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原文及翻译

郑燮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原文翻译】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他画竹尤其出名。这一节题画文字,非常精当地表述了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即现实经验中的对象与艺术创作中的物象之间是如何转化的,两者关系究竟如何?

清秋之晨,烟光、日影、雾气之中的“眼中之竹”,是现实中的竹子,是它激起了画家的欣赏和创作冲动,而产生“画意”。

但画家要画出来的竹子即所谓“胸中之竹”,却与现实中的竹子并非一物,它必然经过了画家的艺术之眼剪裁勾勒,是画家意念之中的竹的意象。

最后,画家挥毫落笔,呈现在纸上的“手中之竹”,则因为画家实际技艺的原因、因为绘画过程中瞬息万变的灵感等,与画家想要表现出来的胸中之竹的意象,也不可能是完全吻合的。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之间毫无疑问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它们却绝不是完全吻合的,这是一个从现实到艺术的过程,是一个艺术提升、转化现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