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东宫易主

  由于独孤皇后的挑拨,宰相高颎被隋文帝革职为民。太子杨勇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很快被废黜。晋王杨广则成功上位,成为大隋王朝的新太子。可是,太子杨勇虽然不讨父母喜欢,但毕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隋文帝究竟是以什么名义废黜太子的?这一废立的过程又是如何完成的?
一、皇帝发难
老臣高颎被革职为民,太子杨勇的保护伞轰然倒塌。现在,朝廷里的主要人物隋文帝、独孤皇后和宰相杨素意见高度一致,废长立幼已经是势在必行了。问题是,具体怎样操作?这时候,有个叫姬威的小人物派上了大用场。
姬威是太子杨勇的手下,但早就被晋王杨广给收买了,成了潜伏在杨勇身边的老鬼。开皇二十年(600),杨广觉得时机已到,就对姬威下达命令说:“东宫过失,主上皆知之矣。已奉密诏,定当废立;君能告之,则大富贵!”意思是说,主上已经决定废掉太子,就缺一个人挑头了,你若挑头,富贵唾手可得!
姬威一听,赶紧上书隋文帝,说有确切情报,太子杨勇图谋不轨!
隋文帝当时正在行宫仁寿宫避暑,一听这消息,大惊失色。连忙赶回了大兴城,一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隋文帝上朝,第一句话就对大臣说:“我新还京师,应开怀欢乐;不知何意翻然愁苦!”我回到京师,本来应该挺高兴的,但不知为何却如此苦闷,你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隋文帝为什么要问群臣呢?因为他在仁寿宫,整日听独孤皇后和杨素两个人讲太子的坏话,现在又接到姬威的举报,他就以为,太子不才,肯定已经是朝廷的共识了,现在这样问,是想给大臣一个表达的机会,他好趁势把太子废掉。
问题是,他听到的那些太子劣迹好多都是假情报,一般大臣对所谓的太子失德并没有明显感觉,也不了解宫廷斗争的内幕,脑子里没绷紧这根弦,所以,听皇帝这么一问,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好半天,吏部尚书牛弘才挤出来一句:“臣等不称职,故至尊忧劳。”您这么闷闷不乐,肯定是因为我们工作没做好。
这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隋文帝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干脆直接对东宫的那些官员发难道:“仁寿宫此去不远,而令我每还京师,严备仗卫,如入敌国。我为下利,不解衣卧。昨夜欲近厕,故在后房恐有警急,还移就前殿,岂非尔辈欲坏我家国邪!”仁寿宫和大兴城离得并不远,但是,我每次回来,都不得不戒备森严,简直像进入敌国一样,你们难道不知道因为什么吗?还有,昨天晚上我拉肚子,本来应该住后殿,这样才方便上厕所,可是后殿防护力量不够,我害怕有人偷袭我,不得不睡到前殿,而且连衣服都不敢脱,这难道不是因为你们想要坏我国家吗?一顿大发雷霆之后,隋文帝直接把几个重要的东宫官员给抓了起来。紧接着,命令杨素当庭宣布太子的罪状。
杨素说,太子的罪状太多了。诸位都知道太子手下有一个叫刘居士的恶棍,纠结一伙豪强子弟,整天为非作歹,扰乱京师治安。刘居士固然已经捉拿归案,但余党尚存。我奉陛下敕令,请太子好好处理刘居士的余党,他居然对我吼叫说,刘居士他们不是早就正法了吗,还让我处理什么?就算还有什么遗留问题,你是宰相,也应该由你负责,跟我有什么关系?诸位听听这话,这不是公然违抗陛下的旨意吗?
还有,太子还曾经对我说,当年我爸爸在北周谋求天下的时候,多危险啊,万一出点差错,还不是我这个长子跟着他一块儿没命,如今他当了皇帝,竟然让弟弟们都骑到我的头上,把我当成眼中钉,肉中刺,这也太没良心了吧。诸位再听听,这不是在怨恨皇帝吗?这哪是太子应该说的话!
大臣们一听,就这些?这也算不了什么大事啊。
隋文帝一看大臣反应不热烈,觉得杨素说的这些还不够有力,自己还得加以补充。他说:“此儿不堪承嗣久矣,皇后恒劝我废之。我以布衣时所生,地复居长,望其渐改,隐忍至今。勇尝指皇后侍儿谓人曰:‘是皆我物。’此言几许异事!其妇初亡,我深疑其遇毒,尝责之,勇即怼曰:‘会杀元孝矩。’此欲害我而迁怒耳。长宁初生,朕与皇后共抱养之,自怀彼此,连遣来索。且云定兴女,在外私合而生,想此由来,何必是其体胤!昔晋太子取屠家女,其儿即好屠割。今傥非类,便乱宗社……我虽德惭尧、舜,终不以万姓付不肖子!我恒畏其加害,如防大敌;今欲废之以安天下!”
大意是说,我早就觉得这个儿子不堪继位,皇后也经常劝我废掉他,但是,我考虑他是嫡长子,又是没当皇帝时生的,所以,一直给他机会,希望他改恶从善。没想到,他这几年越来越不像话了。怎么不像话?隋文帝接连列举了太子的四条大罪。
第一条,太子曾经指着皇后的侍女说,这以后都是我的。我和皇后还没死呢,他就惦记上我们的东西和我们的人了。这不是不孝吗!
第二条,太子妃元氏死的时候,我疑心是他毒死的,说了他两句。没想到,他居然质问我说,是不是元妃的爸爸告的刁状?我一定要把这老东西干掉!这不是威胁我吗?
第三条,他和云定兴家的姑娘在外面鬼混,生了儿子,我和皇后也不计前嫌,还当成自己的孙子看待,主动抱过来要帮他抚养,没想到他居然认为我们不怀好意,马上又派人来把孩子要回去了。这不是和我们离心离德吗?
第四条,云定兴家的女儿,既然能和他鬼混,恐怕也就能和别人鬼混,谁知道孩子是不是他的!如果不是他的,以后也接班当皇帝,那不是乱了血统吗!就算是他的,以云定兴那样的人家,也必定生不出什么好孩子!所以我想来想去,终究不能要这个不肖子!现在,我打算本着为天下百姓负责任的态度,把他废掉,另立太子,你们同意不同意?
大臣们一听隋文帝这番长篇大论,更是糊涂了,说什么儿子盯上妈妈的侍女,儿子不让爹妈抱孙子,甚至孙子不一定是儿子的亲骨肉,这些婆婆妈妈的家庭纠纷,不堪登上大雅之堂,这哪里是皇帝应该说出来的话?太没水平了。就凭这些琐事废掉太子,也太轻率了吧。
就在尴尬之时,左卫大将军元旻说话了。他说:“废立大事,诏旨若行,后悔无及。谗言罔极,惟陛下察之。”废立太子,天子无二言,可是一件大事,陛下不要听信谗言,以免后悔。
很显然,大臣并没有像隋文帝想象的那样,立刻举双手赞同皇帝废长立幼,相反,他们表现得相当怀疑,甚至直接反对。
二、压平朝廷
到这个时候,隋文帝才意识到,自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这几年,他整天听独孤皇后和杨素两个人说太子的坏话,就误以为太子的种种罪过早就人所共知,大家都巴不得他被废掉,只有高颎反对,所以,才只把工作重心放在了高颎身上。以为只要高颎一下台,就没有任何障碍了。现在看来,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府中的大多数臣子对于太子的过错并没有多少认识,甚至,还有人公开支持太子。
在这个时候,其实隋文帝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太轻率,只听信一面之词?然后重新评估废长立幼的必要性。
第二种,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父子之间的嫌隙已经形成,就只能顶着压力把它办成。
隋文帝选择了哪种方案?他选择了后者。为什么?除了他确实对太子不满之外,还因为,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他和太子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如果太子继续留任的话,以后两个人肯定难以相处,弄不好甚至搞出宫廷政变来。所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太子废掉算了。
既然下了这样的决心,就要考虑具体对策了。
那么,怎样才能让朝廷里的大臣在短时间内都认识到太子的问题?
还有,怎样才能让太子的支持者闭嘴?
先看第一个问题,让大臣了解太子的过错。只有一个办法,让了解真相的人检举揭发吧。能够揭发太子隐私的,当然还得是太子的手下——叛徒姬威了。不过,这一次,隋文帝也意识到,不能只讲太子和自己之间的过节,要重点突出太子可能对国家造成危害才行。
姬威到底是怎么对大臣讲的?他说,太子跟我说了,以后他要是当了皇帝,一定到处修建离宫别馆,好好享受生活,绝不允许任何人上谏,谁要是敢给他提意见,他就立刻杀人立威,杀他一二百人,自然再也不会有人来上谏了。
他还说,宰相这个级别的,也要杀一两个,这样他们就再也不敢轻视太子了。这不是悖谬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当皇帝,肯定是昏君加暴君,诸位可要倒霉了。
另外,太子还请人算卦,说陛下活不过开皇十八年(598)。他天天掐着指头给陛下算日子,诅咒自己的父亲,已经突破做儿子的底线了,这样的人真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怎么能够继续当太子?
听姬威把太子对大臣、对皇帝两方面的危害都说到了,隋文帝这才流着眼泪发话。他说:“谁非父母生,乃至于此!朕近览《齐书》,见高欢纵其儿子,不胜忿愤,安可效尤邪!”意思是说,谁不是爹生娘养的,怎么对父母这么没感情?我最近看《齐书》,见高欢放纵其子酿成大祸,实在忍不住愤怒,这样的事怎么能效仿啊?所以,我这也是忍痛割爱,为国除奸啊!
君臣二人这么一唱一和,不管宣传效果怎么样,也算是给大臣一个交代了。
再看第二个问题,左卫大将军元旻反对废太子。要知道,左卫大将军是隋朝最高的武官,而且掌管禁军,一旦处理不好,甚至可能引发兵变。怎么办?隋文帝把这个难题交给杨素了。
杨素是个足智多谋、心狠手辣的人。在他的精心运作之下,没过几天,司法部门向元旻发难了。他们讲,根据调查,元旻本来跟太子就是同党,两个人往来非常密切。前几天,元旻跟着陛下去仁寿宫,太子还特地派自己的亲信给元旻送信,信封上还写着“勿令人见”四个字。什么事这么见不得人?肯定是搞阴谋!
隋文帝一听这话,赶紧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感慨道:怪不得我在仁寿宫干什么太子都一清二楚,原来是有内鬼啊!当时元旻还在殿下带兵宿卫,忽然之间,只听隋文帝一声令下,马上,两个武士就把他绑起来了。这就叫迅雷不及掩耳,解决得干净利落。
元旻一抓,不仅现实的军事威胁解决了,还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马上,再也没人敢为太子喊冤了,整个朝廷一片寂静。
三、废长立幼
皇帝亮明态度是第一步,压服朝廷是第二步,把这两步都走完,隋文帝觉得,还得把太子的罪状搞得更大一些,好让天下人信服。
具体操作当然还是让杨素去办。杨素下令彻查东宫,搜寻对太子不利的证据。搜查的结果怎么样?经过不懈努力,还真搜出了两样新鲜东西。
第一样,几千根槐树棍。
第二样,几斛艾绒。
杨勇贵为太子,收藏金银珠宝、古玩字画,乃至刀枪剑戟我们都能理解,他收集些树枝树叶有什么用?槐树棍和艾绒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今天的人缺乏相关的生活背景知识,但是,古代人都知道,这两样东西是点火用的。古人没有火柴,怎么点火?就得敲打燧石,打出火星来之后,用艾绒去引着,然后再用着火的艾绒去点燃槐树棍,就可以当火把用了。
问题是,皇太子囤积这样的东西干什么?原来,就在几天之前,太子杨勇从仁寿宫回大兴城,路上见到一棵枯死的老槐树,左右都说,这是好东西。杨勇是贵族公子哥心性,没有生活经验,就问左右,这东西有什么用?左右告诉他,古槐点火最好。杨勇一听,觉得特别有趣,就说,既然如此,你们就把它砍下来,削成棍子,分给卫士们当火把多好!于是就有了这些槐木棍,艾绒则是槐树棍的配套用品。
这本来也是公子哥一时兴起,体贴下人的杰作,可是回来还没几天,也没来得及分发下去,隋文帝就向他发难了。所以,槐树棍和艾绒还堆在仓库里,现在被杨素发现了。
看着这两样东西,杨素马上就动了脑筋了,这里面有文章可做啊!怎么做?他又把姬威找来了,问姬威:你是东宫官员,你说说,太子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姬威既然当了叛徒,那就比任何人都盼望太子倒台,否则他一定是死无葬身之地。他才不会照实说,这是太子一时新鲜,从外面捡回来的。怎么解释呢?姬威一口咬定,这正是太子为造反准备的材料。太子可不光是囤积了这么多槐树棍,他还养了一千匹马呢。从东宫到皇帝避暑的仁寿宫,骑马一夜就到。所以,他打算让卫兵点上火把,趁夜奇袭仁寿宫,把皇帝困死在里面。
杨素一听,这解释很圆满,大喜过望,马上拿着所谓的证据去跟太子对质。问太子,你养一千多匹马,又准备了几千根火把,这难道不是准备造反吗?
杨勇一听他这么无中生有,真是悲愤交加,马上反问杨素,我贵为太子,养一千匹马就是造反,你不过是个大臣,倒听说你家里有一万匹马,这岂不更是要造反?问得杨素顿时哑口无言。
不过,事情既然发展到这一步,那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管有没有事实依据,槐树棍也好,艾绒也好,马也好,都作为谋反的证据,交给隋文帝就是了。
到此为止,对太子的抹黑工作已经全部完毕,只差最后摊牌了。那么,这个历史时刻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呢?
开皇二十年(600)十月九日,隋文帝派人召见杨勇。带到朝堂一看,隋文帝一身戎装,端坐在大殿中央,殿下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在皇帝和士兵之间,殿东边是文武百官,殿西边则是皇室宗族。很显然,废太子既是国事,也是家事,所以,把两边的人都叫上了,让他们做一个历史的见证。
杨勇和他的几个儿子一到,隋文帝马上让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废皇太子诏书:“太子之位,实为国本,苟非其人,不可虚立……皇太子勇,地则居长,情所钟爱,初登大位,即建春宫,冀德业日新,隆兹负荷,而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前后愆衅,难以具纪。但百姓者,天之百姓。朕恭天命,属当安育,虽欲爱子,实畏上灵。岂敢以不肖之子而乱天下。勇及其男女为王、公主者,一并可废为庶人。”皇太子是国本,承载的是天下重托,所以一定要选好人。可是当今太子亲近小人,不仁不孝,前后所犯错误难以统计。我为天下百姓考虑,不得不割恩正法。杨勇也好,他的儿子女儿也好,一律废为庶人。
宣读完诏书,隋文帝又对杨勇说,你的罪恶,早已是人神共愤,所以,休怪我无情。
事已至此,杨勇是什么反应呢?说实在的,刚才派卫士召见他,杨勇还以为是要将他处死,现在听说只是废为庶人,他甚至都产生了一种隐约的幸福感。所以,二话没说,赶紧跪倒在地,连连叩头说,我本该斩于闹市,以儆效尤,陛下居然可怜我,饶我一命,我真是感激不尽,怎么会怪陛下呢?
就这样,随着一纸废黜诏书,二十年的老太子,瞬息间,苍狗白云。
眼看着太子被废,晋王杨广终于露出了笑容。有废就得有立,现在,他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要开花结果了。果然,就在差不多一个月之后,开皇二十年(600)十一月初三,众望所归的晋王杨广正式被册立为皇太子。至此,持续了十年左右的储位争夺战最终以杨勇失败、杨广胜利告终。
杨广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他知道,杨勇之所以能被他打败,起因就是隋文帝认为他不够艰苦朴素、谦虚谨慎,这个教训可要牢记。就在正式册立之前,杨广特地向隋文帝提出两个要求。
第一,降低册立仪式上太子的礼服等级。
第二,以后,太子东宫的官员不再向太子称臣,也和其他人一样,只向皇帝称臣。
看到新太子这样自觉自愿地维护皇权,隋文帝打心眼里高兴。怎么表达这种高兴的心情?当时首都地区分为两个县,一个叫长安县,一个叫大兴县。隋文帝让新太子先到大兴县住下了。
这样安排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隋文帝说得很清楚:我得到的第一个爵位就是大兴公,我是从大兴公这个身份一步一个脚印地当了皇帝的,现在,让你住大兴县,是希望你能沾一沾“大兴”这两个字的运气。很显然,隋文帝对这个新太子充满期待。到此为止,隋朝的太子之争正式尘埃落定。
回头来看,应该怎么评价隋文帝改立太子这件事?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大错特错,因为新太子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隋文帝废长立幼,其实就是亡国的根源!事实上,不光我们这样想,古人也这样想。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说:“隋太子勇抚军监国,凡二十年,固亦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自此开矣。”杨勇做隋朝太子监国二十多年了,名分早就定了。杨素欺骗君上,残害良臣,帮助杨广上位,使得杨家父子失和,隋亡的乱象从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那么,这样的说法对不对呢?事实上,这样的说法貌似正确,但其实颇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嫌疑,是从结果回推原因,并不具有客观性。
那么,仅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应该如何评价这次太子废立风波呢?有两方面的情况值得考虑。
第一,隋文帝选择废长立幼,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比较一下杨勇和杨广两个人的自身素质就知道了。
杨勇前后当了二十年太子,表现如何?客观来说,即使排除独孤皇后和杨素恶意抹黑的成分,也得承认,此人热衷享乐,道德自律性差,顶多算是中人之姿。
相反,晋王杨广不仅功勋卓著,而且少年老成,在性格和能力方面都相当突出。正因为一个是中人,另一个是高人,所以杨广才能在杨勇的太子名分已定,优势极其明显的情况下脱颖而出。隋文帝是个有理想的皇帝,他希望选贤任能,让更优秀的儿子接班,这种想法和做法并不算错。
第二,虽然废长立幼具有某种合理性,但是,它还是给当时的政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首先,废长立幼人为地造成了朝廷的分裂。因为太子之争,很多朝臣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卷进了政治旋涡,各保其主,成为水火不容的仇人。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高颎和杨素了。
两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事实上,杨素虽然眼高于顶,但是,最看得起的人就是高颎。就是因为太子问题,这两个人最终站在了对立面上,这是最可悲的人才消耗。
其次,废长立幼也造成了“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政治局面。客观地说,因为杨勇当太子符合立嫡以长的政治原则,而杨广挑战太子之位违反这条基本的政治原则,所以,杨勇的支持者大多是正人君子,而杨广的支持者则都是些野心家、投机分子。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随着杨广获胜,他的支持者也都鸡犬升天。而随着杨勇被废,他的支持者则难免人头落地。在这样的刺激下,整个朝廷开始弥漫一股不讲原则,不讲道德,只讲利害的政治风气,这当然不利于一个王朝的良性发展。
最后,废长立幼也开启了隋文帝的儿子之间骨肉相残的局面。晋王杨广能当上太子,并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努力争夺的结果,这难免让其他的王子产生觊觎之心,从而引发新的动荡,而为了稳定统治,稳固自己的地位,皇帝也好,太子也好,都会变得越来越多疑,越来越高压,也越来越冷血。
换言之,上一轮宫廷斗争刚刚结束,下一轮骨肉相残恐怕就要开始了。
那么,这次的骨肉相残又会是怎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