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缺乏安全感:人渣父亲+负能量母亲与闺密+自作孽

一个毕业于国内top2高校、非常漂亮的女孩子,拒绝了同班同学的追求,选择了一个三本院校的男生。这还不是亮点——真正的亮点在于,她拒绝掉的这个男生,是她喜欢的;而她接受的这个男生,并不太符合她的审美观。
当然,没过多久,她和他分手了。然后,下一次找对象的时候,她又继续找一个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后,因为很难勉强自己而再次分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屡次拒绝跟自己“门当户对”,并且自己也喜欢的男生,而倾向于选择条件差一点的男生呢?
爸爸去哪里了
原来,在她6岁的时候,她的父母离异了。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那种孤独凄伤的感受让她刻骨铭心。
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将来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安全感的形成,与童年时所获得的爱的多与少有关。获得的爱比较多,而且还是无条件的爱,那么一个幼小的孩子就会对‘我有价值’这一点深信不疑,安全感就此形成。相反,一个孩子如果获得的爱比较少,而且还常常是有条件的爱,那么这个孩子的心就会很紧张,安全感就会偏低。”
一个在学业和事业上都绝顶出色的女读者告诉我,尽管追求她的男人络绎不绝,用“能够组成一个加强连”来形容也不过分,但她还是特别缺乏安全感,即便是跟一个并不十分优秀的男人相处,她也会担心被甩掉。这样一个出色得“令人发指”的女性,竟然也会自卑得一塌糊涂,这实在是“天理难容”。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她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家人几乎忽略了她的存在。甚至,在她15岁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去上海报到,而父母,全部都去陪考上省城某大学的儿子了。大学四年,每次宿舍的电话铃声响起,她都特别希望是自己的父母打来的,可是希望一次次地落空。当然,父母也没有完全忽略她的存在,他们每次需要用钱的时候,特别是需要她花钱来替这个家庭撑门面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个女儿——毕竟,她是这个家族里最有出息的一个孩子。
因为从小缺爱,所以她在潜意识中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劲,不值得爱”,继而,在成年后,如果她特别爱一个男人,哪怕这个男人也特别宠爱她,她也会很惶恐:“我配得上吗?”一旦有了“配不上”的顾虑,她就会特别担心失去。
在其他的案例中,缺乏安全感的女生,即便不是双亲都不爱,至少也是缺少父爱。
本来,父亲是女孩子在生命中第一个能与之建立亲密关系的男人,如果早年父亲不爱她,那么,在后来的一生中,她都会对来自男人的爱心存顾虑。从小缺少父爱,会让这个女孩子永远生活在“匮乏感”中,并形成一种“稀缺头脑模式”,因而,在恋爱或择偶时便把注意力都用来追逐“对我好”这一稀缺资源上,而诗意、浪漫、魅力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反倒被她忽略掉了(不是不喜欢,而是“消受不起”)。不过,把“他会不会对我好”看得太重,反而会格外害怕失去。
批评式的父母
当然,我们并不能断定,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父母就一定是不爱她的。也可能是,父母尽管实际上很爱这个女儿,但因为不太会表达,而让女儿没有享受过被宠爱的亲昵感,那么,结果便是,尽管她在理智上相信父爱、母爱的存在,但在感性的层面上,她仍然是“缺爱”的。
甚至,还有一些变态的父母,非但无法给予孩子被宠爱的感觉,反而老是以一种类似于折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
在《红楼梦》中,有好几次,贾政让宝玉当着客人的面作诗,宝玉作的诗显露了非常了不得的才情,客人赞不绝口,贾政却不断地给宝玉泼冷水,甚至是近乎于侮辱的批评。实际上,在内心里,贾政对宝玉的表现却是很满意的。这仅仅只是文学中的场景吗?不,现实中多的是,文学就是源于现实的。
不少父母,十分吝啬于夸奖孩子,甚至把不切实际的批评当作教子良方,而且,还认为这是“为了你好”,真的是太荒谬了。这种教育方式,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温情,而只能感受到对惩罚的恐惧和对父母的不信任。况且,女孩子的心理素质本来就比男孩子差,更容易受影响。迟早有一天,女儿会发现,只有自己做到完美,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可是人无完人,所以父母对自己的批评,终究无可避免。
既然生活中总要不断地受到父母的批评,那么,孩子不如先发制人——假定批评是有用的和必要的,然后仿照父母批评自己的方式,发动对自己的批评。在父母批评自己之前,孩子开展了自我批评,把父母批评的原版,翻版为孩子高仿真版的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的时间长了,她就真的被自己给洗脑了,有了一种完美主义倾向。因此才会尽管优秀得令人惊讶,却依然会觉得“我真的很差劲”,自卑得一塌糊涂。
人渣父亲、负能量的母亲与闺密
除去“缺爱”,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童年时的成长经历,基本上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父母离异,或者,父母虽然未离婚,但关系很糟糕。长期的耳濡目染,给她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这种阴影,会影响她们后来的爱情与婚姻。
在婚姻破裂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子,天然地对爱情有一种不信任感。尤其是,很多女孩子,在她们十几岁甚至几岁的时候,就目睹了父亲对母亲的背叛。在那个幼小的年纪里,她们还不能全面而理性地看待外遇,而是认为,她们父亲的做法就代表了所有男人,“凡是男人,都爱偷腥”。
更严重的是,在婚姻不幸的家庭里,被背叛的母亲常常会在孩子面前抱怨父亲,尤其是在女儿面前。不用想都能猜得出来,在婚姻不幸的家庭里,女孩十之八九从小就会被妈妈灌输各种负能量。比如,“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你以后应该找个长得丑的男人,他才不会出轨”。可以预料,这个女孩在长大之后,根本无法信任男人,严重缺乏安全感。
还有的女孩子,虽然自己的父亲并不是个渣男,但她们在早期的恋爱经历(通常是初恋)中遭遇了背叛,或者,从闺密添油加醋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产生了心理阴影。这种心理阴影,会造成她们智力水平的下降,进而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男人=渣男”。
而大批量无良又无脑的影视剧和网络小说,又强化了她们的这种印象。微信公共平台上有一大批专门为女人而写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大意就是,女人应该从男人那里获得怎样的待遇,才能过得幸福;女人应该如何防止男人出轨。诚然,并非所有女人都会看这种毫无营养的文字(具有调侃戏谑色彩的另当别论),但我本着研究的心态打开看了一下,这样的破文章,传播效果都特别好。这样的文章,不仅无脑,而且无良,它们的最大功效就是将那些拒腐防变能力差的女人的智商和情商都拉低——让女人变得矫情,觉得男人不够爱自己;让女人更加坚信“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因而,更加缺乏安全感。
越是不信任男人,便越是喜欢胡思乱想。在很多情况下,人的“不安全感”,正是由想象力太过丰富所造成的,那些让你觉得不安全的因素,可能是你凭空想象出来的。
自作孽
但并非所有在早期有过糟糕经历的女孩子都会缺乏安全感。为什么有的女孩子能够走出父爱缺失的魔咒,而有的就不行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实事上,如何看待过去的经历,要比自己过去经历过什么更重要。
爱情不是交易,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必定会有回报,你得有这个心理准备,否则,最好别跟人谈情说爱。有的人,就是太计较自己的付出有没有回报,或者,回报是否对等。倘若觉得自己用情更深,却没有得到等额的回报,她便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吃亏感”,因而,缺乏安全感。
情商也很关键。女人看见自己喜欢的男明星尖叫,看见街边的帅哥时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花痴状,男人一般都不会计较;但倘若男人对路边的美女多看了几眼,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就会受不了。这叫什么?情商低,不尊重人性!
当然了,对这种现象,女人会辩解称“我们直觉很准的”。不过,我每次看到“女人的直觉很准”,就忍不住想呵呵。“直觉准”的最准确含义,难道不就是捕风捉影、小题大做吗?男人直觉也准,我的直觉比女人还女人。但男人不太会像女人那样捕风捉影、小题大做。
缺乏安全感的女人,有着共同点:独处能力太差,精神上不够独立,把男人看得太重。有好多女人,会因为男人忙着打游戏而不陪自己逛街抓狂,为男人忙着看球赛而不陪自己看电视而发火。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矫情,而是缺乏安全感所致。奇怪的是,难道你们离开了男人的陪伴就会死吗?
女人缺乏独处能力,与兴趣爱好单一、缺乏追求,尤其是忽略了精神上的成长有莫大的关系。
过分地把心思花在男人身上,当然就会相应地高估他的价值。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往往判断力极差,严重高估了自己那个臭男人的魅力,好像真的会有人来勾引你那个臭男人似的,又好像你那个臭男人真的有多大魅力能勾引到别的女人似的。谁稀罕你那个臭男人?
也许,那个男人是真的有价值。此时,这个女人会强烈地觉得“我配不上他”。可是,你既然明知自己配不上人家,为什么还要高攀?人性的弱点就在于,我们在寻找爱情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要高攀。可是,越高攀,就越容易缺乏安全感。并且,越是自己没本事的女人,就越想去高攀,想通过借力别人来改变自己平庸的命运。所以,你缺乏安全感,那是自找的。你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