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文帝之死

  独孤皇后去世两年之后,仁寿四年(604),隋文帝崩于仁寿宫大宝殿,留下一个伟大的帝国,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团。两代皇帝交接班,这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关键期和敏感期,也往往伴随着流血和阴谋,隋文帝也不例外。隋文帝是正常死亡,还是被人谋杀?隋文帝之死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说法?
一、两种记载
皇帝是个高危职业,不仅是改朝换代时期要充当殉葬品,就是在一个王朝内部,两代皇帝交替之际,也往往充满血腥阴谋,留下了很多谜团。而在所有事关皇帝的谜团中,隋文帝之死也算是最扑朔迷离的案例之一,一千多年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如前所述,独孤皇后死后,隋朝出现了一股同情废太子杨勇的势力,这让新太子杨广很是紧张。为此,他还请求术士萧吉在替独孤皇后选择墓地的时候留心一下风水,让父亲隋文帝也早点死去,自己好早日接班。当时,术士还向他保证,四年之内隋文帝必死。那么,术士的话有没有实现?
实现了,而且提前实现了。就在两年之后的仁寿四年(604)七月十三日,隋文帝崩于仁寿宫大宝殿,享年六十四(虚)岁。隋文帝的死亡时间并没有任何争议,问题是,他的死亡原因和过程,在史书上就有不同的记载。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被毒死的,有说是被勒死的,还有说是用木棒打死的,林林总总,有四五种之多,但是,把各种死法稍微总结一下,其实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说法。第一种,隋文帝是正常死亡的;第二种,隋文帝是非正常死亡的。
先看第一种。正常死亡。这个说法主要依据是《隋书》,《资治通鉴》也引用了这种说法。按照《资治通鉴》记载:“帝将避暑于仁寿宫,术士章仇太翼固谏;不听,太翼曰:‘是行恐銮舆不返!’帝大怒,系之长安狱,期还而斩之。甲子,幸仁寿宫……夏,四月,乙卯,帝不豫。六月,庚申,赦天下。秋,七月,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宝殿。”在六月隋文帝准备巡幸仁寿宫之前,术士章仇太翼就曾经直言不讳地警告他,此次出行不吉利,出去恐怕就回不来了。隋文帝不信,照样巡幸仁寿宫,而且把章仇太翼关了起来,还告诉他,等我从仁寿宫回来再杀你。没想到,刚到仁寿宫,隋文帝果然生病了,而且病情逐日加重。
到了七月十日,隋文帝已经不行了,所以召见文武百官,和他们握手诀别,君臣唏嘘流涕,非常伤感。面对此情此景,隋文帝想起了还关在监狱里的章仇太翼,叮嘱太子杨广把他放了,算是自己认输。又过了三天,隋文帝最终病死在大宝殿。
另外,根据《隋书·何稠传》的记载,差不多就是在诀别大臣之后,隋文帝又单独召见了曾经修筑独孤皇后陵的工程建筑专家何稠,说:“汝既曾葬皇后,今我方死,宜好安置。属此何益,但不能忘怀耳。魂其有知,当相见于地下。”既然独孤皇后的陵寝是你修的,现在我把我的身后事也交托给你了,我怎么也忘不了皇后,希望你造这个陵寝,能够让我们两个死后,在地下世界里还魂相通。
然后又召见太子杨广,搂着他的脖子说:“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何稠是一个很用心的人,我已经把我的身后事交托给他了,等我死后,你跟他商量着办就可以了。
按照这样的记载,隋文帝之死过程清晰,场面温馨,尤其是最后先诀别大臣,再安排陵寝,最后又搂住太子的脖子交代后事,简直就是君臣一体、父慈子孝的完美体现,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问题是,这种完美的正常死亡场面只是一种记载,还有另一种记载,就比这惊悚多了。说隋文帝并不是自然死亡的,死亡过程也没有这么温馨,事实上,他的死,跟亲生儿子杨广大有瓜葛,很可能就是被杨广害死的。
这是怎么回事?还是引《资治通鉴》的说法:“上寝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皆入阁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宝殿。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拟,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乃呼柳述、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矫诏执述、岩,系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
这一段文字讲了隋文帝死亡当天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密信误传事件。当时,隋文帝已经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三个主要大臣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及黄门侍郎元岩都入宫侍疾,太子杨广也住进大宝殿,以备不测。
要知道,隋文帝此时身处仁寿宫。这算是死在首都以外,在古代是很危险的事情,为了避免发生不测,太子杨广考虑到应该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以免皇帝死后措手不及,就写了一封密信给杨素,跟他商量一旦皇帝驾崩,应该怎么控制局面,稳住朝廷。
杨素也回了一封密信,把自己想到的事情都逐条开列出来,让宫女交给太子。但是,也不知道是杨素没交代清楚,还是宫女糊涂,这封信居然被送到了隋文帝那里。隋文帝一看,自己还没死,儿子和宰相就已经商量起自己死后的事情来了,而且估计言辞极为直白,所以心里很不高兴。这就是所谓的密信误传事件。
第二件,陈夫人被调戏事件。独孤皇后死后,隋文帝最宠爱陈叔宝的妹妹,宣华夫人陈氏。陈夫人这时候当然也在宫里伺候。这一天早晨,陈夫人出去更衣,忽然衣冠不整、惊慌失措地跑回来了。隋文帝赶紧询问怎么回事,结果陈夫人含泪说了一句:“太子无礼!”
隋文帝刚刚看过那封不慎送到他这里来的密信,本来就在气头上,现在一听说太子无礼,简直如同五雷轰顶,爸爸还没有死,儿子不仅急不可耐地想要抢班夺权,还要对爸爸的妃子非礼,这岂不是衣冠禽兽?所以气得直拍床板,说道,这个畜生,我怎么能把国家托付给他?这都是独孤皇后误了我啊!
可是,光拍床板没有用,隋文帝痛定思痛,把两个心腹,也就是兵部尚书柳述和黄门侍郎元岩叫了过来,对他们说,赶快去叫我儿子。这两个人不明就里,一时没反应过来,就问,是叫太子吗?隋文帝愤愤然地吼道:不是太子,是杨勇!两个人一听,恍然大悟,这是隋文帝要改立太子啊,赶紧到外面草拟敕书。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敕书起草好了,前太子杨勇重新回到隋文帝身边,那么,隋文帝很可能再行废立之举,隋朝的政局也就要出现重大翻盘了。
问题是,他们有没有成功?没有,因为有杨素在。当时隋文帝身边有三个大臣,除了柳述和元岩之外,还有宰相杨素。虽然隋文帝刚刚看了杨素给太子的密信,已经把他视为太子党羽,根本没有叫他参与敕书的起草,但是,隋文帝这么一顿大喊大叫,杨素早已知情。
杨素可是废黜前太子杨勇的干将,如果杨勇翻天,这对他来讲可是事关生死的大事。事不宜迟,杨素赶紧传话给太子杨广,说,隋文帝的心意有变,柳述等人正在起草诏书,打算废弃杨广,重立杨勇,请太子快拿主意!
太子杨广知道这件事后是什么反应?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完全可以想象,他肯定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这个敕书出来的话,他十几年的努力就功亏一篑了。不仅当不成皇帝,而且恐怕性命难保。
事已至此,杨广只能是先下手为强了。他略一思索,马上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第一,矫诏逮捕了柳述和元岩,把他们关进了大理狱。这样,正在起草中的敕书自然夭折。
第二,紧急调动东宫军队进驻仁寿宫,包围仁寿宫。
第三,命令左庶子宇文述等人控制宫禁,不许任何人出入。
第四,命令右庶子张衡进入皇帝寝殿,控制隋文帝。
第五,将侍奉皇帝的所有宫女和宦官等闲杂人员全部逐出,关在别殿。
有了这五项措施,隋文帝就等于被太子杨广给囚禁起来了,而且和外界切断了全部联系。就在这天晚上,隋文帝与世长辞。
因为有这些变故,所以人们当然不免要猜测一下,隋文帝是正常死亡吗?那么《资治通鉴》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判断的?
虽然司马光是第一流的史学家,但在这个问题上也觉得难以说清,所以只写了一句话:“故中外颇有异论。”也就是说,大家都议论纷纷。这是一个描述句,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结论。
而在《资治通鉴》之外,有两条史料却给出了更为明确的结论。
一条是唐初赵毅的《大业略记》,赵毅说:“帝(杨广)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杨广让杨素和张衡两个人给隋文帝喂了毒药,这个毒药投下去之后,隋文帝就暴毙了。也就是说,杨坚是被杨素和张衡毒死的。
另一条史料是唐中期马总的《通历》:“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说隋文帝不是被毒死的,而是被张衡打死的,而且死得非常惨烈,鲜血溅满了屏风,高呼救命的声音连外面都听得到。
虽然在具体的死法上有分歧,但无论如何,依照这两条记载,隋文帝之死都是杨广集团人为操控的结果,也就是说,隋文帝是被自己的儿子杨广谋杀的。
隋文帝是自然死亡还是人为谋杀,关系到对隋文帝晚年宫廷斗争的判断,也关系到杨广,也就是隋炀帝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既然如此,这两种记载哪一个更可靠呢?
二、死亡之谜
分析一段历史,自然要依据以下原则:第一,史料;第二,时间;第三,逻辑。
先看史料。说隋文帝是自然死亡,最主要的史料来源是《隋书·高祖纪》,《隋书》作为正史,准确率应该很高。但是,说隋文帝是被人谋杀的,同样也可以从《隋书》中找到依据,比如,《隋书·后妃传》就记载了杨广调戏宣华夫人陈氏的事情,《隋书·杨素传》和《隋书·张衡传》则暗示两个人和隋文帝之死有牵连。这样看来,仅仅从史料对比,并不能分析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再看时间。两种记载在时间上有没有冲突?原则上也没有。因为说隋文帝是自然死亡的史料,只记载了两个关键时间,第一个是仁寿四年(604)七月十日,隋文帝和百官诀别;第二个就是七月十三日隋文帝去世。而说隋文帝是被谋杀的史料,其实强调的就是隋文帝死亡当天的事情。这样一来,就完全可以理解为隋文帝本来已经病入膏肓了,七月十三日又发生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最后导致杨广谋杀了隋文帝。事实上,《资治通鉴》的记载本身就隐含着这个意思。换句话说,两种记载在时间上并不矛盾,也不能据此判断孰真孰假。
接着来看逻辑判断。
前面讲过,《资治通鉴》在讲隋文帝死亡之前,交代了两个背景,第一个是密信误送事件,第二个是陈夫人被调戏事件。
这两个事件哪个更重要?毫无疑问是陈夫人被调戏事件更重要,也更具有直接意义。因为老皇帝还没死,太子就提前准备接班事宜,虽然在情感上可能让人不好接受,但从理性的角度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至于激起隋文帝那么大的愤怒,甚至产生改换太子的想法。而调戏隋文帝妃子的性质可就完全不同了,它不仅触及了人伦底线,也暴露了杨广的真面目。
当年,隋文帝为什么废杨勇,立杨广?就是因为杨勇任性好色,而杨广则表现得道德高尚,不近女色。现在看来,这些优点全都是伪装的,这就彻底颠覆了杨广当太子的依据,所以隋文帝才会大叫:“独孤误我!”认为是独孤皇后判断失误,把自己害苦了!
既然发现了杨广的真面目,隋文帝也就产生了对杨勇的悔过之心,以前觉得大儿子不行,现在看来,二儿子的毛病比大儿子严重得多,既然如此,还是让大儿子回来接班吧,所以才有接下来让柳述、元岩起草诏书,召回杨勇的事情。召回杨勇,当然也就意味着杨广这些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恐怕还要死无葬身之地。
杨广是个有本事的人,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只能狗急跳墙,先行把爸爸结果了。所以说,陈夫人被调戏,这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也是隋文帝死于非命的直接原因。如果此事为真,那么,隋文帝的死亡几乎就可以定性为人为原因造成的了。
既然陈夫人被调戏事件如此关键,就要仔细分析一下,这个事件本身有没有问题?事实上,这件事的真实性太有问题了。
第一,杨广的行为不合情理。老皇帝临终,新皇帝登基之前,是政治最敏感的时期,绝对容不得半点差错。杨广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制力的人,当年,为了得到太子之位,杨广能够十年如一日,维护自己不近女色的美好形象,现在,在皇位更替的最敏感时期,就算杨广内心再好色,他又怎么会忍耐不了这几天,非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对陈夫人下手?
另外,隋文帝要死,而且是死在大兴宫以外,身为太子的杨广有好多问题需要处理,以确保朝廷不会生变,在这种情况下,给他三头六臂恐怕都忙不过来,又怎么会有时间、有心情去调戏父亲的爱妃?这样的事情,这样的做法,完全不符合我们对杨广性格的判断和当时形势的判断。
第二,陈夫人的行为不合情理。按照有关史书的记载,陈夫人是去更衣的路上,被杨广截住的,然后杨广强行调戏,陈夫人奋力反抗。换言之,恐怕是陈夫人长得太漂亮了,让杨广乍看之下,不由得兽性大发。似乎两个人此前根本没什么关系。
是不是这样?完全不是。据《隋书·后妃传》记载,陈夫人和太子杨广早有瓜葛,事实上,杨广能够当上太子,陈夫人也是出了力的。这是怎么回事?
陈夫人是亡国之君陈叔宝的妹妹,因为小心懂事,很是讨人喜欢,属于八面玲珑型的人物。即使在独孤皇后活着的时候,也特许她侍奉隋文帝,成了隋文帝时期少数能够吹得进枕头风的女性。
当时,身为扬州总管的杨广,正在积极图谋当太子,整天琢磨怎样扩大支持者队伍,对这位能干的陈夫人当然也不敢掉以轻心。扬州金银器很有名,杨广就经常送一些黄金制品给陈夫人。陈夫人审时度势,也都笑纳了。
按照《隋书·后妃传》的记载,就是“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陈夫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在杨广和前太子杨勇斗争的过程中也没少替杨广说话,算是杨广的功臣。换句话说,两人早有瓜葛。
这个瓜葛当然主要是政治盟友关系,但是,当时陈夫人刚刚二十多岁,比杨广还小,因此也不排除有某种情感关联。无论是哪一种关系,晋王杨广和陈夫人都是老熟人,绝非初次见面,一见钟情,所以,杨广完全犯不着在陈夫人更衣的仓促之际去非礼她。
第三,就算是杨广当时丧心病狂,真的非礼了陈夫人,陈夫人恐怕也不会到隋文帝面前去告状。为什么?陈夫人是个在政治上很成熟的女性。当年,她能够在杨广还没当太子的时候就甘冒政治风险,替他说话,说明她非常擅于未雨绸缪,为自己在新皇帝手下谋一个合理的位置,这恐怕也是亡国贵族的自保本能。既然如此,她又怎么可能在老皇帝气息奄奄、朝不保夕的时候得罪即将接班的太子杨广?
所以说,所谓陈夫人向隋文帝告状说“太子无礼”的描述并不合理。既然这个故事的两大关键人物的行为都完全违反常理,那么只能认为这个故事本身有问题了。
如此说来,隋文帝算是正常死亡了?并非如此。
虽然陈夫人被非礼事件可能并不存在,但是《资治通鉴》中所描述的其他事件,具体说来,就是密信事件,还有太子杨广囚禁隋文帝事件恐怕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陈夫人,而是隋文帝的两个心腹,柳述和元岩。
这个事情的大体轮廓可能是这样的。仁寿四年(604)七月十三日,宰相杨素给太子杨广回密信,讨论隋文帝死后的安排问题,不料密信却被误投给隋文帝本人,引起隋文帝极大反感,肯定是怒形于色。当时,柳述和元岩以心腹的身份陪在隋文帝身边,他们本身都是反对太子杨广,同情废太子杨勇的人,一看到老皇帝对太子杨广和宰相杨素表示不满,忽然感觉这件事可以利用。
怎么利用?最好的方式就是趁着隋文帝糊涂烦恼,矫诏召废太子杨勇入宫!可能有读者会觉得,这冒的风险也太大了吧?有一个成语叫利令智昏。柳述和元岩都属于隋文帝晚年提拔的少年新锐,跟太子杨广和宰相杨素的关系并不好,如果太子即位,他们的权力肯定难以继续下去。如果能够矫诏成功,让已经废黜多时的杨勇重新接班,他们可就是佐命大臣了。这种心态跟当年北周宣帝病危的时候刘昉和郑译矫诏让杨坚辅政是一个道理,都是在为自己打算。既然成败对比如此明显,两个人也就愿意冒一次险,于是就操控了基本处于弥留之际的隋文帝,矫诏起草敕书,打算让废太子杨勇入宫。
但是,他们的密谋还没有实现,就被杨素知道了。这对杨素来说也是事关生死的大事,所以杨素马上禀报太子杨广,迅速采取措施,把柳述、元岩二人抓了起来,顺便把隋文帝也软禁起来了。
问题是,软禁隋文帝之后,杨广是否会让人把他毒死或者打死?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根本不值得。隋文帝在三天之前已经和大臣诀别,这就意味着他本来已经来日无多,现在,只要把他看住,不让别人操纵他就可以了,反正他也活不了一两天。在这种情况下,杨广还有什么必要杀他,然后再去背负弑父弑君的千古骂名呢?
既然如此,为什么隋文帝当晚就死了呢?这恐怕是一系列事情连气带吓的结果。所谓气,当然是指密信事件;所谓吓,则是指杨广派兵软禁他。隋文帝本来就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了,就算没有这些变故,也未必能活过十三日,何况又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当然会死得更快了。
分析到这一步,终于要得出结论了,隋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大概率的情形,是介乎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之间。
所谓正常死亡,是指他并没有真正遭到外力的侵害,既没被投毒,也没被打死。所谓非正常,则是指七月十三日的一系列事件,也确实对他的精神构成了重大打击,从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这样看来,历史上所谓的隋炀帝弑父其实并不完全正确,杨广真正做的只是用软暴力加速了隋文帝的死亡而已。如果他以后干得好,人们很可能会慢慢忘掉这件事,只可惜杨广后来亡了国,人们也就开始把各种各样的帽子都扣到了他的头上,在这种背景下,所谓淫母弑父的说法也就纷纷出笼,直到最后被写进史书中。
就这样,一代英主隋文帝在这种半昏、半明,半自然、半被迫的状态下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个统一强大的隋帝国,这是他无上的功业。但是,从隋文帝临死前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也可以看出,他也留下了一个矛盾重重,并不怎么稳定的政治局面。事实上,就在隋文帝死后不久,太子杨勇全家被杀,兰陵公主和柳述也都死于非命。这些动荡不安、血腥暴力乃至骨肉相残又给隋文帝的统治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评价隋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