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父亲升入西山专门学校后立刻对俳句产生兴趣,加入了类似同好会的组织,从那时起创作了不少俳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俳句“上了头”。他在部队时写的几个俳句登载在西山专门学校的俳句杂志上,也许是从战场寄到学校的吧。

鸟归去 叽叽喳喳向何方 是故乡

是士兵也是僧人 遥对明月 双手合十

我不是俳句专家,判断不出这些句子究竟水平如何。不过,想象一位二十岁的文学青年吟咏这样的俳句时的模样,倒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自始至终,撑起这些句子的并非诗歌技巧,而是坦率的情绪表达。

他在京都大山中的学校里,为了成为一名僧人而求学。那很可能是诚心诚意的求学。可因为手续上的一点小差错,他不得不服兵役,接受严酷的新兵教育,接过三八式步枪,坐上运输船,被带到白热化的中国战线上。面对宁死不屈的中国士兵和游击队,无休无止地辗转作战。那个世界处处与和平的京都深山寺院截然相反,父亲无疑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动摇,经历了激荡灵魂的矛盾。乱世之中,父亲似乎只是想安静地吟咏俳句,从中寻找安慰。寄托于俳句——或许也可以说是某种象征性的暗号——这一形式,能更真诚而直接地,表达那些用明文写在信上便要立刻接受审查的消息和心绪。对他来说,这也许是唯一且意义非凡的避难所。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依然坚持吟咏俳句。