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原文及详细翻译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人们经常称之为纳兰容若。他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在康熙年间中进士,之后做官一直做到一等侍卫,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亲信,深受康熙帝的宠信。估计很多人会觉得,多幸福啊!天天跟着皇帝吃香的、喝辣的!但是纳兰性德却很不开心。他比较厌倦跟着皇帝四处“出差”的生活。

跟着皇帝“出差”,不挺好吗?但是纳兰性德并不这么想,他常常有“临履之忧”。什么意思?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走路的时候贴着深渊走,当然很危险;踩在薄薄的冰面上走,同样也很危险。伴君如伴虎啊!虽然天天跟着皇帝,有好处,有特权,很风光,很有面子,但是常担心说错话,办错事,惹皇帝生气,一不小心就会掉脑袋了。

纳兰性德的人生志向也比做一等侍卫更高远。他很想施展才华,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不想天天陪出差,跟个小秘书似的。所以,他的词作中经常体现出恐惧、忧虑、不满、苦闷。

从风格来看,纳兰的词非常真挚自然,清新好懂,没有那么多刻意雕琢的痕迹。他经常使用白描的手法,就是不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曲折的手法,而是直接写景抒情,自有一番感人力量。

这首《长相思》,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当时,纳兰以御驾侍卫的身份随康熙皇帝东巡。康熙要去干什么呢?要祭告一些陵墓,还要祭祀长白山。这是清朝满族人的习俗。大家想想,这一路奔波肯定很辛苦。从北京出发,穿过河北、辽宁,一直走到吉林省的边缘,路很漫长,而且天气又非常寒冷。旅途中,纳兰写了不少边塞词,描写塞外风光、北国风光。这首《长相思》,可以说是这趟旅程中写得最好的一首。

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写这次边塞之行的。“山一程,水一程”,走一程山,走一程水,说明“路曼曼其修远兮”。去哪里呢?说得很清楚,“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就是山海关,在今天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词人从北京出发往东三省去,肯定要经过山海关。“那畔”是什么意思?就是那边,意思是往关外走,往塞外走。两个“一程”,一个“向”字,一个“行”字,都是在形容自己越走越远。

最后一句“夜深千帐灯”,将上阕加以收束。前面三句都在说,我走啊走,走啊走。不能一直走啊,中间得歇息、得宿营啊!皇帝出行,都是千军万马跟着,安营扎寨的帐篷也就很多。每个帐篷里面都点着灯,所以叫“夜深千帐灯”。这个图景非常辽阔、壮美。

上阕读完,我们还不知道词人的感受如何。有人跟着天子这么大的排场,心中可能是洋洋得意的。但是词人并不这么想。

我们来看下阕怎么写。“风一更,雪一更”。我们现在经常说半夜三更。“更”,就是差不多两小时的时间。什么叫“风一更,雪一更”?字面意思就是刮两小时风,下两小时雪。其实是想说,整个夜晚风雪不停,风声雪声不断。正因为风雪不断,所以声音比较嘈杂,比较吵闹,于是下面说“聒碎乡心梦不成”。“聒”,我们读《水浒传》,鲁智深、李逵这些大老粗们,喜欢说一个词叫“聒噪”,意思就是吵闹。纳兰加了一个字去修饰这些吵闹的声音,即“碎”。

他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他是康熙皇帝的贴身亲信,但是纳兰很不开心。

“碎”字写得极好!首先它描写的是风声雪声的凌乱、破碎,哗啦啦来一阵风,呼啦啦又来一阵雪,毫无规律。其次,“碎”也意味着心碎。为什么心碎?因为“乡心”。夜里思乡的时候,不断闪现出故乡的风景、人物、往事,闪现出一个又一个片段,这就叫“聒碎乡心”。正因为风雪吵闹,乡心破碎,所以词人整夜睡不着,才会有“梦不成”。

温庭筠有首词《更漏子》,也写了半夜无眠时听到的声音,他写的是雨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他说“离情正苦”,可见也是因为思念远人而睡不着觉。这位主人公,听着外面梧桐树滴雨的声音,仿佛每一片叶子、每一滴雨水,都能听清楚、数清楚。雨滴不断滴到外面空荡荡的台阶上,一滴一滴,直到天明。这里的“三更雨”,其实也“聒碎”了人心。

我们再回到《长相思》。写到这儿,词人用最后一句点出了整首词的灵魂,“故园无此声”。“此声”是什么呢?就是“风一更,雪一更”这些风声雪声。他想想,家里多好,北京城里待着多好!家里有个大宅院,一年四季都很舒服,很安静,没有漫漫长路,没有风雪聒噪,没有忧心忡忡、战战兢兢。“故园无此声”,是用故园的安静来对比当下的风雪吵闹,用故园生活的宁静安详来对比当下旅途中的艰苦烦闷。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词虽然非常短,但是上下阕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张力和跨度。上阕写了一幅山海景观,像地图、画卷展开一样。一队人马走过山,跨过水,越过山海关,继续走向茫茫的东北大地。夜深的时候驻扎下来,一望无际全是他们宿营的灯光。在这幅画卷中行走、歇息,别人可能觉得志得意满,但是纳兰却心神不宁。别人呼呼大睡,“夜深千帐灯”,只有他听着外面的风声雪声睡不着,想到了故园是多么安静,而这里是多么聒噪。

词的上阕境界阔大,下阕却是心情幽微。在这样的对比中,更能够显出词人内心的苦闷。气壮山河的画卷之中,别人安然入睡,自己却在独自伤悲,独自思念,独自难眠。

大家看,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就是直接描写走过了多少路,看到了怎样的灯光,听见了怎样的风雪。整首词也没有大肆宣泄伤悲、哀怨的情感,而是将情感都暗含在风景里。纳兰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自然就写出来了。这首词最打动我们的,就是暗夜里的“千帐灯”和一声一声的风雪。前者如此壮美,后者如此冷清。心情一句没写,心情都在景色里。这就是白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