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太子风波

  隋炀帝想当一个有政治成就的皇帝,但是他既没有虚心纳谏的胸怀,也没有任人唯贤的眼光。在他的一意孤行下,表面风光的大隋王朝,实则隐藏着各种危机。这危机,既表现在国家政治上,也表现在家庭关系上。
中国古代皇帝家国一体,立储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但隋炀帝一直到死,都没能确立一个太子。这里面又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
一、元德之死
中国有句俗话叫“家和万事兴”。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隋文帝生性猜忌,总觉得儿子要谋反,今天除掉这个,明天除掉那个,开始是“五子同母”,最后却只剩下隋炀帝一根独苗。
隋文帝废长立幼,猜忌骨肉,让隋朝付出了很大代价,隋炀帝会不会吸取教训,好好处理家庭关系?事实证明,隋炀帝在这个问题上也没能高明到哪里去。如果说隋文帝最大的问题是更换太子,那么,隋炀帝的问题则更严重,他一直到死,都没有立一个真正的太子。
要说隋炀帝的家庭关系,还得先来了解一下隋炀帝儿女的基本情况。很多人知道,风流天子唐明皇有三十个儿子,三十个女儿。按照各种小说的说法,隋炀帝更是风流成性,应该有更多的儿女吧?其实并不是。隋炀帝活到成年的儿子一共有三个,女儿的情况不是十分清楚,在历史上留下记载的有两个。一般说来,女儿跟宫廷的权力争夺关系不大,姑且不论,先看这三个儿子的情况。
三个儿子中,老大叫杨昭,生于开皇四年(584);老二叫杨暕,生于开皇五年(585),都是萧皇后所生;老三叫杨杲,生于大业三年(607),是萧嫔所生。这个萧嫔到底是何许人,史书记载不清晰,但是,一般都认为和萧皇后有很近的亲属关系。
这样看来,在家庭问题上,隋炀帝其实是相当严肃的,基本算是秉持了父亲隋文帝的风格,对皇后非常忠诚。虽然还做不到三子同母,但是,绝不像小说所讲的那样淫乱。恰恰相反,他的家庭结构简单清晰,不存在后妃争宠、诸子争权的问题。这对于挑选接班人,还是非常有利的。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大儿子杨昭因为是嫡长子,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皇太子。这个皇太子品性如何呢?一言以蔽之,非常优秀。比隋文帝的嫡长子杨勇靠谱多了。这位太子有三大优点。
第一,生活简朴。杨昭因为是隋炀帝的长子,很受祖父母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宠爱,从小就被抱到他们身边抚养。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杨昭倒是颇有祖父母的风范。虽然贵为太子,每次用膳,都是一两个菜就解决问题,被褥、床帐也都极其简朴,跟隋炀帝没当太子的时候差不多。
第二,为人忠厚。有一个事例被记载在史书之中,让人印象深刻。杨昭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在玄武门玩石狮子。正好爷爷奶奶,也就是隋文帝夫妇来看他。若是在平时,小杨昭看见爷爷奶奶,早就跑过去行礼了,可是这天,他却低下头,回避了。为什么呢?原来是那天隋文帝犯了腰疼的毛病,走路的时候就把手搭在独孤皇后的肩膀上,杨昭觉得这个举动过于亲热,他就依据非礼勿视的原则,回避了。
问题是,杨昭当时才三岁,连隋文帝夫妇都没想到他会有这么复杂的思想,这么高的精神境界,所以没当回事,继续勾肩搭背地在出现在他面前。可是,每次只要他们一进入杨昭的视线,杨昭马上眼观鼻,鼻观口,坚决不正视。
这样几次之后,隋文帝终于明白了,孙子这么小,居然就知道非礼勿视,这是多么规矩的孩子啊!隋文帝禁不住感慨道:“天生长者,谁复教乎!”我这孙子,生下来就是个忠厚长者,这可不是大人能教会的!
再举一个例子。一般老人家不都喜欢逗小男孩,说给他娶媳妇吗?北方还有一首儿歌说:“小小子,坐门墩,哭着闹着要媳妇。”隋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爱孙子的心情和一般老百姓并没什么区别。
有一次,隋文帝也逗杨昭,说要给他娶媳妇。没想到杨昭一听,马上哭了。隋文帝大惑不解,赶紧问他为什么。杨昭回答说:“汉王未婚时,恒在至尊所,一朝娶妇,便则出外。惧将违离,是以啼耳。”汉王杨谅叔叔没结婚的时候,一直都待在爷爷奶奶身边,可是,一旦娶了媳妇,立马就让他出去住了。我怕娶媳妇就要离开爷爷奶奶,所以才哭呀!
这么一说,又把隋文帝夫妇感动得无以复加,觉得这孩子真是天生孝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杨昭长大之后并没有蜕化变质,还继续保持着忠厚孝顺的本性。他太子府里的官员,如果家里有老爹老娘,杨昭一定会亲自拜访,过年过节还有额外赏赐。
第三,性格谦和。根据史书记载,杨昭从来不会跟人发脾气,他手下人犯了再大的错,他顶多说一句“大不是”也就罢了,至于骂人打人,根本不会。
这样的太子好不好?真是挑不出错来。仁爱温和,特别适合当守成之主。隋炀帝对他也是满怀期望。只可惜,这个太子有一个大毛病,身体不好。按照史书记载,杨昭长得特别胖,人一胖就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杨昭也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最怕骤起骤降。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太子杨昭居然就死在了这个骤起骤降上。
隋炀帝喜欢到处巡游,基本不在大兴城待着。他出去的时候,太子杨昭就留在大兴城监国,但是,逢年过节,总要到隋炀帝驻跸的地方朝拜。
大业二年(606),隋炀帝出巡洛阳,杨昭又从大兴城赶来朝拜了。朝拜之后,就要回大兴城。杨昭孝顺,不舍得离开爸爸,所以,到了要走的时候,就恳求爸爸,希望再多陪侍父母几天。
然而隋炀帝是英雄天子,对这套儿女情长不感兴趣,当场就拒绝了。
隋炀帝拒绝,杨昭就反复恳求,按照当时的礼节,反复恳求就要反复跪拜,这样连跪带磕头,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了,没过几天,一命呜呼,享年二十三岁。一个好太子就这样没了。谥为元德太子。
二、齐王犯错
太子死了,按道理讲,就得再立一个新太子。不过,虽然隋炀帝还有两个儿子,但是,小儿子杨杲就生于大业三年(607),换句话说,元德太子死的时候,他还没出生。再说,即使他已经生了下来也没用,因为他的母亲是萧嫔,不是皇后。
这样一来,候选人就只剩下一个老二齐王杨暕了,无论是论嫡还是论长,他都是唯一人选,不存悬念。齐王杨暕从小长得眉清目秀,又涉猎经史,工于骑射,也算是能文能武,所以也深得隋炀帝喜爱。而且,年龄只比元德太子小一岁,是个成年人了,由他来当太子,并没有任何争议。
事实上,隋炀帝也是这么安排的。就在元德太子死后,隋炀帝立刻就把原来元德太子的僚属两万多人都转到了齐王杨暕的名下,而且,还郑重其事地任命了一个叫柳謇之的人当齐王府长史。
柳謇之是何许人?此人简直就是大隋帝国的面子。长得高大英俊,喝酒一石不醉,而且喝得越多,谈吐越风雅有趣。这样的人真是天生的外交官,所以,隋朝无论是跟江南的陈朝打交道,还是跟北方突厥、吐谷浑打交道,柳謇之都是使者,给隋朝做足了脸面。更难得的是,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人还非常急公好义,每次出使回来,得到的赏赐全都散给宗族,自己家徒四壁也不以为意。这样一来,柳謇之简直就成了天下人的偶像。
现在,隋炀帝让这么一个偶像级别的人物给齐王杨暕当长史,无疑是想进一步提升齐王的人气。由此也可以看出隋炀帝对齐王的用心。皇帝表态都这么明确了,大臣当然也不甘落后,前来拜访的络绎不绝,齐王府天天门庭若市。自己巴结还不算,大臣们还纷纷把自己的子弟送到齐王府里做事,谁都觉得,今天的齐王,就是明天的太子,后天的皇帝,不预先巴结行吗?
不过,有的时候,越是笃定的事就越有风险。表面上看来,让齐王杨暕当太子的决定简直呼之欲出,可事实上,这个任命最后是无限期推迟了。为什么?因为齐王杨暕也觉得自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缺乏危机意识,所以并没有刻意表现自己。恰恰相反,他在考察期的表现糟糕透顶。有三件事让隋炀帝大为恼火。
第一件事,纵情声色,骚扰百姓。隋炀帝不是特意挑选了偶像派大臣柳謇之给齐王杨暕当长史吗?不料,天下人都喜欢柳謇之,唯独齐王不喜欢。齐王觉得,柳謇之太正派了,不好玩。所以,干脆把柳謇之晾到一边,自己选了几个情投意合的大臣,让他们四处寻找声色犬马。
这些大臣哪是什么好人?得了齐王的命令,马上就拉大旗作虎皮,为非作歹了。齐王让他们选美人,他们就在京城四处打听,知道谁家有漂亮女儿,马上找上门去,不容分说,直接拉到齐王府第,肆行奸淫。扣留几天之后,他们玩够了,再给送回去,这不是害人吗?
另外,当时隋朝和西域通商,齐王知道西域产宝马,就让手下的喽啰到陇西给他弄几匹名马。这些喽啰才不会正正经经做买卖。他们到了陇西就把当地胡人酋长都拘押起来,严刑拷打,逼着人家拿出最好的马来给齐王送礼。这样弄来的马连齐王杨暕自己都觉得来路过于不正,不好意思收,让他们再给送回去。这些人会不会依令而行呢?已经吃进嘴里的肉,他们才不会再吐出来。齐王不要,他们干脆拉到自己家里,谎称是齐王所赐,直接昧下了。这样一来二去,齐王的名声可就不好了,京城也罢,边地也罢,到处都风传齐王的丑事,传到隋炀帝耳朵里,隋炀帝当然生气。
第二件事,齐王不仅骚扰百姓,还跟爸爸隋炀帝争起了美女。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乐平公主说起。
乐平公主杨丽华,是隋炀帝的大姐,也是北周的太后。当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杨太后重新回到娘家,被封为乐平公主。俗话说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乐平公主回到娘家,也得讨好自己的弟弟隋炀帝。有一次,乐平公主访到了一个姓柳的美女,觉得倾国倾城,就跟隋炀帝大力推荐,建议他纳入后宫,收为妃子。无奈隋炀帝雄才大略,对建功立业的热情远高于对美女的热情,所以并没给乐平公主正式答复。久而久之,乐平公主见隋炀帝再也不提这件事,以为他就不要了。
然而这柳家姑娘太美了,简直就是为宫廷而生的,如果不进宫都辜负了这番品貌。怎么办?既然皇帝不要,那就把她送给未来的皇帝吧。于是,乐平公主又把这位柳姑娘推荐给了侄子齐王杨暕。杨暕好色,平时还派人到处搜罗美女呢,这送上门来的岂能不要?当即就笑纳了。
本来这件事至此就算结束了。没想到,又过了一段时间,隋炀帝又想起这位柳姑娘来了,就问姐姐乐平公主,柳姑娘现在在哪里?意思是让她入宫。这下乐平公主可尴尬了,只好说,以为陛下不要,已经在齐王那里了。隋炀帝什么反应?按照史书的记载,“帝不悦”。这不高兴里面,可包含着不少因素。
第一,这说明齐王迷恋女色,这本身就不是未来的太子应该表现出来的品性。
第二,虽然隋炀帝并没有纳柳姑娘为妃,但在心里,他已经把柳姑娘当成自己的人了。一个做儿子的,居然敢动爸爸的禁脔,真是大逆不道!
可能有读者会觉得齐王很无辜,他怎么会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的确,他并非明知故犯。但是,他也并不无辜。要知道,他可是一个正在考验期的王子,在这种时刻,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小心翼翼,多考虑几个来回。比如,他应该问问姑姑,这个姑娘既然如此美貌,为什么不送给父皇?如果他多问这么一句,乐平公主肯定会告诉他来龙去脉,那他就应该避嫌,绝不打这个姑娘的主意。但是,他没有问清楚,更没有避嫌。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他太放肆了,根本没把爸爸放在眼里。既然如此,隋炀帝生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三件事,和隋炀帝争猎物。就在柳美女事件过去之后不久,杨暕跟随隋炀帝一起巡游汾阳宫。皇帝父子一起打猎,自然要做些安排。隋炀帝让杨暕先率领一千骑兵把猎物围起来,好瓮中捉鳖。杨暕领命而去,也确实把猎物给围起来了。围起来之后呢,他就把爸爸晾到一边,自己开始纵情追赶起猎物来。
杨暕工于骑射,是个好猎手,所以,一会儿工夫,就打到不少麋鹿。这让他得意非凡,赶紧派人把猎物送到隋炀帝面前表功。
眼看着儿子送来这么多猎物,隋炀帝气不打一处来,因为他还一头猎物都没打到呢。这风头被儿子抢了去,让隋炀帝很没面子。又不好明说,只能责怪身边跟从的人不好好打。
跟从的人一肚子委屈地说,我们也想好好打啊,问题是,野兽都被齐王手下那帮人挡住了,根本过不到咱们这边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这样一来,隋炀帝对这个儿子更不待见了。
走笔至此,不禁想起了清朝咸丰皇帝的故事。咸丰是道光的四儿子,当时道光皇帝有两个儿子都表现不错,很有当太子的潜质。一个是后来的咸丰皇帝奕詝,另一个则是老六奕訢。
道光怎么考察这两个儿子呢?他也是带着他们哥俩去打猎。打猎之前,奕詝的老师就悄悄对咸丰说:真论打猎,你不是六阿哥的对手。所以,你干脆一个也别打,两手空空地回来。如果皇上问起你原因,你就说,春天万物生长,你不忍心杀生。奕詝依计而行。结果,打了一圈下来,奕訢满载而归,奕詝两手空空。道光很诧异,奕詝再不能干,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吧?就问他怎么回事。奕詝就把老师那套答案给道光皇帝背了一遍。结果道光立谁当了太子?奕詝。因为他虽然不出风头,但是有一颗仁爱之心。
对比一下咸丰和杨暕,就知道杨暕的问题出在哪里了。他太爱出风头了,根本不管这种风头是不是投皇帝所好。要知道,隋炀帝本身就是一个刚愎自用、好出风头的人,一心希望天下人都不如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个聪明的王子,就应该投其所好,把猎物都赶到他这边来,让他满载而归。只要他高兴了,天下不就都是你的了吗?可是杨暕恰恰相反,他太幼稚,太高调了,完全是个人主义,只顾自己出风头,根本不考虑皇帝的感受。这怎么能不引起隋炀帝的反感呢?
三、齐王失宠
有了这几个错处,杨暕在隋炀帝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差了。隋炀帝不仅不提让他当太子的事,反而故意让人去挖掘杨暕的过失。
一个皇帝如果想找人麻烦,那不是易如反掌吗?马上,一件事就被揪了出来。
当时制度规定,县令无故不得出境。但是,有一个伊阙县令叫皇甫诩,很受杨暕喜爱。杨暕就违反了禁令,偷偷带他出境到汾阳宫,一起寻欢作乐。隋炀帝此时正找杨暕的碴儿,有一个御史叫韦德裕,就投其所好,把这件事揪了出来,弹劾杨暕违制。
面对韦德裕的弹劾,隋炀帝怎么处理呢?他大张旗鼓,命令一千多个士兵包围了齐王府邸,进行掘地三尺的搜索,务必搜出更多的罪状来。就在这样的穷追猛打之下,有一件丑事终于曝光了。
齐王杨暕的妃子韦氏很早就去世了。杨暕放着那么多美女不喜欢,偏偏喜欢上了韦氏妃子的姐姐。既然如此,把韦家姐姐纳入齐王府不就行了吗?又不行。因为这个姐姐当时已经嫁给了一个姓元的人,是已婚妇女。喜欢韦家姐姐,又不能娶她,怎么办?杨暕就和韦家姐姐暗地私通,而且还生了一个女儿。
这也罢了,更要命的是,有一天,齐王杨暕居然请了一个看相的先生给他的妃子们相面,而且还把韦家姐姐安排到了妃子的队伍里。看相的靠什么赚钱?不就是察言观色吗?这位先生马上就看出来,齐王对韦家姐姐情有独钟。既然如此,就投王爷所好吧。看相的先生把其他妃子都撇在一边,单指着韦家姐姐说:“此产子者当为皇后。”他这么说,齐王杨暕自然高兴。韦家姐姐命里该当皇后,那就意味着他命里该当皇帝喽。可是,当时的情况是隋炀帝迟迟不下诏令,让自己当太子。这让杨暕很着急。
皇帝为什么不立自己当太子?杨暕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倒恨起大哥元德太子的三个儿子来。他觉得,大哥虽然死了,但是留下了三个儿子。这可是长房长孙啊,万一隋炀帝改变主意,不立儿子,要立孙子怎么办?要确保自己接班,只能让这三个侄子去死了。
怎样才能让三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死呢?杨暕用起了古代人的老办法,当然也是最笨的办法厌胜,企图用诅咒的方法咒死三个侄子。而要施行厌胜,肯定会用到小木偶之类的东西。现在,隋炀帝对齐王府邸进行掘地三尺式的侦查,这些罪行当然无法掩盖,都被揭露出来了。
揭露出来之后怎么办?隋炀帝大发雷霆,把那几个帮齐王寻找声色犬马的官员斩首,让韦家姐姐自杀,还有好多府僚都流放边疆。隋炀帝不是让偶像官员柳謇之当齐王府长史吗?上任的时候,隋炀帝还对他讲:“今以卿作辅于齐,副朕所望。若齐王德业修备,富贵自当钟卿一门。若有不善,罪亦相及。”谁都觉得柳謇之肯定步步高升。没想到,这句话的前半句并没有应验,应验的倒是后半句,就在这次事件之后,柳謇之因为不能匡扶齐王,被除名为民了。
处理了这么多相关人士,齐王本身怎么处置?要不要像隋文帝对儿子那样,或杀或关?隋炀帝倒没有那么做。隋文帝儿子多,他儿子太少了。这时候,三儿子杨杲还非常小,古代儿童的成活率又低,万一把齐王除掉,杨杲又死了,隋炀帝就成了孤家寡人,连继承人都没有了。万般无奈之下,隋炀帝恨恨地说了一句:“朕唯有暕一子,不然者,当肆诸市朝,以明国宪也!”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只好先饶了他。如果我有更多的儿子,肯定就把这个儿子拉出去斩首,以昭明国家的法度!
虽然不能即刻除掉齐王,但是,隋炀帝此后对他就非常疏远了。给了他一个京兆尹的头衔,但是什么事都不让他干,而且还专门派了一个虎贲郎将,跟在齐王身边,监视他。只要杨暕有任何小错,这个虎贲郎将马上报告给隋炀帝,这就等于被监禁起来了。
即使这样,隋炀帝还不放心,派给齐王的府僚都是些老弱病残,唯恐齐王利用他们作乱。齐王得宠的时候,官员都争先恐后地把儿子往齐王府送,等到齐王失宠,这些人也就跟着倒霉了。举一个例子。
有个太史令叫庾质,就是当年给隋文帝打气,说他有天命的那位太史令庾季才的儿子。庾质算是隋炀帝的心腹,而他的儿子则在齐王府上班。此刻,隋炀帝讨厌齐王,无处撒气,就揪住庾质,怒气冲冲地质问他:“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何向背如此!”你把你儿子送到我儿子那里,就是对我不忠!
庾质是怎么回答的?他说:“臣事陛下,子事齐王,实是一心,不敢有二。”我侍奉您,我儿子侍奉您儿子,我们一家给您一家服务,没有不忠啊!
照理说,这回答也算费尽心机了。可是,隋炀帝哪会听这种花言巧语,直接把他贬到外地当县令了事。
就这样,因为元德太子杨昭早亡,齐王杨暕失宠,赵王杨杲太小,隋炀帝立太子的事情就耽搁下来了,一直到后来隋炀帝被杀,隋朝也没有一个法定的太子。这对于一个王朝而言,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这样看来,隋炀帝当皇帝之后,虽然修东都、建南都、开运河、修长城,四面开疆拓土,国力也迅速增强,看起来达到了极盛局面,但是,他有一些问题处理得相当失败,比如滥用民力问题、用人问题以及接班人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很严重,只是当时还被掩盖在国力不断扩张的表象之下。而一旦隋朝的国力扩张受阻,这些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乃至酿成大祸。
那么,隋朝会遇到这样的麻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