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降服突厥

  就在大隋王朝沉浸在新都落成的喜悦中时,北部边境的突厥民族,突然进犯。在这种情况下,隋文帝将如何应对?在与突厥交战的过程中,双方究竟有着怎样的心智较量和武力比拼?
一、突厥势盛
隋朝建立之后,建立新制,起用新人,营建新都,真是万物维新,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隋朝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它除了要处理国内问题,还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开皇二年(582)五月,就在隋朝上下齐心合力进行内部建设的时候,边境忽然传来一个坏消息,北方的突厥率领四十万大军,伙同原来北齐的营州刺史高宝宁,朝着整个长城沿线扑过来了!四十万大军在当时可是极大的数字,突厥为什么要如此大规模地进攻隋朝?有几个原因。
第一,突厥不希望隋朝统一。公元6世纪初突厥从蒙古草原崛起之后,很快就成了北亚霸主。而当时的中原地区正是北齐和北周并立,双方为了压倒对手,都争相结好突厥,每年都向突厥输送大量财物。
这样一来,突厥可太高兴了,骄傲的佗钵可汗曾说:“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只要我在南边的两个儿子都孝顺,我怎么会担心穷呢!
两家的好处它都吃,突厥到底帮谁?北齐强的时候帮北周,北周强的时候则帮北齐。总之,就是要让两个政权保持平衡,维系东西分裂的局面,自己渔翁得利。可是后来,北周统一了北齐,接着,隋朝又取代了北周,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这对突厥相当不利。更让他们觉得刺激的是,新生的隋朝对突厥非常冷淡,再也不向突厥进贡了,突厥怎么能够容忍呢?
第二,突厥的可贺敦,也就是第一夫人是北周的千金公主,也想为自己的家族报仇。千金公主是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在北周末期嫁到突厥来和亲。可是,杨隋代周,整个北周皇室差不多被一网打尽,她的父亲赵王也被杨坚陷害,死于非命。
女儿哪怕远在天边,也永远把娘家放在心底。想想娘家的悲惨遭遇,千金公主真是无限辛酸。于是,她天天在突厥可汗沙钵略面前吹风,让他替自己报仇。在她的鼓动下,沙钵略对下属贵臣说:“我,周之亲也。今随公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乎!”我可是北周皇室的亲戚啊。如今他杨坚当了皇帝,我要是不做出点姿态,哪有脸再见我的可贺敦!
第三,当时蒙古草原正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整整一年都没有下雨下雪。突厥可是逐水草而居,现在水没了,草也枯了,牲畜大量死亡,真是致命的打击。突厥人要维持生存,也只能走打仗、抢掠这条路了。
基于这样三个原因,就在开皇二年(582)五月,突厥向长城一线发起了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虽然隋朝刚刚立国不久,但隋文帝还是坚决主张,打!之所以这么坚决,也有他的一番考虑。
第一个考虑针对整体局势。他知道,突厥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不想看到中原地区统一,因此,想跟突厥寻求和平是不可能的,既然想打也得打,不想打也得打,不如索性丢掉幻想,破釜沉舟。
第二个考虑针对突厥实力。他觉得,突厥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可怕。北周时期,隋文帝的父亲杨忠曾经与突厥联手攻打北齐。结果突厥人来了之后,抢东西倒是勇猛,真打起仗来都跑光了。杨忠太生气了,回到朝廷之后,就打报告说:“突厥甲兵恶,赏罚轻,首领多而无法令,何谓难制驭?由比者使人妄道其强盛,欲令国家厚其使者,身往重取其报。朝廷受其虚言,将士望风畏慑。但虏态诈健,而实易与耳。”杨忠认为,突厥人装备差,而且赏罚不分明,首领多而法令不统一,因此并没有那么能征善战,难以控制。过去我们老是觉得他们可怕,是因为过去派去的使者,都妄言突厥有多强盛,想让国家给突厥使者更优厚的财物,自己往来出使突厥时也能得到丰厚的报偿。朝廷受到这些使者的虚假欺骗,将士们也都望风畏惧。现在我认为,他们不过是些貌似强壮的纸老虎,实际上很容易对付。
当时杨忠这番言论并没有打动皇帝,倒是给杨坚留下了深刻印象。谁说突厥就一定战无不胜?把这两方面的原因叠加起来,隋文帝就不想妥协了。
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马上就叫停了对突厥的进贡,而且,征调百姓,修补长城,还派出将领镇守边关,一直在做战争的准备工作。现在,既然敌人已经进犯,那就还击吧。
二、战斗英雄
要知道,自五胡十六国时代以来,中原政权跟北方少数民族打,基本就没赢过。而这次隋朝跟突厥交战,真是打出了威风,涌现出两个一级战斗英雄:一个叫达奚长儒,另一个叫史万岁。
先看达奚长儒。达奚长儒是鲜卑人,是行军元帅虞庆则的麾下。
当时,突厥已经进入渭水流域,隋文帝赶紧命令虞庆则进驻弘化(今甘肃庆阳)。到了弘化之后,虞庆则就派达奚长儒先带一个小分队去探探路。
可是,达奚长儒万万没想到,就在离弘化不太远的周槃,他和沙钵略的大部队遭遇上了。达奚长儒手下只有两千人,而沙钵略这边则是十几万人。士兵一看面前黑压压望不到头的骑兵,吓得腿都软了。
怎么办?达奚长儒觉得,众寡如此悬殊,如果掉头逃跑,等于自己先乱了阵脚,到时候,突厥骑兵蜂拥而上,不用说打,踩也把人踩死了。因此,不能乱跑,只能是以战求生。他把战士编成严整的方阵,每个人都长刀在手,步调一致地往弘化方向撤退。
突厥人怎么能让这些到嘴的羊羔轻易逃跑?排山倒海一般冲了过来。一阵刀光剑影,达奚长儒的方阵很快就被冲散了。可是冲散了不要紧,达奚长儒一声令下,再把散兵重新组织起来,还是编成方阵,边战边走。就这样,聚了又散,散了再聚,紧紧团结在达奚长儒的周围,就是不屈服。开始战士们手里还有兵器,后来,剑都折了,刀也卷刃了,就用拳头来打,打得手上的骨头都露出来了。
这些战士为什么如此顽强?因为达奚长儒本人也是身先士卒。他五处受伤,其中,贯通伤就有两处,但是依然裹伤迎敌,这成了对部下最好的激励。达奚长儒这支小分队坚持了整整三天,顶住了突厥人十四次进攻!到了第三天,两千人的队伍只剩下了二三百人,不过他们也离弘化城越来越近了。
按说,这个时候,虞庆则应该率军出来接应。但是非常遗憾,他没有。别看虞庆则平时可以左右开弓,号称名将,可当他看到这一小队血肉模糊的队伍后面跟着那么多突厥人,还是害怕了,紧闭城门,不敢救援!
那么,这二三百人的队伍到底怎么样了?是不是被突厥人消灭了?也没有。仗打到这么惨烈,已经远远超过突厥人的预期了,面对着眼前这支不要命的队伍,再看看身后一路的尸体,再看看前面高大的弘化城城墙,骄傲的突厥人忽然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自己主动撤退了。
最后清点战场,达奚长儒以两千人的兵力,杀伤敌军过半,这真是世界战争史的奇迹。隋文帝也是深受震撼,下诏通令嘉奖。诏书说:“突厥猖狂,辄犯边塞,犬羊之众,弥亘山原。而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所部之内,少将百倍,以昼通宵,四面抗敌,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凶徒就戮,过半不反,锋刃之余,亡魂窜迹。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言念勋庸,宜隆名器,可上柱国,余勋回授一子。其战亡将士,皆赠官三转,子孙袭之。”意思是说,突厥人猖狂,侵犯我边塞,敌人多如羊犬,遍布山野。长儒受命去北边阻敌。他率领不足敌人百分之一的士卒,不分日夜,四面抗敌,历经十四次激战,所向披靡。来犯的突厥人,大半有来无回,沦为刀下亡魂。如果不是长儒英勇威武,赤心报国,抚慰统御军队有方,让士卒拼死效力,又怎么可能以少败多?他的功勋应当镌刻于宝器,他应当被封为上柱国,剩余的功绩足以再授封一个儿子。那些阵亡的将士,都赐官位三级,由子孙承袭。大力表彰了这个英雄群体。
再看第二个战斗英雄史万岁。史万岁对付的就不是沙钵略可汗了,而是阿波可汗。当时突厥一共有五大可汗,沙钵略算是他们的共主。每个可汗都有地盘,互不统属,但遇到战争则要听沙钵略调遣。所以,沙钵略可汗进攻东部地区的时候,阿波可汗也从西边向隋朝发起进攻。
隋文帝派他的姐夫窦荣定为行军元帅,西出凉州(今甘肃武威),迎战阿波。眼看两军交战在即,窦荣定说,两国交战,士兵何罪之有!为什么非得杀这么多人才能分出胜负呢?不如我们双方各派一个壮士决一雌雄,我们赢了,你们撤退;你们赢了,我们撤退。
阿波可汗也是英雄,喜欢这种一对一的比法,马上表态说,没问题,那就单挑。
窦荣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把握要单挑?因为他手里有一个秘密武器,这个武器就是史万岁。此人可是个传奇人物。他出身昭武九姓之史国,是个胡人。北周末年“三方叛乱”的时候,他隶属于韦孝宽军团,是行军总管梁士彦的手下。
一次行军的路上,天上飞过来一行大雁。史万岁就对梁士彦说,看我来射那第三只!说完,盘马弯弓,第三只大雁应声落地。史万岁的名声一下子就传开了。
后来,史万岁因为卷进一场谋反案,被发配到敦煌戍边。开始的时候,长官还不了解他,总是羞辱他,有一次史万岁在长官面前露了一手,长官马上心服口服,把他视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敦煌紧挨着突厥,史万岁经常到突厥那边打猎去,每次都是深入好几百里,从来没有失过手。所以,突厥人对他也是久仰大名,相当畏惧。现在,朝廷用人之时,史万岁投靠到窦荣定的门下,窦荣定也是早闻大名,把他当成了秘密武器。
既然两军的长官都已经同意了单挑,史万岁就跃马而出,就在两马交错的一瞬间,神鬼不知之际,突厥壮士的人头已经在史万岁的手里了。突厥人一看,大惊失色,再一打听,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敦煌戍卒史万岁,更是佩服,只好如约后退。就这样,因为史万岁一个人,几千几万人的性命就保住了。
讲完两个战斗英雄的故事,就不难明白,如果说达奚长儒和他的部队体现的是隋朝军队坚韧顽强的集体风貌,那么,史万岁体现的就是隋朝将领的个人英雄主义了。有这样英雄的将领,再有这样不屈的士兵,隋朝还有什么打不赢的仗吗?
三、外交胜利
但是,自古以来,打仗并不只在战场上进行。就在将士们前线浴血厮杀时,隋朝的外交活动也在配合进行。在这条战线上,也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隋朝著名的外交家,唐朝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
开皇二年(582),突厥大举进犯,突厥刚一出兵,长孙晟就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疏。他说:“玷厥之于摄图,兵强而位下,外名相属,内隙已彰;鼓动其情,必将自战。又,处罗侯者,摄图之弟,奸多势弱,曲取众心,国人爱之,因为摄图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迹示弥缝,实怀疑惧。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间,颇畏摄图,受其牵率,唯强是与,未有定心。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乘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什么意思?
当时,突厥分为五大可汗,第一个是沙钵略可汗,名叫摄图;第二个就叫第二可汗,叫庵罗;第三个称为阿波可汗,名叫大逻便;第四个称为达头可汗,名叫玷厥;第五个则是沙钵略可汗的亲弟弟突利可汗,名叫处罗侯。
长孙晟说,突厥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分裂。在这五大可汗中,达头可汗、阿波可汗和突利可汗都与沙钵略有矛盾。既然他们彼此有矛盾,那我们就应该离强合弱,远交近攻,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内部矛盾,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可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判断。隋文帝一看这份奏疏,非常高兴,马上把长孙晟请到跟前,想要亲耳听听他的高见。结果,长孙晟一边讲着天下大势,一边就把突厥的山川地图给画出来了,而且,还把每个可汗的强弱虚实都给隋文帝剖析了一遍。
隋文帝一听太震撼了。这长孙晟怎么对突厥的事情这么清楚?因为当年送千金公主和亲的时候,他就是送亲使团的副团长。
当年突厥和北周和亲,两边都争相夸耀自己的力量,所以,送亲团也好,迎亲团也好,各个都是容貌英俊、武艺高强。长孙晟能够在这个精选出来的队伍里成为副团长,可见水平很高。
果然,到了突厥后,沙钵略可汗对其他人都没放在眼里,唯独看中了长孙晟,挽留他住了一年多。
有一次,沙钵略可汗和长孙晟一起出游,正好看见两只雕争肉吃。沙钵略顺手给了长孙晟两支箭,说,你把这两只雕射死吧。长孙晟看了看角度,只抽出一支箭来,弯弓射过去,一下把两只雕穿成了糖葫芦。这就是成语“一箭双雕”的来历。
突厥民族天生崇尚英雄,一看长孙晟射箭这么准,沙钵略对他佩服得无以复加,让贵族子弟都来陪他玩,跟他学射箭。特别是沙钵略的弟弟突利可汗,干脆偷偷跟长孙晟结了盟,天天来和长孙晟一起指点江山,纵论天下大事。历史上哪个特工能有这样好的工作条件啊!一年之后,长孙晟已经把突厥的部众强弱、山川地理和战略虚实都弄得一清二楚了。
现在,两国交兵,他把这些成果都贡献给隋文帝,隋文帝能不重视吗?马上就照长孙晟说的去做外交了。
隋文帝派出了两个使团。一个使团往西,去找沙钵略的叔叔达头可汗,赐给他一面狼头纛,也就是狼头大旗,这在突厥人看来是权力的象征,向他表示,隋朝更认可他的权力;还有一个使团往东,由长孙晟亲自率领,去找从前的朋友,沙钵略的弟弟突利可汗,跟他重修旧好。这就等于在沙钵略的东西两边各插了一把尖刀。
这还不算,更厉害的一招是对付阿波可汗的。阿波可汗和窦荣定交战,结果,窦荣定让敦煌戍卒史万岁出马,把阿波吓退了。当时,长孙晟就在窦荣定身边当偏将。他一看阿波退兵,马上就派使者去找阿波了。对他说:“摄图每来,战皆大胜。阿波才入,遽即奔败,此乃突厥之耻也。且摄图之与阿波,兵势本敌。今摄图日胜,为众所崇;阿波不利,为国生辱。摄图必当因以罪归于阿波,成其夙计,灭北牙矣。愿自量度,能御之乎?”人家沙钵略每次出来,都能打胜仗,可是你居然一打就输,这不是突厥的耻辱吗?况且沙钵略与你阿波兵力相当,如今沙钵略连日获胜,受人崇敬,而你阿波战则落败,给国家带来了耻辱。沙钵略肯定会乘机归罪于你,达成他图谋已久的野心,向北消灭掉你。
言外之意,沙钵略早就想吞并你的势力,这次肯定要拿这件事做文章,你估计自己打得过他吗?
阿波一听,出了一身冷汗,是啊,这可怎么办?赶紧派人听听长孙晟的高见。长孙晟对他的使者说:“今达头与隋连和,而摄图不能制,可汗何不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此万全计也,岂若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邪!”现在达头可汗已经与我隋朝联合,沙钵略不能再制约于他。可汗何不也依附我大隋天子,联结达头,相互联合成强势呢?这才是万全之策啊。怎么至于兵败获罪,归向沙钵略,然后被他屠戮侮辱呢?总之,一句话,你就投靠我们大隋吧。
阿波听长孙晟分析得头头是道,想来想去,真派使者跟着长孙晟入朝了!
沙钵略一听阿波可汗派遣使臣到了隋朝,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你打败仗也就罢了,居然还敢叛变!趁着阿波可汗还没有回来,自己率军袭击了阿波可汗的牙帐,不仅收编了阿波可汗的部众,还把阿波可汗的母亲杀死了。
阿波可汗是个孝子,回来一看惨状,真是椎心泣血,只好掩埋了老娘,向西投奔达头可汗去了。而早就投靠了隋朝的达头可汗,一听阿波的遭遇,勃然大怒,马上援助阿波向东进攻沙钵略,阿波和沙钵略一交锋,原来被沙钵略收编的那些部众纷纷倒戈,又回到了阿波的旗下。
这样一来,沙钵略可就吃亏了,只好狼狈地逃回东边。俗话说墙倒众人推,一看沙钵略实力不如从前,其他大大小小的势力也都起来造反,真是众叛亲离。突厥逐渐分成了沙钵略的东部集团和阿波的西部集团两大势力。
本来,是突厥看着中原分裂,现在,风水轮流转,该是统一的中原政权看着突厥分裂了。这就是外交战的成果。
四、降服突厥
到这一步,隋朝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战略转折。此后,虽然隋朝还有过失败,但是总的来说,都无伤大局了。
到了开皇四年(584),沙钵略西抗阿波,南抗大隋,终于筋疲力尽,再也撑不下去了,只好向隋朝求和。自古以来,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政权建立友好关系,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和亲。可是,现在突厥那里已经有了一个北周的千金公主,再和隋朝和亲不太方便。怎么办?
千金公主是个聪明人,一看形势不好,她再也不提给娘家报仇的事了,而是主动上表,请求改姓杨,做隋文帝的女儿。这不就等于突厥又和隋朝和亲了吗?那么,隋朝同不同意和亲?
当时,隋文帝的二儿子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和亲干什么,现在我们兵锋正锐,干脆一举把他灭了算了!
听儿子这么说,隋文帝笑了。小孩子懂得什么,如果灭了沙钵略,那阿波可汗就没人制衡了。所以,要接受沙钵略的请求。千金公主不是请求当隋文帝的女儿吗?隋文帝就重新给她改了一个封号,叫大义公主。这个封号是什么意思?理解成深明大义也行,理解成大义灭亲也行,反正,颇有点嘲讽的含义。
这时候,沙钵略可汗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赶紧给隋文帝上书:“从天生大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居卢设莫何沙钵略可汗致书大隋皇帝:皇帝、妇父,乃是翁比。此为女夫,乃是儿例。两境虽殊,情义如一。自今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亲好不绝。上天为证,终不违负!此国羊马,皆皇帝之畜。彼之缯彩,皆此国之物。”大隋皇帝陛下,您是我妻子的父亲,也就是我的丈人;我是皇帝女儿的丈夫,也就等于是皇帝的儿子。两国地方虽然隔得远,但情义是一样的。如今亲上加亲,子子孙孙乃至万世,都不会断绝我们的亲密关系。上天做证,我一定不会违背这份诺言。我国的羊马,都是你隋朝皇帝的牲口;而你的绫罗绸缎,也都是我的东西。
这封信写得太高调了。虽然当了女婿,但是处处想和隋文帝分庭抗礼。说什么我的牛羊是你的,你的丝绸也是我的,这隋文帝哪能同意?
怎么对付他呢?隋文帝也给他回了一封信:“大隋天子贻书大突厥沙钵略可汗:得书,知大有善意。既为沙钵略妇翁,今日视沙钵略与儿子不异。时遣大臣往彼省女,复省沙钵略也。”沙钵略可汗啊,收到你的信,我大大地感受到了你的心意。既然你认我这个老丈人,那我当然视你如同我的儿子一般。我就派个人看看我女儿、女婿去吧。
派谁去呢?探亲团的正团长是宰相虞庆则,副团长则是外交家长孙晟。这两个人都很厉害,一个有勇,一个有谋。
使团到了突厥,沙钵略果然耍起了花样。他把帐篷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兵器和珍宝,然后大模大样地坐在榻上迎接虞庆则和长孙晟,说,我病了,不能起来拜见,再说,我们家从祖宗以来从来没给别人下跪过。
这态度多强硬啊。不光沙钵略强硬,千金公主也来帮腔了。她偷偷地对虞庆则说:“可汗豺狼性;过与争,将啮人。”我家可汗是豺狼,你可别惹他,小心他咬你。这是在威胁虞庆则。
怎么办呢?这时候,长孙晟说话了。他说:“突厥与隋俱大国天子,可汗不起,安敢违意!但可贺敦为帝女,则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不敬妇翁!”这是在跟可汗讲家礼。咱们两国关系暂且不谈,可是,既然你要当隋文帝的女婿,那无论如何得拜见岳父吧。
沙钵略一听,愣在那里了,长孙晟说得有道理啊。他想了想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起身下拜,跪着接受了隋文帝的玺书。
眼看沙钵略的气焰被打下去了,虞庆则又往前进了一步,让沙钵略称臣。沙钵略不知道什么叫臣,就问左右说:“何谓臣?”左右有跟隋朝打交道多的,就告诉他说:“隋言臣,犹此云奴耳。”所谓臣,就是我们所说的奴才啊。
这哪是沙钵略想要的结果,可是,既然跪也跪了,拜也拜了,沙钵略自己都泄气了,再争还有什么意思,干脆认命。
又过了一年,开皇五年(585),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再次进攻沙钵略,沙钵略只好南迁到漠南,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草原,成了隋朝的保护国。
有个成语叫“祸不单行”。一次,就在沙钵略和阿波打仗的时候,有一个叫阿拔的部落偷袭了沙钵略的老巢,连他的妻子儿女都俘虏了。这时候,又是隋朝替沙钵略打败了阿拔,帮他夺回了妻子儿女。这样一来,沙钵略终于彻底服气了,上表给隋文帝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岂敢阻兵恃险,偷窃名号!今感慕淳风,归心有道,屈膝稽颡,永为籓附。”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国王,大隋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啊。我怎么敢倚仗天险去阻挡你的军队,又怎么敢偷走帝王的名号?从今以后我一定感念光大你的仁慈之心,诚心归顺于你,向你屈膝稽首,永远归附于你。再也不提什么我的牲畜都是你的,你的丝绸也都是我的这一类硬话了。
到了这个时候,突厥问题终于圆满解决。
就这样,因为突厥的内乱和天灾,因为隋文帝的坚强领导,因为将士的拼命厮杀,也因为长孙晟的外交努力,隋朝的北边威胁彻底解除,国内建设有了安全的保障,与此同时,一个以隋朝为核心的东亚新秩序也即将确立。那么,隋朝下一步会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