江亭长就催他:大王,你快渡江吧,这儿还有一艘小船,渡江之后,“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啊,我们还可以东山再起的!但是项羽说,打败仗打成这样,我哪里有脸面再去见我的父老乡亲呢?他当场就拔剑自刎了。

李贺这首诗,就写了英雄末路的结局。“催榜渡乌江”,有人催着,赶紧划船渡过乌江啊,但是项羽没走,自杀了。他的乌骓宝马,在风中为英雄而哭泣,即“泣向风”。哭什么呢?“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这是写乌骓马的心理活动:大王你自刎之后,我去服侍谁呢?我是一匹骏马,骏马只会追随英雄。你死之后,天下再无英雄,我就无主可以追随了!显然,乌骓马的慨叹,就是李贺自己不遇明主的慨叹。

以上三首《马诗》,都表现了李贺心中的壮志和痛苦。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各种各样的马,也包含着怀才不遇的牢骚。大家如有兴趣,可以把剩下的二十首再读一读,继续感受一下这位瘦骨嶙峋的诗人内心的蓬勃力量。

延伸阅读

夏日绝句

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