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风波再起

  隋文帝后期,因为家庭变故,他的统治心态和朝廷局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朝堂之上日益充满火药味和紧张感。而受这些变化冲击最大的,则是新太子杨广。他好不容易到手的太子之位也变得不稳定起来。这个家庭变故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对政局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一、独孤之死
隋文帝一生用过两个年号,一个是开皇,另一个是仁寿。听起来,这两个年号都挺好,所谓开皇,当然是开启一代基业,体现出一种创业者激情四射的心态;所谓仁寿,是享国长久的意思,体现出一种守成者的安详。对于一个统治多年的皇帝而言,先创业,再守成,本来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然而遗憾的是,隋文帝在仁寿年间的生活并没有如此安逸。中国人常说,人一生有三种最大的不幸,那就是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隋文帝开皇末年、仁寿初年,正好是六十岁上下,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介于中年和晚年之间,却接连赶上了丧子和丧妻两大不幸。
伴随隋文帝的这种人生不幸,隋朝政坛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局,让仁寿这个年号显得并不平静。丧子的不幸前面已经写过了,那么,丧妻又是怎么回事?
仁寿二年(602)阳春三月,独孤皇后和隋文帝一起去仁寿宫度假。这已经是从开皇后期开始每年的惯例了。但是,这一次去,独孤皇后就再也没能回到大兴城。就在仁寿二年(602)八月二十四日,独孤皇后一病不起,病逝于永安宫,享年五十九(虚)岁。
独孤皇后属于正常死亡,五十九岁在当时也不算短寿,为什么还要把这件事郑重其事地交代出来?因为独孤皇后之死对于隋文帝来说影响太大了。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尤为深刻。
第一,她的去世让隋文帝自由了。前面多次讲过,独孤皇后信奉一夫一妻制,而且精力特别充沛,每天送隋文帝上班,接隋文帝下班,搞得隋文帝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好不容易喜欢一个尉迟氏宫女,还被独孤皇后打死了。为这件事,隋文帝还曾经离家出走,感慨自己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现在,独孤皇后一死,隋文帝头上的紧箍咒终于解除,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自由了。马上,就有两个美女出现在隋文帝的生活中。这两个人,一个是宣华夫人陈氏,另一个是容华夫人蔡氏。
其中,宣华夫人陈氏是陈朝的亡国之君陈叔宝的妹妹,跟哥哥一样风流文雅,而且因为是亡国之人,所以又有一份别样的懂事和小心,这样的性格甚至让独孤皇后都产生了我见犹怜的感觉,所以,在独孤皇后活着的时候已经得到了侍奉文帝的特权,现在独孤皇后一死,更是理所当然地上升为第一夫人了。
容华夫人蔡氏也是南方人,陈朝亡国之后进入后宫。此人号称仪容婉丽,隋文帝垂涎已久,只是碍于独孤皇后的威风,不敢表露出来。现在障碍解除,蔡氏也立刻成了隋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宠妃。
这样两个温顺的南方美女和刚毅的独孤皇后形成鲜明对比,让隋文帝觉得非常新鲜,也非常迷恋。
这么说来,独孤皇后之死对隋文帝而言是好事了?也不尽然,因为独孤之死对于隋文帝还有第二个影响。
第二,她的去世让隋文帝没有知己了。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谁和隋文帝最像,那就是独孤皇后了。两个人在方方面面都高度一致,有若干事例都可以证明。
第一个,隋文帝节俭自律,独孤皇后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毫不含糊。《隋书·后妃传》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当时突厥和隋朝互市,出售一筐明珠,要价八百万钱。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价格,幽州总管就力劝独孤皇后买下来。结果独孤皇后说:“非我所须也。当今戎狄屡寇,将士罢(疲)劳,未若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珍珠是什么东西?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我要它没有用。如今我们跟突厥打仗,将士们都已经非常疲劳了,如果说我们的国库真能拿出这八百万钱的话,不如拿它去奖赏有功将士。这样的高风亮节,一下子赢得满朝喝彩。
事实上,独孤皇后那里不仅没有多余的首饰,连基本的化妆品都没有,有一次隋文帝配药,需要一盒胡粉,去问独孤皇后要,结果独孤皇后说,不仅我没有这种东西,整个后宫都没有这种东西。对于一个妇女而言,不施脂粉,简直是节俭自律到家了!
第二个,隋文帝一心维护皇权,即使是亲儿子挑战,也要绳之以法。在这一点上,独孤皇后也和他保持一致。隋文帝镇压儿子,独孤皇后就压制外戚。整个隋文帝一朝,独孤皇后的娘家人没有一个身居高位。
不提拔外戚也就罢了,一旦外戚犯罪,还要从重处罚。独孤皇后有一个表兄叫崔长仁,涉嫌职务犯罪,本来,隋文帝想要看在独孤皇后的面子上赦免他,不料独孤皇后说:“国家之事,焉可顾私!”坚决主张斩首崔长仁。这种不纵容外戚,自觉维护皇权的风范当然赢得了隋文帝的尊重。
第三个,隋文帝爱民如子,在荒年的时候跟老百姓一起到洛阳就食,在路上还让侍卫帮老百姓拿行李。在这一点上,独孤皇后也不逊色,据史书记载,每次大理寺判决死刑,独孤皇后都会为死刑犯流下眼泪。
两个人的心意、做法如此相似,当然可以称得上是夫唱妇随,但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同心同德。所以,《隋书·后妃传》说:“后每与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隋文帝的任何一项政治决策,独孤皇后都是第一参与者、第一拥护者和第一执行者,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相互砥砺,共同经营着大隋王朝。这就是所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
特别是在隋文帝晚年,因为权力斗争,他已经疏远了大臣,跟儿子的关系也异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独孤皇后其实就是他唯一能够信赖的伙伴,也是他精神的支柱。现在,知己没有了,隋文帝的内心世界其实也在坍塌之中,而且,独孤皇后和隋文帝年纪相差不多,她的去世,肯定也让隋文帝产生了来日无多的恐慌感。
结婚四十多年,当皇帝二十多年,隋文帝已经习惯依赖独孤皇后坚定的意志和敏感务实的政治智慧了,现在,这个支撑一倒,隋文帝真是茫然若失。
这种茫然若失有什么表现?表现在生活上,就是纵欲,整天和宣华、容华二位夫人泡在一起,醉生梦死;表现在政治上,则是更加多疑、善变。
隋文帝是一国之君,他这一变,整个国家的政局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事实上,随着独孤皇后去世,有两个人的处境马上变得尴尬起来。一个是宰相杨素,另一个是太子杨广。
二、杨素失宠
先说杨素。独孤皇后去世后,最伤心的当然是隋文帝,但是要说张罗得最辛苦的,还得说是杨素。杨素为什么辛苦?因为独孤皇后的葬礼就是他经办的。为了办得风光隆重,杨素也算是殚精竭虑。
葬礼之后,隋文帝还特地下诏褒奖杨素:“杨素经营葬事,勤求吉地,论素此心,事极诚孝,岂与夫平戎定寇比其功业!可别封一子义康公,邑万户。”“并赐田三十顷,绢万段,米万石,金珠绫锦称是。”杨素办这个事情办得费心费力,竭尽心力给独孤皇后选风水宝地来安葬她。要论他这份诚心,那是无与伦比的,功劳比平戎定寇还大。因此我决定,封他的一个儿子做义康公,另外给他一万户的食邑。从此,一万户人家的赋税,就不用缴到国库了,而是直接进入杨素的家门。
办一个葬礼,隋文帝居然认为比平戎定寇还要重要,而且给了那么多的赏赐,既说明隋文帝爱屋及乌,当然也说明杨素的用心程度。
但是,这次葬礼恐怕也是杨素在隋文帝一朝得宠的巅峰了。因为就在此后不久,杨素在隋文帝心目中的地位就开始下降。原因是有人弹劾他了。谁呢?大理寺卿梁毗。
就在仁寿二年(602),梁毗上书隋文帝,说:“臣闻臣无有作威福。臣之作威福,其害乎而家,凶乎而国。窃见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愈重,权势日隆,搢绅之徒,属其视听。忤意者严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荣枯由其唇吻,废兴候其指麾。所私皆非忠谠,所进咸是亲戚,子弟布列,兼州连县。天下无事,容息异图,四海稍虞,必为祸始。夫奸臣擅命,有渐而来。王莽资之于积年,桓玄基之于易世,而卒殄汉祀,终倾晋祚。季孙专鲁,田氏篡齐,皆载典诰,非臣臆说。陛下若以素为阿衡,臣恐其心未必伊尹也。伏愿揆鉴古今,量为外置,俾洪基永固,率土幸甚。轻犯天颜,伏听斧锧。”我听说,臣子是不允许作威作福的,如果一个国家允许臣子作威作福的话,那么必定天下大乱。现在我们国家有没有哪个大臣作威作福?当然有啊,这个作威作福的人就是越国公尚书左仆射杨素。他倚仗陛下的宠幸,权力已经大得没边了,所有的官员都要看他的脸色办事。我们整个官僚系统,其实都受他的指挥。这样下去,有一天他也会走上像王莽、桓玄那样奸臣、权臣的道路。希望陛下能够预先留心到这一点,鉴古知今,不要再给他这么大的权力,我知道我这话不中听,说出来也许您不喜欢,但是为了国家利益,我万死不辞。
当时杨素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首席宰相梁毗这样说,不是找死吗?果然,隋文帝大怒,马上把他抓了起来,亲自质问他,怎么可以如此诽谤大臣。
没想到,梁毗毫不畏惧,当面对隋文帝说:“素既擅权宠,作威作福,将领之处,杀戮无道。又太子及蜀王罪废之日,百僚无不震悚,惟素扬眉奋肘,喜见容色,利国家有事以为身幸。”我确确实实认为杨素是一个作威作福之人。我有充分的证据。陛下,请您想一想,当年您废掉太子杨勇和蜀王杨秀的时候,我们这些大臣,谁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让人震惊、让人恐慌、让人难过的事,可唯独他越国公杨素,表现出一副扬眉吐气、志得意满的样子。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心态?他这是盼着国家有事,好抬升他自己的地位!陛下,这难道是一个忠臣应有的行为吗?
这席话一说出来,隋文帝真是傻在那里了。确实,此前隋文帝一直觉得杨素是在忠实地执行着自己的命令,替自己除掉了两个不肖子,所以才把杨素视为心腹重臣。如果按照梁毗的说法,杨素有个人野心蕴含在里头,那自己岂不是给杨素做了嫁衣裳?这让隋文帝不寒而栗。
另外,梁毗所说的臣子作威作福,必然危害国家,这也是隋文帝衷心认同的观点。把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隋文帝对杨素的印象也就发生了改变。按照《隋书·杨素传》的说法,就是“上渐疏忌之”。渐渐地疏远猜忌他了。
隋文帝下敕说:“仆射国之宰辅,不可躬亲细务,但三五日一度向省,评论大事。”仆射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大臣,怎能去操心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以后你不用每天去上班办那些小事了,你三五天上一次班,管一管大事就可以了。
在古代,这是一条很古老的做法,叫作“外示优崇,实夺之权也”。国家哪有那么多大事要办?人的权威都是从日常工作中奠定起来的,现在隋文帝剥夺了杨素办理日常事务的权力,那实际上,他真正能管的事就很有限了,这是从杨素手里收权。
问题是,光收回杨素的权力还不够。要想让国家正常运作下去,还要扶植新的依靠对象。扶植谁呢?隋文帝越到晚年越猜忌,大臣都不敢信任了,儿子又不放心,综合权衡之后,隋文帝选择了自己的女婿柳述。因为柳述有三个优点。
第一,柳述出身河东柳氏,门望很高,本人又文质彬彬,比较有社会声望。
第二,柳述年轻,没有什么功劳业绩,所以一定唯自己马首是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柳述的妻子兰陵公主是隋文帝最心爱的女儿。
隋文帝夫妇一共生了五男五女,柳述娶的是隋文帝最小的女儿,小名就叫阿五,封号为兰陵公主。本来最小的女儿就容易受到父母的宠爱,何况兰陵公主也确实给父母争气。是上了《隋书·列女传》的人物,号称“美姿仪,性婉顺,好读书”,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性情温婉,爱好读书,是一个知书达理、谨守妇道的人。这让提倡道德的隋文帝非常有面子,所以宠冠诸女。
既然喜欢女儿,爱屋及乌,连带着女婿也沾光,所以,柳述在女婿之中也最受宠。
现在,隋文帝要削弱杨素的势力,就选中这位宝贝女婿取而代之了。让他当吏部尚书,同时参掌机密,整天跟着自己,俨然就是沟通朝廷和宫廷的桥梁。
问题是,柳述上台,对杨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大的不利。因为兰陵公主和柳述两个人都和杨素有私人恩怨。
对兰陵公主而言,杨素曾经间接害死了她的第一任公公。兰陵公主一生嫁过两个丈夫,第一个丈夫叫王奉孝,是隋初大臣王谊的儿子。王谊和隋文帝是太学同学,隋文帝篡周,王谊也衷心拥护,所以,隋朝建立后,王谊被封为大司徒,还跟隋文帝结成了儿女亲家。
可惜,结婚没多久,王奉孝就去世了,兰陵公主刚刚十三四岁就成了寡妇。王谊看了很可怜,就给隋文帝上书,请求让兰陵公主提前除掉丧服,改嫁算了。
这本来也是公公的一番好意,没想到,却被人弹劾了,说是不知礼数,败坏名教。谁弹劾的呢?就是当时还担任御史大夫的杨素。
隋文帝提倡礼教,杨素这么一弹劾,隋文帝就狠狠地批评了王谊一顿,这让王谊觉得没面子透了。于是心灰意懒,整天在家发牢骚,还找人算命。这么高的身份,又发牢骚,又算命,当然触犯了皇帝的大忌,所以,开皇五年(585),隋文帝干脆把他赐死于家。这也是隋朝初年诛杀功臣的大案。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兰陵公主有什么反应,但是想来,她对于逼死公公的杨素应该也没有什么好印象。
那柳述跟杨素之间有什么恩怨?杨素奚落过柳述的爸爸。
柳述的爸爸和杨素是一辈人,当官的经历也差不多。但是,隋文帝篡周的时候,柳述的爸爸和叔叔都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所以隋朝建立之初,有点不得志,到外地做官去了,而杨素因为立场明确,所以任职中央。
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但是,杨素为人轻狂,有一天隋文帝赐宴,杨素和柳家兄弟都位列其中,杨素就借着酒劲奚落柳述的爸爸和叔叔说:“二柳俱摧,孤杨独耸。”你看,原来咱们差不多,现在你们这两棵老柳树可被我这棵钻天杨给比下去了。
这当然是句俏皮话,问题是说得太轻浮了一点,柳述的爸爸一言不发,当然,酒席也就不欢而散。就这样,杨素和柳家也算结了怨。
既然杨素和兰陵公主以及柳述都有过节,现在,柳述得宠,当然不会让杨素好过。据史书记载,柳述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当众折辱杨素。
举个例子。柳述是吏部尚书,杨素是尚书省左仆射,本来是上下级关系,柳述做出的批示都要经过杨素审核方能生效,如果杨素审核有问题,按照规定,可以要求柳述改。可是,柳述偏偏不买杨素的账。每次杨素向柳述提出什么修改意见,柳述都一律驳回,而且直截了当地对使者说:“语仆射,道尚书不肯。”去告诉杨仆射,就说我柳尚书不肯改。
这不是要把杨素气死吗?可是他也没办法,明摆着,柳述有人撑腰。就这样,一边收权,一边分权,原本在开皇末年叱咤风云的大功臣杨素在仁寿年间被冷落了不少。
三、杨广危机
开皇末年,杨广、独孤皇后和杨素可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杨广能够当上太子,全拜独孤皇后和杨素里应外合所赐。现在,独孤皇后去世,杨素又受到猜忌,这两重因素叠加,对太子杨广的打击太大了。
杨广虽然已经当了太子,但是毕竟时间不长,加上当年废掉前太子杨勇的理由本来就不过硬,所以,杨广当太子的根基并不深厚,还是非常需要独孤皇后和杨素保驾护航的。现在,这两大支柱一死一伤,杨广的势力马上就大大削弱了。
政治上的权力比拼本来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伴随杨广这边的实力下降,前太子杨勇的势力又有了逐渐抬头的趋势。这趋势有三方面的表现。
第一,杨勇自己不甘寂寞了,整天哭着喊着要见隋文帝。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之后,就让新太子杨广负责看管。一开始杨勇还很安分,但是,久而久之,他终于耐不住寂寞了,于是整天请求杨广让他见父亲一面。
这不是与虎谋皮吗?杨广当然不会答应,杨勇情急之下,居然爬到东宫的大树上,对着皇宫大喊大叫。东宫距离皇帝的后宫不远,隋文帝还真就听见了,但是,又听不清。正好当时杨素在旁边,隋文帝就问杨素,杨勇在喊什么?杨素赶紧说,这个废太子最近疯了,整天在树上乱喊,谁也不知道喊什么。隋文帝一听,也就没再追究。
这事虽然有惊无险地过去了,可是,杨广还是着实担心了一下。看来,杨勇还是贼心不死啊,以后一定严加看管,再不能让他上树了。
第二,有人开始替杨勇和高颎喊冤了。谁呢?贝州长史裴肃。此人上书称:“高颎以天挺良才,元勋佐命,为众所疾,以至废弃;愿陛下录其大功,忘其小过。又二庶人得罪已久,宁无革心!愿陛下弘君父之慈,顾天性之义,各封小国,观其所为:若能迁善,渐更增益;如或不悛,贬削非晚。今者自新之路永绝,愧悔之心莫见,岂不哀哉!”这番话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
首先,高颎有天赋的才能,又是开国元勋、佐命大臣,因受人妒忌,被废黜不用。希望陛下记着他的大功,忘掉他的小过。言外之意,高颎功大过小,不能永远废弃在家。
其次,前太子杨勇和前蜀王杨秀都已经废为庶人很久了,应该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希望陛下弘扬为君为父的慈爱,顾念父子人伦天性,每人给他们封个小国,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如果能变好,就慢慢提升他们的地位;如果他们仍然不悔改,再贬位削爵也不晚。现在您断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就看不出他们有没有悔改之心。这不是很悲哀吗?
这样的话如果放在高颎刚刚倒台,两个皇子刚刚被废的时候说,那就死定了。可是现在,隋文帝居然很感慨地说:“裴肃忧我家事,此亦至诚也。”裴肃能够关怀我的家事,真是个诚臣啊!还特地征他入朝谈话,大大慰问了一番。
隋文帝这样的态度可把杨广吓坏了,父皇是什么意思?他是不是心思又活动了?杨勇和高颎他们会不会卷土重来?
第三,也是最大的问题,隋文帝当时的心腹,政治后起之秀柳述跟杨勇关系很铁,但是跟杨广关系并不好。
当年,兰陵公主改嫁,也是精挑细选的。选来选去,产生了两个候选人。一个是柳述,另一个则是杨广的小舅子,萧妃的弟弟萧玚。这两个人都是高门大族,隋文帝自己也挑花了眼,不知道选谁好了,就多方征求意见。
征求到杨广这里,杨广当然希望妹妹嫁给自己的小舅子,所以极力说萧玚的好话。隋文帝当时被他说得挺动心,也就答应了他。但后来又问到术士韦鼎,就是当年说隋文帝“当有天下”的那位高人,结果韦鼎说了这么一句话:“玚当封侯,而无贵妻之相,述亦通显,而守位不终。”萧玚面相里就不该有高贵的妻子,而柳述只是官位不能到头而已。
这是向着谁说?看起来更像是偏向柳述。隋文帝一听,马上说,官位还不是我说了算?我想让他到头就能到头,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柳述。
这样一来,无论是柳述对杨广,还是杨广对柳述,其实都没什么好印象。与之相反,柳述对杨勇倒是印象不错,因为他最初担任的官职就是太子杨勇的亲卫,两个人过从甚密。现在,柳述在禁中办事,整天跟着隋文帝,会不会为杨勇说话?杨广心里当然极不踏实。
就这样,因为独孤皇后之死,隋文帝原本坚定的政治路线变得不坚定起来,朝廷里出现了很多新的变数。这些变数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朝廷似乎又要洗牌,太子之位也重新变得不稳固起来。这让太子杨广极度不安,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就在这种心境之下,杨广偷偷地对给独孤皇后占卜葬地的大臣萧吉说:“公前称我当为太子,竟有其验,终不忘也。今卜山陵,务令我早立。我立之后,当以富贵相报。”您当年预言我能当太子,如今果然应验了,我信任您,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现在,请您在占卜墓地的时候再替我想一想,怎样才能找一个风水好的地方,让我早点接班。如果您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当了皇帝之后,必定要报答您。
这番话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请您想想办法,务必让我爸爸早点死,这样我才能踏实下来。杨广提出了一个如此露骨的要求,萧吉是怎么回复的?他说:“后四载,太子御天下。”放心吧,我给你妈妈选一个地方,保证让你在四年之后就当皇帝。
那么,萧吉是否有这样的本事?隋文帝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