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隋陈对垒

  随着突厥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大隋王朝在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这时候,雄心勃勃的隋文帝又把目光转向了江南。统一南北,不仅是隋文帝的梦想,也是三百年来所有英主的共同梦想。问题是,江南地区的陈朝不仅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还拥有长江这一天然防线,它会轻易屈服吗?面对这一对手,隋文帝又有什么想法?
一、昏君陈后主
开皇四年(584),隋朝经过外交努力和军事斗争,基本解决了突厥的问题。帝国北部的威胁解决了。马上,又一件大事提上隋文帝的议事日程——平定江南。
从永嘉五年(311)“永嘉之乱”西晋灭亡算起,江南地区和中原已经分离了将近三百年,如果再算上西晋之前割据江东的东吴政权,南北分裂的时间就更长了。这将近三百年里,江南地区先后建立了六个政权,就是东吴、东晋和宋、齐、梁、陈四朝,这也就是所谓的“六朝”。
经过六个王朝的开发治理,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礼乐昌明,有一个说法叫“六朝金粉”,和北方的金戈铁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有大一统的传统,谁都觉得南北分裂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不断有人想统一南北,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现在,轮到隋文帝来谋划统一大业了。
其实,古往今来,两国交兵,能否取胜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自身如何。
第二,对手如何。
隋朝在隋文帝的带领下,兵强马壮,欣欣向荣,自身情况良好。那么,它的对手怎么样呢?
当时,和隋朝隔江对峙的是陈朝。陈朝的皇帝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此人姓陈,名叔宝,史称“陈后主”。
有人一听这个名字,马上就会想起杜牧的那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陈后主就是《玉树后庭花》的作者,是个著名的昏君。这是本书提到的第三个昏君了。第一个是北齐后主,第二个是北周宣帝,第三个就是陈后主。
这三个皇帝虽然都是昏君,但是,昏得各有特点。其中,北齐后主是荒唐,北周宣帝是暴虐,陈后主则是文弱。陈后主的文弱体现在三大方面,在历史上备受指责。
第一个方面是重用没有政治经验的文士。陈后主自己是个诗人、书法家,他眼里的人才,也都是和他一样的人。
当时,江南有一个著名的才子叫江总,很入他的法眼。此人从小就喜欢读书,家里有几千卷藏书,他“昼夜寻读,未尝辍手”,十七八岁就蜚声江南,好多五六十岁的老文豪都争着跟他当忘年交。陈后主觉得这样的人才难得,就任命他当了宰相。
问题是,江总虽然读书好、诗文好,但并没有什么施政经验。不过幸好陈后主也不要他打理政务,他的最重要职责就是陪皇帝饮酒赋诗。
饮酒赋诗可是江总的本行,完成起来当然容易。江总每天就纠集十几个文士,到后宫来陪侍陈后主。朝廷的才子组团来了,皇帝也不能逊色,于是,陈后主就在后宫挖掘出十几个才色双全的宫女,封为女学士,和江总他们对垒。
要知道,中国古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特别是皇帝的后宫,更是戒备森严。但是,到陈后主这里,妃嫔也好,女学士也好,男学士也好,都混杂在一起,猜拳行令,赠答唱和,往往通宵达旦,一点规矩都没有。其中,有一个叫孔范的大臣还跟孔贵妃拜了干兄妹,真是乌烟瘴气。
单写诗没意思。陈后主下令,谁的诗写得好,就马上配上曲子,组织宫女排练演唱。其中,最著名的曲子就是陈后主亲自作词的《玉树后庭花》了:“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诗是写美人的,内容就是一件事,美人真美。怎么美呢?美人的脸像带着露水的花朵一样娇艳,她的身材像临风的玉树一样婀娜。这就是典型的宫体诗,辞藻华丽,内容空洞。
从陈后主这首代表作就可以知道,江总他们写的诗是什么样子了。宰相和大臣不想怎么治国,就会到后宫写艳情诗,一般人当然看不惯,管江总他们叫“狎客”。如果这帮家伙只知道帮闲也就罢了,问题是,他们还并不安分,总想揽权。
孔范对陈后主说:“外间诸将,起自行伍,统不过一匹夫敌,若望他有深见远虑,怎能及此?”外面带兵的那些武将,都是行伍出身,只有匹夫之勇,哪里有什么深谋远虑,怎么能事事都听他们的呢?
陈后主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压制武将,历来符合君主集权的大方向,所以立刻欣然接受,从此之后,只要陈朝将士稍有过失,陈后主就会下诏夺去他们手下兵马,分给孔范等文士去指挥。这样固然不用担心武将造反了,问题是,整个朝廷的文武大权就交到了一帮只会吟风弄月的人手里,这对国防安全而言非常危险。
第二个方面是宠幸女色。陈后主的皇后姓沈,是个有才学,又很端庄的女性。这样的人当然和风流的陈后主不投缘,所以,陈后主很快就把沈皇后丢到了一边。
那么,他宠幸谁呢?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有龚贵妃、孔贵妃等一干人,但最著名的还是张贵妃。
此人名叫张丽华,本来是兵家之女,父兄都以织席为业。张丽华虽然出身低微,但是,却生得风神秀朗、顾盼神飞,是陈后主后宫中的第一号得意之人。张丽华为什么这么得宠?因为她有三大优点,无人能及。
第一,她漂亮。张丽华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人。著名的美人总是各有特点,赵飞燕美在瘦,杨贵妃美在肥,而张丽华最美的是头发。据史书记载,张丽华发长七尺,比身高还要长,而且黑亮如漆,光可鉴人。临窗梳妆,宛若神仙。
第二,她不嫉妒。要知道,古代后宫竞争压力大,所以,一般的妃嫔嫉妒心都极强。但是,张丽华与众不同。她不仅不嫉妒,而且还经常把身边的妃嫔、宫女推荐给陈后主,所以,在后宫人缘极好,甚至达到了“竞言其善”的程度。这当然也是陈后主眼里的加分项目。
第三,她聪明。又漂亮又善解人意已经难得了,何况张丽华还善于处理政事。陈后主懒于上朝,百官奏事都由宦官代为转达,陈后主就抱着张丽华,坐在软椅上听政。宦官文化程度不高,表达起来常常颠三倒四,这时候,张丽华就帮他们厘清思路,而且还能融会贯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跟陈后主说得明明白白。有这样的红颜知己,陈后主真是夫复何求,朝廷里的大事小情都和张丽华一起决策,对张丽华言听计从。张丽华也就借此招权纳贿,无所不为。
问题是,这样一来,皇帝轻松了,国家可就倒霉了。本来,国家大事应该由宰相和皇帝来思考处置,现在,宰相是个狎客,皇帝是个浪荡子,谁都不把朝政放在心上,整个国家就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了。
第三个方面是奢侈享乐。陈后主是个风雅的人。风雅往前走一步,往往就和奢侈联系在一起了。
他上台没多久,就大肆兴修楼堂馆所。其中,最为标志性的就是临春、结绮、望仙三座高阁。
这三座高阁是陈后主在后宫之中为自己和爱妃修的私家花园,陈后主自己住在临春阁,张贵妃住在结绮阁,龚贵妃和孔贵妃两个人住在望仙阁,三座楼都用回廊连在一起,往来方便。每个高阁都高达数十丈,阁下垒石为山,引水为池,门窗栏杆全是檀香木做的,装饰着金玉珠翠,微风吹来,香飘数里。皇帝和爱妃往楼上一站,衣袂飘飘,简直是神仙一流的人物。
问题是,过这样的日子得要多少银钱才行!怎么才能敛财?这时候,陈朝历史上几个著名的佞臣,施文庆、沈客卿等就派上用场了。这些人统统出身寒门,受经典教育的程度不够,缺乏政治理想,但是,他们办事能力很强,在朝廷中没有什么依靠,只能尽力投靠陈后主,迎合他的所思所想。
现在,皇帝需要钱花,这些能干的宠臣一点都不为难,直接增加税收项目,加大税收额度。就这样,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层出不穷,老百姓苦不堪言。税收问题是关系全民的大问题,这个方面一动,乱的可就不光是朝廷,还有整个社会。
有这样三大方面的问题,就可以断定,陈后主虽然在历史上以文采风流著称,但要论政治能力,则确实是个昏君,根本不是隋文帝的对手。
既然如此,为什么隋朝建立之后没有先进行统一战争?事实上,隋朝建立之初,确实曾经考虑优先攻打陈朝,而且还调兵遣将,做了很多准备。问题是,当时隋朝的北边还有突厥,从开皇二年(582)开始,突厥就大举入侵,隋文帝没有能力两面作战,也不想腹背受敌,这才放弃先南后北的计划,改为先解决突厥问题。
二、战争准备
不过,虽然隋朝并没有急着打陈朝,但这几年来,隋文帝也没闲着,一直做着战争的准备。主要有三方面的准备内容。
首先是麻痹敌人。隋文帝一上台,就赶紧派出使臣,主动去陈朝示好。而且,每次派出使臣,还要特意嘱咐他们,要有涵养,“勿以言辞相折”。也就是说,不要占嘴头上的便宜。
隋文帝自己做出表率了。使者通好,要带上皇帝的信,隋文帝给陈叔宝写信,署名是“杨坚顿首”。顿首就是磕头的意思,是古代一种非常客气的说法。
要知道,从领土来说,隋朝比陈朝大,从军事力量来说,隋朝也比陈朝强。一个这么强大的对手,居然对自己如此客气,如果是个精明的皇帝,早就提高警惕了。另外,按照一般做人的道理,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如果是个厚道的皇帝,也会礼尚往来。可是,陈后主既不精明,也不厚道,他马上就被麻痹住了,还以为隋文帝真怕他,既没有提高警惕,也没有做到基本的礼貌,反倒妄自尊大起来,回信相当无礼。
他说:“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我统辖的宇宙非常清静太平,你那块地盘也还不错吧?这样自不量力,难道不会激怒对方吗?隋文帝拿着这封信遍示群臣,让大臣们都记住这个耻辱,但是照样客客气气地回信、派使节。这就叫卑辞厚礼。光卑辞厚礼还不算,隋文帝还发布通令,再也不招降纳叛了。
本来,南北朝对立,彼此互挖墙脚的事司空见惯。但是,隋文帝说了,现在隋陈睦邻友好,所以,陈朝的文臣也好,武将也好,再要投诚隋朝,一律不接受。有了卑辞厚礼和拒绝投诚这两种表态,隋文帝的和平诚意似乎相当明显。陈后主本来就无心国事,现在更加放心了,再也不做什么战争准备,开始安心花天酒地。这样一来,隋文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次是消耗对手。在这个问题上,宰相高颎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说:“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积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
什么意思?这条计策其实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消耗对方的财力。具体来说,就是到江南的庄稼即将收割的时候,就征调士兵,做出一副要打仗的样子。陈朝那边肯定要坚壁清野,准备迎战,这样一来,庄稼就没法收割,只能糟蹋在田里。
另外,当时江北地区主要是土坯房,而江南则主要是竹楼、木楼。竹木结构的房子容易着火,所以要多派一些间谍到江南去,趁人不备就放火,一烧就是一片。而且要经常去,修好了再去烧。
这样慢慢消耗陈朝的财力。他们没钱了,这仗也就不好打了。
第二,消磨对方的精力。怎么消磨?和消耗财力放在一起进行。前面讲过,每到江南快要收割庄稼的时候,隋朝就假装集结兵力,等到江南那边也把军队都调动起来,隋朝这边就解散,让对方白忙活一场。
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南方的陈朝就会觉得,北方就是在虚张声势,玩狼来了的游戏,当然也就放松警惕了,等以后真的狼来了,他们肯定措手不及。
隋文帝一听,妙计啊,赶紧依计而行,果然,陈朝的军队和百姓都被搞得疲敝不堪。
再次,调兵遣将。高颎不是有谋略吗?开皇初年,隋文帝刚一上台,就问高颎,谁可以经略江淮地区。高颎马上给隋文帝推荐了两个人。一个叫贺若弼,另一个叫韩擒虎。
贺若弼出身武将世家,而且博览群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的父亲贺若敦是北周著名战将,临死前对贺若弼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我立志要平定江南,但是此生做不到了,你一定要继承我的志向啊。贺若弼把老爸的话牢记心头,念念不忘要平定江南。
开皇元年(581),隋文帝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守广陵(今扬州西北)。得遂夙愿,贺若弼相当激动,他给寿州总管,同时也是自己的好朋友源雄赋诗一首,题为《遗源雄诗》:“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表示要向汉朝的名将霍去病和马援学习,建功立业。
再看韩擒虎。此人原名韩擒豹,一听就是个威猛之人。事实上,在民间传说里,擒虎、擒豹都还算不了什么,韩擒虎干脆就是主管人间生死的阎罗王。不过,此人虽然威猛,但跟贺若弼一样,也喜欢读书。同样是在开皇元年(581),隋文帝派他当庐州(今安徽合肥)总管,经略江南。
隋文帝为什么任用这样两个人?很明显,这两个人不仅有勇,而且有谋,不是一味蛮干的将领。隋文帝已经决定先打突厥,再打陈朝,为此还卑辞厚礼,迷惑陈叔宝,在这种情况下,派两个有智谋的将领坐镇前方,既能扎实推进工作,又能领会皇帝的意图,不会孟浪作战,打乱国家的整体安排。这就是隋文帝和高颎的独到眼光。
就这样,在对抗突厥的同时,隋朝已经悄悄地进行平陈战争的准备了。开皇四年(584),隋朝基本解除了突厥的威胁,马上,平陈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导火索
可是,毕竟和陈朝和平友好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几年,现在要开战,总得有个理由。怎么找这个理由?隋文帝利用了一个傀儡政权——后梁。
当初南朝分成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梁朝灭亡的时候,有一个皇孙逃到了湖北江陵,投靠西魏,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史称后梁。后来,西魏变成北周,北周变成隋朝,后梁的地位不变,始终是个傀儡政权。国土面积不过方圆四百里,人口也才十几万。有道是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后梁自己没有实力,对隋朝一直非常恭顺,隋文帝对后梁也很客气,还给自己的二儿子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娶了后梁的公主当王妃,此人就是后来的萧皇后。
然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现在隋文帝决心统一天下,连陈朝都准备打了,怎么能允许后梁再存在下去?所以,就在开皇七年(587)八月,隋文帝忽然下令,征后梁国主,也就是杨广的大舅子萧琮入朝。萧琮哪敢怠慢,赶紧率领文武大臣出发了。结果,这些人一到长安,就直接被扣押,与此同时,隋文帝还派崔弘度率部进驻江陵,稳定局势。
这个崔弘度,就是北周末年尉迟迥叛乱的时候,最终逼死尉迟迥的那位将军,在隋朝也算威名赫赫。后梁的百姓一听说崔弘度来当接收大员,可吓坏了。
因为崔弘度不仅是一个能打仗的将军,还是个著名的酷吏,以残酷著称。举一个例子。崔弘度有一次吃甲鱼,旁边有八九个小吏伺候。吃着吃着,崔弘度就一个一个地问身边的小吏,这个甲鱼味道好不好?小吏都说,味道很好。
八九个人都问完了,崔弘度勃然大怒,说,你们根本没吃,怎么能知道好不好吃,可见欺诈成性,每个人重打八十大板!就这样,严酷的名声建立起来了,民间还有个顺口溜:“宁饮三升酢,不见崔弘度。”“酢”就是醋,老百姓宁可喝三升醋,也不愿意见到崔弘度。有多怕他,可想而知。
后梁一直属于南朝风范,统治比较宽松,人民自由惯了,现在让这样的人来接收江陵,江陵百姓能不怕吗?
怎么办?既然当时陈隋对立,江陵百姓干脆投降了陈朝。陈后主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一看有这么多人投奔自己,如同穷鸟入怀,正好彰显自己是有道明君,拥有万方来朝的风范,焉有不接纳之理!马上派人接应,把江陵的十万百姓接到了陈朝。
问题是,这样一来,蓄谋已久的隋文帝可找到理由了,咱们隋陈两国号称友好邻邦,所以,我也从来不从你那边招降纳叛,如今,你怎么敢随便接收我这边的叛臣!在这种情况下,隋文帝马上表态了。他说:“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我是老百姓的父母,怎么能让如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阻挡我统一的脚步!
但是,尽管陈叔宝昏庸,尽管隋朝此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尽管陈朝招降纳叛,隋朝师出有名,尽管隋文帝已经表态要吊民伐罪,但这句狠话放出去之后,隋文帝并没有立刻开始对陈朝用兵。
为什么?他也有顾虑。毕竟,南北分裂已经近三百年了,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南朝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都很高,水军也有几十万之众,综合国力并不弱。而隋朝虽然地广人多,军队也算百炼成钢,但是,毕竟并不擅长水战。万一打不好怎么办?
当年,十六国时期,前秦的苻坚统一北方之后,也是雄心勃勃地想要南征。他集结了八十万军队,号称只要把马鞭子都扔在江里,长江就会断流,结果淝水之战,被东晋打得惨败,强大的前秦政权也因此灭亡,只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现在讨伐陈朝,万一有个闪失,会不会也断送隋朝已经取得的大好局面?
就在隋文帝心怀犹豫的情况下,大臣们可坐不住了。纷纷献计献策,表达决心。其中,有两个大臣的意见非常重要、非常有代表性。
第一个叫皇甫绩。此人即将到晋州当刺史,临行之前,他对隋文帝说,陛下伐陈一定会成功。为什么呢?他给了隋文帝三个理由:“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预戎行,展丝发之效!”
第一,隋大陈小,这是比实力。
第二,隋朝的皇帝有道,陈朝的皇帝无道,这是比政治能力和政治道德。
第三,陈朝接纳后梁的叛臣,这叫师出有名,这是比战争的合法性。
隋朝在这三方面都占优势,还能不成功吗?
第二个大臣是薛道衡。此人是个著名的文学家,本来并不以谋略见长。但是,面对平陈这个问题,薛道衡也是信心满满。他说:“凡论大事成败,先须以至理断之。《禹贡》所载九州,本是王者封域,南北分裂已久,战争不息,否终斯泰,以运数言之,其必克一也;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自古兴亡,皆由此道,我隋主上躬履恭俭,忧势庶政,陈叔宝峻宇雕墙,酣酒荒色,其必克二也;为国之体在于用人,陈重用小人,命将非才,其必克三也;陈甲士不过十万,西至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什么意思?他给了四个理由。
第一,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现在已经到了统一的时候了,这是天意。
第二,隋文帝有道,陈后主无道,以有道伐无道,必定胜利,这是人心。
第三,陈朝重用小人,命将非才,难以组织有效抵抗。
第四,陈朝的防线过于漫长,兵力不够,肯定顾此失彼。
有这样四个有利条件,隋朝肯定没问题!
听了大臣们的意见,隋文帝终于踏实下来了。这不见得是因为他没有想到这些问题,而是因为他从这些慷慨激昂的献计献策中看到了民心。这两个提出意见的大臣既非武将,也非重要的谋士,其实代表着普通官员的判断和心声。当年苻坚未能打败东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部不统一,因此,在作战的时候也离心离德。而现在,普通大臣都对胜利充满信心,这就说明,举朝上下在认识上是一致的。团结就是力量,这样的团结之师,岂有不胜之理!
就这样,开皇八年(588)三月,隋文帝下诏说:“陈叔宝据手掌之地,恣溪壑之欲,劫夺闾阎,资产俱竭,驱逼内外,劳役弗已;穷奢极侈,俾昼作夜;斩直言之客,灭无罪之家;欺天造恶,祭鬼求恩;盛粉黛而执干戈,曳罗绮而呼警跸;自古昏乱,罕或能比。君子潜逃,小人得志。天灾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钳口,道路以目。重以背德违言,摇荡疆场;昼伏夜游,鼠窃狗盗。天之所覆,无非朕臣,每关听览,有怀伤恻。可出师授律,应机诛殄;在斯一举,永清吴越。”简而言之,陈叔宝失德,我要吊民伐罪了!
这道诏书一出,也就算正式对陈宣战了。那么,这场精心准备的统一战争能否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